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觉醒| 关键词

认知觉醒| 关键词

作者: 李佳的成长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12-29 16:50 被阅读0次

    匹配

    1. 匹配就是在舒适区的边缘努力,既不会有舒适区的机械性重复,也不会有困难区的压力和放弃

    2. 读书、跑步、写作等需要长久坚持才能带来效果的事情,需要找一个与自己当前能力匹配的方式来锻炼,在拉伸区努力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频率来约束自己更重要,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做事不如自发主动的坚持。

    3. 例如: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4.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5. 我们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即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

    焦虑

    1.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2. 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3. 焦虑可以分为四类:完成焦虑就是想做的太多每天都清单都做不完;定位焦虑就是错误的对标自己追赶不上的人觉得一切都晚了;选择焦虑就是可选项太多事在犹豫选择中浪费了时间;环境焦虑就是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外在客观约束;难度焦虑就是急于求成在困难区里焦虑

    4. 事实上我更应该跟自己的过去比,哪怕好那么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知识与认知

    1. 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2. 就说明我们把“知识”和“认知”混淆了,这直接导致很多人以“寻找最优认知体系并全盘学习”为标准,忽略了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差异,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正如万维钢所言,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正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寻找触动点

    我读书从来不画思维导图,也不会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而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与我何干呢?

    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同样遵循这个原理: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随着我们自身认知体系的不断完善,原来距离我们较远的知识就会相对变近,于是又能触动我们,所以暂时放弃一些知识并不可怕,只要持续学习,我们不会损失什么

    反思日记

    我建议每一个想成长的人都去进行每日反思,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不会让日子像流水一样哗哗流过而什么都没留下。不过,和一般的日志不同,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链接触动点

    1.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2.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3.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打卡

    1. 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将这一概念扩展到行为上也是一样的: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2. 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觉醒| 关键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xq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