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4,条件反射
一、经典条件反射,是先天本能和后天环境的连结
【实验】
起初,巴普洛夫和他的助手在研究消化系统时注意到,实验用的狗在吃到食物之前就开始分泌唾液了。为了确认这个现象,他先做了初步的观察,发现如果狗在每天被喂食之前都听到脚步声,之后它一听到同样的脚步声就会伸着舌头流口水。实验把最初观察到的“脚步声”替换成用节拍器发出的“滴答声”发现,只要在给狗喂食之前重复采用这种方式,即便之后把食物撤掉,也能够产生同样的效果。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会带来行为方式的改变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自主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的一种连接。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叫做斯金纳。他1948年设计了著名的“斯金纳箱”,观察到了生物的自主行为和外部刺激之间的关联。
【实验】
斯金纳箱的装置非常简单,在一个箱子里装一个开关,这个开关按下之后,箱子里就会有食物出现。为了验证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先后选取了小白鼠、鸽子等动物进行实验。实验的起初,把小白鼠被放进斯金纳箱,它漫无目的地乱蹿乱撞时,不小心碰到了开关,箱子里出现了食物,小白鼠在吃完之后,继续在笼子里乱蹿乱撞,又碰到了开关,又得到了食物。随着实验的进行,小白鼠到处乱撞的几率逐渐下降,最后,它已经能够非常准确地找到获得更多食物的奥秘,那就是按下开关。将实验的动物换成鸽子,也出现了同样的结果,它们通过学习掌握了获取食物的新技能。
这种学习的过程,就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后果”的强化。实验中,无论是鸽子还是小白鼠,用来强化的东西都是食物。食物反复出现,这都是对触发开关带来后果的强化。动物把自己的行为和这种强化建立起关联,主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说明,只要是对行为的后果给予不断强化,就可以建立起行为和后果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可以带来行为模式的改变。【想让谁改变,就是对他的行为做强化】
三、条件反射,也可以因为条件的改变而消退【不仅要强化,还得变着花的强化】
这是一种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经历:在小的时候,每次随着下课铃打响,你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感,甚至快到吃饭时间了,还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但二十年之后,你再返回母校讲课,当铃响再次响起的时候,你不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了,听到普通的下课铃响,也不像童年时候感到莫名其妙地兴奋了。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比如,如果你想让小狗一听到你的命令就原地坐直,那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最好在小狗每一次正确完成你的指令后都给它一些奖励,这就是连续强化。这种方法往往在学习的初期非常管用,因为这会给学习提供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不过一旦这种行为已经形成,连续强化的作用就开始打折扣了,因为学习者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采用间歇式强化。还是拿训练小狗原地坐直举例,在小狗通过几次训练已经能够在听到指令原地坐起来后,你就不用每次都给它食物了,而是在它三次完成任务的时候,两次都是摸摸头,一次是给它食物。只要你这种模式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小狗就一直能够把这种条件反射持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