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山千黛书评——社科类读书
莱维笔下奥斯维辛“那些匿名的、面目模糊的、无声的大众”

莱维笔下奥斯维辛“那些匿名的、面目模糊的、无声的大众”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6:25 被阅读13次

普里莫·莱维是意大利犹太人、化学家、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曾经是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他因得了猩红热侥幸成为集中营的幸存者。幸存的莱维为自己,也为那些无辜消失在集中营的遇难者们发声,执着地向世人讲述集中营里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次读莱维,就是这本薄薄的《缓刑时刻》,它讲述集中营里十五个人的故事。他们仅仅是“遇难者中那些匿名的、面目模糊的、无声的大众”中的一小部分。一直害怕读集中营题材的书,就像读《邻人》的时候,时常因那种残暴的内容导致心情沉重、无法呼吸。《缓刑时刻》里的故事,简单、奇特,却又充满一种令人尊敬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无声的反抗和朴素的美德,看到他们在极端环境下还勉力保持的善良和尊严。

莱维是个化学家。他用量取化学物品般的精准眼光来打量集中营里的一切细节,用跟踪化学反应般的敏锐直觉来观察人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他用细腻的感知,体会每一个鲜活个体身上独特的个性和情绪。

在《缓刑时刻》这本书的末尾,莱维写道:“犹太隔离区被栅栏围起来,而栅栏的另一边站着死神,就在不远处,火车已经在等候了”。进入集中营的人知道自己生还的机会微乎其微,然而,面对奔向死神的火车,他们始终以一种自然本能挣扎求生。

他们的求生,从每天天没亮起床号响起时抢先穿上自己已经磨损严重的鞋子开始。如果鞋子被偷了,后果会很悲惨。

永远严重匮乏的饭食(如果那也叫饭食)和永远做不完的重活,形成强烈反差。面包成了稀有物品,甚至成为集中营里的硬通货。他们私底下发生的许多事,都围绕着面包展开。有人不惜一切代价、使尽各种手段想要抢夺、换取面包,有人用面包去换取额外的、特殊的交换物。

干重活时,莱维学会了偷懒。他庆幸自己凭借一丝“聪明”找到了糊弄看管人员的窍门。后来他才知道,几乎每个人都学会了跟他一样的“聪明”。莱维甚至曾经故意传染病毒给一个纳粹人员,而其他人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即使微小如蝼蚁,他们也时刻寻找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时机。

为他们这种微小反抗而喝彩。在集中营,他们是弱势群体,但他们绝不是完全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坐等死亡的来临。通过这种小小的、无声的反抗,他们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就像提前立遗嘱的拉帕波特高声吼出的那句话,“因为他们没有打败过我!”


关在集中营里的队友们可能会为了半块面包大打出手,但他们也努力维持着自己身上温和的、人性的一面。比如每天早晨,他们会简单地互相问候,这是他们之间形成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这种粗略的友谊能让他们保持一丝微弱的友善和倔强的尊严。其实他们之间互相关怀、帮助的温情瞬间还有很多。

当发现莱维偷偷写信时,埃迪狠狠地打了莱维一巴掌。莱维明白,这一巴掌,是保护,是默契,是包庇,是共谋,是队友间的心照不宣。

当迈尔女士对莱维表示出礼貌的感谢和友好时,获得尊重的莱维,毫不犹豫地同意帮她的忙。在集中营里,能获得平等对待和尊重,无疑是一种备受鼓舞、倍感尊严的珍贵体验。

躲雨的莉莉斯,慵懒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还向别人投去微笑。她的动作那么自然温柔,仿佛偷得片刻的从容,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而忘记了身在集中营的恐惧和绝望。

在赎罪日,虔诚的埃兹拉坚持遵守斋戒规定。看起来几乎是自找苦吃的过度执着和虔诚,居然说服了营房长奥托。这种虔诚的力量,即使在集中营里也无法被忽视,最终赢得了尊严的胜利。

集中营里每一个小人物,都在奔向死神的火车上,以各自的方式努力挣扎求生,努力保留自己最后的一点善良、信仰和尊严。在他们的“缓刑时刻”,莱维看到了他们身上还存有的抵抗黑暗的力量。这份力量让他们的名字变得更有意义,让他们的面孔变得更清晰,而莱维让他们不再被埋没,留在世界的记忆中,被永远铭记。

2019.03.11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莱维笔下奥斯维辛“那些匿名的、面目模糊的、无声的大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ub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