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王朔从没爱过父母:缺爱,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点2020-05-15

王朔从没爱过父母:缺爱,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点2020-05-15

作者: 闻说知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5-15 13:44 被阅读0次

          王朔的父亲是军人,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就是严格与暴力的象征。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这是当年部队大院流行的教育方式。同样身为部队子弟的马未都也曾在《圆桌派》上谈起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哪家不打孩子,都打!别人劝架不是说你别打了,而是“打两下就行了”。对于母亲,王朔认为她的字典里根本没有“爱”:“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王朔曾在《致女儿书》里用不长的文字,写出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点——缺爱: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本《致女儿书》,是父亲给女儿搭建的爱的桥梁。书中有一部分是写爱。他希望自己与女儿关系的维系,不是因为血缘、不是父慈女孝、更不是责任与义务,而是亲密。

    特别怕像奶奶一样,你也知道,她还活着,我也对她充满感情,可我们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样。”

     

    这句话,从“痞子”王朔嘴里说出来,可见缺爱的童年对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抖音也很流行一句话:这辈子最怕成为像妈妈那样的人,孩子过着像我一样的童年。无论你多成功,无论赚了多少的名与利,人到中年,恐怕还是无法释怀与父母之间,没有亲密与爱。王朔说母亲老了,最怕的是“我不管她”,但是“我最需要你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里?”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中国传统家庭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把孩子管控的特别严,一切必须以自己的意愿为先,以为这样能让一个人更快成长。这件事要一分为二地看。严厉教育、挫折教育也许真的可以让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另一方面,他们事业成功,人生却并不一定幸福。童年缺爱的人,人格普遍不健全,因为这些行为除了会影响孩子自信外,还易让孩子因缺乏家庭爱造成心理阴影与扭曲,内心逐渐变得敏感自卑,缺乏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童年是人最初的力量来源和终生的栖身之地,如果童年受过伤,这个伤会伴随一生。父母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无条件的童年之爱,而不是在孩子“听话”的时候,在孩子取得了成就以后像是作为恩赐似的给予孩子短暂的爱,这种势利和凉薄,不应该是纯真弱小的孩子学会的人生第一课,而且是在自己的父母那里体会到的,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酷。

    父母与子女,慢慢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心里有情,嘴上无话,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因为我们奉行的不是亲密,而是管教——教,多过爱;孝,多过爱。

     

    一个读者初三的时候,父亲中风晕倒,她从小跟父亲关系好,很想去医院陪伴。母亲逼她去上学,告诉她初三了,学业最重要。甚至父亲住院期间,家人也不允许她去探望,怕分心、影响学习。“学习真有那么重要吗,比爱、比亲人的生离死别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她。

    在传统“我为你好”的管教中,父母的感受是主体,他们只愿意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略。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这种尊重不是虚伪客套,更不是纵容,而是发自成人内心的、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的尊重,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学习。那么,如何真正学会尊重孩子呢?第一步是学会重视孩子的感觉、感受,认可他们的决定。

    所以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

     

    电视剧《都挺好》里,坚强、果敢、有勇气、有智慧的苏明玉,在父亲苏大强面前,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母亲赵美兰;而在她的师傅面前,她才活成自己。

    因为不被认可,苏明玉在父母面前缺乏安全感;反而她的师傅,是看到她身上闪光点的人。一个人活在爱里,会越来越好;缺乏安全感,则会处处叛逆。童年时,如果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照顾和情感的交流,孩子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出能适应环境的品格,成年后即便遇到挫折,也能从温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那些在父母眼里的坏孩子,不是天性顽劣,而是缺乏爱与认可。这常常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孩子越叛逆,父母越用力教育,然后孩子就离父母期望的方向越偏越远。

    一个拥抱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用一万句话去伤害,是父母最常犯的错。

     

    2007年,王朔与母亲一起参加《心理访谈》。在访谈中,他一再问母亲:“如果我是一个杀人犯,你还爱我吗?”母亲回答:“我会举报你。”王朔当然不可能真去杀人,但这个无情的答案,让他看到了父母之爱的势利与凉薄。

    很多人,虽然为人父母,却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爱。爱,不是正确、通往成功之路的手段,而是一个港湾。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东西,不能有任何的目的掺杂其中。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说,父母在家中最重要的责任是倾听,以及在需要时给予(孩子)鼓励。当米歇尔对母亲抱怨学校里的老师,母亲通常平静地听着,偶尔插一句“噢,天哪”或“噢,真的吗”。

    “她并不纵容我的怒火,却会认真对待我的沮丧。”“她告诉我,你有权利不喜欢你的老师,只是这位女士脑中的数学知识,你要掌握。”

    没错,这就是爱。

    每个人都有阴阳两面,阳面是展示给别人看的优秀成功的那部分,而阴面则是缺点、不堪的一面。爱一个人,了解他所有的阴面也还是同样爱他。爱,是包容我们所有的阴暗、不堪、愤怒与失态。当一个人,处于这种强大的安全感中,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严歌苓说,所谓成功,就是知足。人心里不缺爱、不自卑、不沮丧,不一定非去证明什么,就容易知足,从而变得成功。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爱你,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份爱,你要变得更好”,这是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的原因。这也是从家人那里汲取能量的最大的源泉。

    王朔的母亲出过一本自传《一家人》,在这本书的最后,这个在儿子眼里不懂爱的母亲写到:

    在这里,我想对儿子说:“妈妈永远爱你。”

    可惜,这份迟来的爱似乎没有收到回音。

    《何以为家》中一个12岁男孩起诉自己的父母,“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这部影片在中国内地票房破亿元,代表黎巴嫩入围上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片子反映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生而不养,养儿不育,何以为家?

    这个12岁的孩子爸爸,在法庭上提到了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循环往复。

    很多孩子后天的行为人格,都离不开原生家庭,幸运的人,一生再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尽管有人可以成功逃离原生家庭,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人穷极一生也逃离不了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原生家庭亏欠孩子的,他必将用一生来治愈自己的童年。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去爱:尊重一个孩子成长中的错;接纳一个人生命中的残缺。不是所有的伤害,最终的收尾都是原谅与放下,千万不要等到“来不及”与“不原谅”之后才追悔莫及。

    人无完人,因为有爱,我们才变得完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朔从没爱过父母:缺爱,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点2020-05-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rc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