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深圳市龙岗区依山郡小学校长
发表于《湖北教育.科学课》2016年第2期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课改十几年了,这种共识在我们日常的科学课教学中却很难体现出来,我们经常看到以下情况:
课堂上教师未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同学们独立思考和交流,学生参与度低,未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老师隐性地包办代替,只关注自己拟定的步骤和进度,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老师事先准备好限制性的探究材料,学生不需要过多思考,只要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动下手即可,难以发现不同的结果,结论自然就是教师所期待的那样,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
在师生互动上,由于教学是按既定设计思路进行的,没有质疑余地,小组代表的汇报基本就是教师最后需要的结论,所以师生互动基本是“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答案“核对”,思维的碰撞无从谈起。
我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2015年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优秀视频课例的评审。执教老师们认真的态度让我敬佩,但在发展学生质疑解难和创造力方面并未给我带来惊喜,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创造力培养要从提供质疑的空间开始
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未知,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无穷的创造空间。创造的起点来自质疑,教师顺应学生的质疑而开展教学,才有可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笔者统计了这60节课例,缺乏质疑,严格按照教师设定的步骤上课的课例约占44%;引起了质疑,但没能顺应学生的质疑去教学的课例约占38%;让学生大胆质疑,顺应学生质疑去教学和引导探究,并有惊喜收获的课例约占18%。
从这个统计来看,大部分科学老师仍然不敢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教学内容属于具有清晰解决路径的良构问题,观察实验活动的设计直接指向知识结论,就是有同学提出疑点,也往往被教师忽略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师想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意愿太强,而且多数课提供的探究材料过于单薄,学生的探究难以发现不同的结果。许多课的结论符合
老师的期望,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却得不到满足。这样的课,时间都花在对知识点的机械的“探究”上,缺少面对难题的挑战,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就缺少依托。
因此,建议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开放的劣构问题,让学生有质疑与创新的空间。探究材料的设计要丰富,避免单一探究材料对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限制,这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条件。
二、内容设计要从“不出所料”到“意外发现”
探究内容要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探究内容的设计需要顺应学生的认知需要。我所看到的大多数课,在探究的结果上往往会让学生感觉“不出所料”,激发不起多少兴趣,探究道路是平坦的或平淡无奇的,结论好像在实验结束后就等在那了。
有一位老师执教《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反思。
这位老师用带有接线柱的外壳把内部电路是怎样连接的覆盖住了,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连接方法,探究哪种方法能让小灯泡发光。学生汇报时,对同一种连接方法,有的小组发现这样的连接能发光,有的小组发现这样的连接是不发光。
老师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探究。经过一番忙碌后,有一组同学有了重大发现:正负极反过来连接就会亮!其他几个小组也证实了这个发现。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同学们打开外壳,观察里面到底有什么。“原来里面有一个黑色的小棒棒!”一位同学胸有成竹地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二极管!”老师对这位平时就爱研究电子的同学竖起了大拇指!“二极管是单向导电的,正负极接反了就不会让电流通过!”
学生的讨论更热烈了,他们认识到:电流的流动是有方向的,二极管是单向导电的。随后,教师设计了拓展活动,让学生体验发光二极管电路:正向电流时,处于通路状态,发光二极管是发光的;反向电流时,处于断路状态,灯不亮。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电流和电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探究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电路连接方式上,创造力的培养已在不知不觉中展开。
平淡无奇的内容变换成这样的内容,学生的探究结果会大出意外,需要学生变换思维方向,重新思考。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这样的探究内容越多,就越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锻炼的机会。
三、开放+信任,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干
一位老师执教《光和影》一课,围绕形成影子的条件,探究光源、遮挡物及屏幕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三个探究实验,逐步探究在四种不同的光源(手电筒)下物体影子的形状与方向。
实验一:改变手电筒照射方向和照射角度,探究不同方向物体形成的影子以及形成影子的长短。学生发现:形成的影子总在光源的另一侧,光源照射的高度不同,影子的长度就不同。
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与屏距离不同的长方体,在屏上分别画出它们的影子。学生发现:遮挡物距离光源远近不同,形成的影子大小就不同。
实验三:探究同一木头,能否形成不同的影子?老师指导学生照射同一木头的不同侧面,学生发现形成的影子形状不同,有直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说明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通过三个实验分别弄清三个知识点后,再以皮影戏“龟兔赛跑”等作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来结束本课。
这个课的设计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教学的过程还是按学习一个个知识点的规定性“探究”步骤来进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有大的发挥空间。
我们不妨大胆一点,把教学设计得更开放一些,整节课就让学生摸索着自己制作“龟兔赛跑”的皮影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遮光好的材料影子黑,半透明的材料影子淡;小白兔与乌龟距离光源近,影子大,小白兔与乌龟距离光源远,影子小;影子随着光源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而且还会引起影子的变形……这些知识是在制作皮影戏的过程中发现的,应用这些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更有趣地表达,把皮影戏弄得更好玩、更有创意!。
开放的教学设计可以给学生提供质疑和发现的空间,教师应该信任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学生获得了老师信任,就敢于大胆去干,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李伟忠: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几点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