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帮助一些企业设计激励约束管理机制。渐渐地,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企业在过去是没有发展目标的,公司没有发展目标、部门没有关键指标、个人也没有考核标准等,也就是说企业要发展到什么程度,要么是看运气,要么是看管理者的心情,前者的意思是说“做了多少算多少,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后者是说,管理者通常有比较大的“操控权”,如果想让今年数据更好看,就多做一点,甚至把前些年的“储粮”拿一部分出来,如果想让明年更轻松一些,那今年就收着点……前者通常多为民营企业,而后者常常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刚刚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国企业……
应该说,在过去整体环境都比较好的背景下,“无为而治”“埋头干活,啥也不管”也是很多企业奉行的管理之道,事实上,相较于很多“瞎折腾”的企业,貌似这种管理哲学还更为有效……所以,当我们在服务的企业里提出自上而下制定不同周期、不同层面的发展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关键绩效指标”时,很多人开始不理解了,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层接受要从过去“无目标”的管理方式转型到“制定清晰目标”的管理方式,但很多中层管理者和员工并不接受或者理解。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多数不接受“目标”管理的管理者或普通员工,其本质一是不愿意被戴上“KPI”的紧箍咒,二是他们认为过去埋头干活就取得好的成效,未来即便不考核他的关键指标,他也会全力以赴,所以,要让他们背上沉重的指标,不仅多此一举,甚至还是浪费他们时间和精力。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Max Ringelmann)做过一个拉绳实验,他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单独拉绳时的拉力为63公斤,3个人拉绳时每人的平均拉力为53公斤,8个人一起拉时每个人的平均拉力为31公斤,这就是典型的“1+1<2”的情况,说明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单枪匹马地独立操作,能竭尽全力,到了一个集体,则把责任悄然分解、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我在很多场合也谈到一个我的观点:管理不能靠自觉,更不能靠励志,管理需要靠机制,机制的核心是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关键是个人、团队的价值贡献,而要有效地判断价值贡献的大小,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标准,这个标准之一就是“目标”。
上个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了它的商业首航,从上海虹桥机场,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注意,是首航,不是首飞,首飞指的是,这架飞机已经具备飞行能力,可以上天了。而首航指的是,它已经足够可靠,可以正式投入民航使用。假如把飞机比作一个人,首飞就相当于出生,而首航就相当于成人礼。
为什么这回C919的首航这么受关注?不是因为,这一天大家都盼了太久了。我们简单梳理了这个过程。C919的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里面就已经把大飞机列为重大科技专项,注意,是17年前,我们制定了这个一个大目标,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个事,实际上,很多人心里都是没有底的,外界也不乏坐等看我们的“笑话”的人。
2008年,在这个目标的牵引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飞)正式成立。
2009年,中国商飞就拿出了C919的样机模型。
2015年,C919正式完成总装。
2016年,C919被移交试飞中心,为试飞做准备。
2017年5月,C919顺利完成了它的首飞。注意,首飞在6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2023年,C919正式完成了首航。
这个过程可不短,而且充满挑战。关于这个现象,最近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和洞——C919就好比神话里的哪吒,在娘胎里的时间极长,积攒的势能极强。同样,它也会像哪吒一样,生下来之后就会成熟得极快,而且注定要做大事……
事实上,首航的成功已经是大事的开启了,第一,它标志着中国的高端制造能力,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且是一大步;第二,第二个重点是,中国大飞机首航,意味着世界航空产业的格局,将从AB格局,变成ABC格局。所谓AB,指的是两家航空公司。法国的空客Airbus和美国的波音Boeing。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全世界的大飞机市场,被这两家公司垄断。现在,C919首航成功,意味着中国商飞,正式入局。
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复盘C919的发展历程,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首先得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越是清晰,他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事实上,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公司制定的“目标”统一称之为“画饼”,很多人从骨子里都不相信那样的目标,认为就是在忽悠人。
目标的合理性有太多的因素决定,有些公司制定目标时看前些年的增长情况,有些公司制定目标纯粹是老板拍大腿,还有些企业甚至完全是领导者个人的爱好就拍了一个目标……今天我们不去讨论目标的合理性,重点聚焦于要有目标。
实际上,据我的观察,企业家和骗子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善于画饼,并且会把饼描述得非常好,区别在于骗子给你画饼后,他自己都是不相信的,一旦你上当了,他所有的动作都是全身而退,而企业家不一样,首先他自己是相信这个饼的,而且他会不遗余力的组织各项资源去实现这个饼,用之前某大咖企业家讲过的一句话就是——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兑现小时候吹过的牛皮……
回到一些人的观点:不管有没有目标,我们都会竭尽全力的干活。诚然,这在过去,这是取得成效的有效基石,而面向未来,一是有没有活干,这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二是当企业大了,当别人都钻制度的空子偷懒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下,仍能一如继往埋头干活的人必须将是少数……从组织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在一段时间相信所有的人,也可以所有的时候相信一些人,但断不可在所有的时间相信所有人……
所以,有效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立有效并共识的目标,一是建立目标,二是将目标自上而下形成共识,并有效分解(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