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不久,我所居住的城市遭遇了暴雪,朋友圈也被刷屏了,南方人对于雪的热爱比这场雪的分量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随之而来的交通困难也让上班的人儿休假在家。
哪都不能去的天气最适合宅在家里。戴上耳机,听首小曲,手捧热茶,低头看书,犹得半日闲。虽然一门心思扑在上班,但还是少不了书籍的慰藉,它让你卸下工作的紧绷感,浸泡着快被榨干的神思。它就像一个个低语者,围绕着读者,静静诉说着……
/Window/初遇
正愁书荒,偶然间在商店推荐书目里面发现了一本和信有关的书。光看标题就是一个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再看推荐语“爱书人的圣经”,让这本书显得非常值得去读。这的确勾起了自己的好奇心,这条街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读者如此着迷。
和友人也曾讨论过这个话题,她说畅销书总喜欢打着夸张的噱头去吸引路人读者,毕竟销量和好评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读者阅读的倾向性。毕竟,随着出版的商业化,名不副实的评价会让读者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而此时,被消费的则是读者。
当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温暖而又苦涩的,就像原本厚重的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却阻止不了它的慢慢消融,最后只剩下一片水渍。
/《查令十字街84号》节选 /结缘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信的结尾落款,彼此的称呼在慢慢变化。从一开始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 FPD敬上”到“弗兰克·德尔谨上”,再到最后“想念您 弗兰克 ”,期间已走过二十载春秋。海莲和弗兰克从一开始的书籍收购到最后的友谊互通,他们的信件跨过大西洋到达彼此的手中。在当时的年代,远隔重洋的信笺仍需花费不少的时间,然依旧令其翘首以盼。
从这一封封信中可以看出海莲是个“书籍狂热分子”,且是一位十分热心肠的小姐,虽然美元英镑的兑换会让她劳神。她每次回信必定会对寄来的书进行评价,而且很善解人意地给书店送来食物和小礼品,信中时常挂念着其他成员。
弗兰克则是一位礼貌恭谦、服务到位的书店负责人。每次海莲的来信都会有求必应,成功解决了海莲书钱兑换的难题。即使海莲偶有差评,他也会耐心去寻找更好的译本。
就这样,原本相隔千里的人通过这些信结下了书缘。
/Book/正因为彼此的书缘,从一开始的售书,到后来海莲和书店成员的相互关照,也产生了友谊。(值得注意的是弗兰克先生是一位已婚人士,他的妻子诺拉也多次写信表示期盼海莲的到访。)当他们寄出一封信时会不会期待回信的内容呢?我想他们拿到这封信时必定会细细品读吧,这既满足了双方的书缘,也不知觉地牢固了他们的情缘。
/Sweet/错过
就这样,时间流逝飞快,转眼间来到1969年。可当我翻到这封信时,得到了弗兰克的死讯,那份戛然而止的冲击至今让我感到十分落寂,不敢相信就这样结束了。
原本我还期待着弗兰克在书店整理着书籍,店外海莲推开门,细细打量着店里的一切,当弗兰克和海莲眼神交汇的时候,各自脸上会呈现怎样的表情。然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这种奇妙的感觉,求而不得,让人念念不忘。
生活存在很多种不确定因素,在海莲最后一次给弗兰克的信上写到“我们仍都健在,可不是吗……”,弗兰克最后回信道“是的,我们仍健在”。可惜造化弄人,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急性盲肠炎的到来洗刷掉了一切。
最后海莲在写给凯瑟琳的信中这样写道:“……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也和扉页“纪念F.P.D”相呼应。
/ Leaf /尾声
这般看来,查令十字街84号,不仅是信笺的邮寄地址,更是一种心灵寄托吧。回忆起往事,思绪就如海浪般涌上心头。很多人之所以把这本书称为爱书人的圣经,莫过于这些书与信连结着书缘和情缘吧。
反观如今,科技发达,交流变得太有效率,则失去了翘首相盼,殷殷期待的机会,情意就淹没在那些细碎之中了吧。借鉴书中名家点评的一段话:“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
/ Poem /书信就像酒那样,越酿越有味道,是时间的承载,也是记忆的实体化。愿所有的爱书人都能够遇见属于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号吧!
“如果海莲和弗兰克能够如愿相聚于查令十字街84号,那结局会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