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0
亲爱的老小孩:
教师期望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脑海里突然蹦出“教师期望效应”这个词汇,通俗一点解释这个概念就是: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情感效应,教师对某个学生形成一定的期望,并针对期望做出一定的预测,促使该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
但是说来惭愧,从步入校门到如今二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向来平凡,几乎没有承担过教师的什么期望。没法作为实现老师预测的成功例证,相反却造成过老师的失望,但是好像并非一无是处,能从反面说明教师期望照应对一个学生有多重要。教师期望不能决定预订学生的发展,但是对学生成长成功的影响真的很大。
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初中时代开始就学不懂数学,就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全然就一“数学白痴。”就是那种自己没有放弃这个学科,但是感觉被这个学科放弃了,自己没有抵触学科却被学科排斥的无助感。
我记得距离中考还有一个月左右,某天数学老师突然找我谈话,我走出教室看他站在走廊上,他还未开口我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但还是默默接受了他语重心长的一番教导,那个时候我们城里有两所高中,一所重文化,另外一所偏艺术。像我们这样没想过发展什么特长爱好的,就想着顺利考上重文化那所高中。那天老师开头第一句就问:“戚雨呀,你想考哪个高中?”“二中,就我目前的成绩,昆明市里的高中我不敢理想,我只想顺利考上二中。”“二中”他重复了一遍,语气里有几分叹息。他把手中的班级排名表打开说:“你看你的成绩,政治98,英语语文都是一百加,可是你的数学22分,一下就可以把你拉下来,照你这个成绩考上高中都悬……”我沉默着不敢抬头看老师的表情,他示意让我回教室,我自己也知道我的数学有多糟糕,因此真的是无力辩驳。
后来中考,我到现在依旧记得我的数学成绩是69,就是最终仍然没能争取一个及格分。只是我还是顺利考上了自己想去那所高中,只是高中时代更是饱尝了学不懂数学带来的痛苦。文理分科之后,班主任老师就是数学老师。因此整个高中时代不仅要承担他的失望,还要接受他觉得糟糕的成绩完全就是懒惰和不用心所致的定义。那个时候数学成绩总是能承包班级倒数,就是那种努力想敲开那个门,却始终被拒之门外的无力感。
高中时代真是在班主任喋喋不休的叹息中熬到的高考,每一次数学课都是一次拼命硬撑的煎熬。到现在仍记得高考数学那一场,脑袋几乎是空白。在考场里完成选择和填空,还是连蒙带猜完成的,然后便开始在草稿纸上天马行空涂鸦,默写英语。当然最终的结果也是预料之中的,所以这个结果也并没有让我觉得痛苦。让我觉得痛苦的是大学入学一学年之后,那个寒假我们三五人小聚偶遇班主任老师,于是坐下来闲聊。他却还带着我们回忆当时高考的数学题,他们热火朝天的分析,对于我这个在考场里就一片空白的人来说真的是巨大的痛苦。
而今时隔多年,中考、高考都离我十分遥远了。偶尔还是会梦回,就连在梦里都是拼命想也写不出数学题的紧张,醒来才庆幸原来是梦。我也深知,即便重来,自己的数学还是不会有造诣。只是虽然自己糟糕,向来也不否认老师的语重心长是出于关心。只是还是想替自己辩解几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真的不喜欢那些声无奈的叹息,完全将低分归结为懒惰不用心的定义也真的是叫人委屈。当然今天写这一篇,不是为自己声讨,更不是责怪我的数学老师。而今遇到他们,我依旧会觉得紧张和害羞,就是因为自己过去糟糕的成绩。只是觉得他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一种赋予期待的方式,比如说那句:“数学22分,你这个成绩考上高中很悬”可以换成“再努力一点,你的数学成绩应该能提起来,考上一个高中应该不会那么难。”我想如果得到的是肯定,即便我的数学成绩仍不会有出奇的造化,但是不会像他们的叹息在我的心里烙印一般存在。
总之教师期望对于学生真的有着神奇的力量,慷慨地予以学生肯定,即便那个预言没有成真,但是就是能赋予学生信心。
能够表达肯定的时候不要轻易否决,多一丝教师期望,少一声叹息。教师期望效应究竟多重要,愿你愿我能够看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