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内教九年级的游老师开了一节知识量很大的课,一节课下来好多知识点。评课时,大家皆有感于这节课的容量之大。
那么,一节课内容很多、干货满满又无法删减,该如何处理呢?我的几个看法,如下:
①内容多,条理性很重要。
②内容多,及时反馈很重要。
③内容多,趣味性很重要。
接下来,我逐个说明。
首先,当内容多的时候,学生的感觉是抓不住重点,听了后一个忘了前一个。所以,老师如果能够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条理化再输出给学生,学生在理解了这个逻辑的基础上再来回忆这些内容,难度相对降低。
学生心声其次,内容多的情况下,学生可能会有不胜力感从而产生放弃心理。就像跑马拉松,要跑的路那么多,人的意志很容易被消磨,这时如果有人每隔一公里提醒一次还剩多少,跑步者就比较有动力。这就是及时反馈的用处。一样的道理,虽然这节课内容很多,但是老师一开始就说“这节课有三个方面”,每个方面结束都提醒“以上是第一个方面,接着来是第二方面”,就像是给学生一个进度条,学生心里更踏实。
及时反馈让学生不因等待而焦虑再来,内容多更是需要提高趣味性。内容多意味着学习难度更大,自然对学生兴趣的打击越大,除非这个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如何提高内容趣味性?如果内容本身就具有趣味性,我们就没必要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内容本身不仅多还缺乏趣味性怎么办?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办法,例如增加趣味性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作为教学素材。除此之外呢?还有两个或许也是选择:
办法一,把内容嵌入故事。人生来喜欢听故事。例如,单纯学习火与油的关系,恐怕很多孩子坐不住,但是看了《福尔摩斯》里的纵火案故事,很多孩子记住了这个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多且枯燥?我有3招办法二,把知识转化为吸引人的问题,有助调动学习积极性。现在很多网络爆款文章都是利用这点,可能作者写的是一个普通人生道理,但标题会特意用吸引人的问题引导读者去点击。例如,有一篇网络爆款文章其实写的是厨房里盐的妙用,一个老话题,但他用的文章题目把大家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题目是这样《惊!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网络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只有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才能抓得住消费者的钱包。学校的课堂何尝不是注意力的战场呢?哪个老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愿意跟你学,你才有可能教得出成绩。把无趣的内容改装成一个个抓人眼球、悬疑高十足的问题,这是我从网络爆款文里学到的。在问题的设计上,有个小心得,讲知识先不讲内涵,二是先从外延找一个有趣的来冷知识设问,再由外延讲到内涵,这招好用。例如,游老师这节课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表现有三,一生产方式落后,二科技落后,三具体制度不够完善。对应她举了三个例子,例如,为了说明生产方式落后,她举例当代中国的牛耕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就在用。我提了个建议,可以先来个问题:“惊!是什么原因,当代中国农村还在用2000多面前的落后生产方式?”再从举例总结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其实课堂也是眼球战场这样的做法有个美国教授玩得很溜,就是那位提出著名的“电车难题”的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的社会学爆款课《正义》。一般提到社会学我们想到的是“枯燥”。没错,桑教授这个课程的目的是介绍几大社会学主要流派的学术观点,也确实不够吸引人。但是他改成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入各家观点,大家先来讨论老师提出的争议性问题,然后老师再来告诉你,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标准答案,刚才小明同学说的其实就是A学派观点,小花同学说的其实就是B学派观点。然后,A学派是什么什么,B学派是如何如何。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把各学派都熟悉了一遍。
电车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