美文网首页
《蛤蟆》里的鼹鼠

《蛤蟆》里的鼹鼠

作者: 昆仑濯羽 | 来源:发表于2021-05-20 23:08 被阅读0次

早上把《蛤蟆去看心理医生》拉出来随便看了一眼。书买了已有一阵子,大概从5-6章开始看的。前几章主要听了音频,估计忽略了不少内容,所以第一章看下来就有新意。

本章最初的内容与蛤蟆无关,写的是鼹鼠心情不好,要出门散心。

原来最近鼹鼠与好友河鼠生活在一起,河鼠帮助过鼹鼠许多。比如:鼹鼠掉进河里,是河鼠救他上来。鼹鼠迷路了,河鼠把他找回来。

因为不管什么事,河鼠都比他做的好。但是同这样热心的好友生活在一起,鼹鼠越来越不高兴,越来越别扭。为什么呢?因为鼹鼠越来越不能做自己,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河鼠都要指教他一番,比如:这个做错了,那个要重新来一遍,等等。

一切都是按照河鼠的安排,鼹鼠越来越心情不好,只是不明白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鼹鼠发出的生命力没有被看见,没有被接纳,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是按别人意志所决定的。

时间长了,鼹鼠虽然在别人的关心帮助下生活,但是所有的决策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他所有的行为都失去了与自己内心的联络,这样他就会感觉失去了自己,越来越不开心。

2.

只有事情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的,一个人才会感觉自己的生命力得到发展,即使做的决策是错的,也好过事事都不按自己的意志实施。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渴望自己的内在和周围能交流,包括物质、情绪和能量。如果每次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说明自己的意志与周围切断了交换的渠道。就像一个人不能呼吸一样,他能不难受吗?

3.

平日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场景,就是去问一个大学生:“你为什么报考这所大学?”,学生常常会答:“因为离家远啊!”

为什么?因为他希望大学期间能离家远一些。离家远一些,就能离父母远一些,这样父母也就不能经常干涉他们了。由于父母的干涉,虽然都是以爱的名义,但是孩子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做事,这样就会渐渐失去与自己内在的联接,失去与自己生命之源的联系。

平时那种“听话”的好孩子,就是在父母干涉下,完全按照父母意志行事的人。这种孩子往往不明白自己活着的真正目的,他们活成了别人所满意的人,而不是真正遵从自己内心的人。当别人没有提目的和要求时,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总是等待别人对他们提要求,等得到了新的指令,他就会为了完成指令埋头苦干下去。

所以,有许多孩子虽然学习很好,但进入社会后,他们没有创新能力,也不会擅长当领导。他们不会设置目标,只会执行命令,只会埋头苦干。

当然,最终当许多孩子过的不好时,他们就会迁怒于父母,痛恨父母当年对他们干涉太多,使得他们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模样,或者说没有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

所以,还是按自已的意愿做事吧,即使是错的,也好过事事被别人安排。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里的鼹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li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