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念处经(第12讲)入出息念(4)

大念处经(第12讲)入出息念(4)

作者: RyanfWan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06:59 被阅读37次

    印喜法师

    各位早安!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观业处第二阶段:观生、观灭、观生灭

    或于身,观生法(samudayadhammà)而住;又于身,观灭法(vayadhammà)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samudayavayadhammà)而住。

    第二阶段就是在觉知现象的无常本质,第一阶段只是观察现象,第二阶段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洞见无常,是体证苦和无我的重要基础

    根据多部经典的观点,看不见现象的生起和灭去根本就是无明;而将一切现象视为无常则能开启观智和见。洞悉五蕴或内外六处的无常是正见,从而直接导向证悟。因此,对于无常的直接体验,的确代表禅修观智水平的层面。这些经文明确显示:发展对于一切现象无常性的直接体验,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注释书中说明:在证悟之道上,会遭遇到各种关键性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领会现象的生起和灭去的这一阶段,是关键中的关键。

    世间一切法无不因缘生因缘灭,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性,直接体验无常性的结果是:其他两项特性:苦(dukkha)和无我(anattā)也能不证而自明,因此对于三法印的真理有实际的领会。经典描述三法印之间关系的模式是:从对于无常性的觉知(aniccasaññā,无常想)开始,到承认无常的事物,都具有无法令人满意的性质(anicce dukkhasaññā, 无常苦想),从而领会无法令人满意的事物,都具有无我性(dukkhe anattasaññā,苦无我想)。佛陀在他证悟后宣讲的第二部经《无我相经》(Anattalakkhaṇa Sutta)中,教导最初的五比丘去清楚地觉知主观经验中五蕴每一个面向的 无常性。五比丘依教奉行,将这样的理解应用于每一个蕴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在这基础上,佛陀引导他们获得如下的结论:凡是无常的,就无法提供持续的满足,因此就无法被视为“我”“我所”或“我的自我”。这种理解的强大力量使这些弟子完全觉悟 。

    全面洞见无常、苦、无我

    所以,洞见无常,是体证苦和无我的重要基础。《相应部·分别经》(Vibhaṅga Sutta)强调发展对于现象生灭的洞见的重要性。这样的洞见显示:初步建立念处,与圆满「发展」(bhāvanā)念处之间的区别。 只是对于对象的觉知,还不足以发展出穿透性的洞见,还应当继续培育对于无常的全面且平等的知见。我们还必须有意识地在觉知中发展智慧。

    觉知所有不令人满意的事物其空的性质,可以对治一切「我」或「我所」 的观念(A IV 53)。基于对无常的觉知而洞察无我,将导致所有慢的断灭,并且随之趋向证悟(A IV 353;A IV 358 和 Ud 37)。凡夫之所以有坚固的我执,是因为不能如实知见生灭,不能现观无常。顽固的我执渗透到想法里,就成为我见,有了我见,人我对立立刻形成,矛盾纷争由此产生。

    直接地经验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事实,如果应用于个人人格的所有层面,则可以强力地扭转个人心智的习惯模式。对于无常持续的随观,导致个人经验在现实的惯性模式上的转变,也就是说,打破了一贯性。一贯性的模式设定:能知(感知者)和所知(感知对象)在时间上是稳定不变的。当这能知和所知两者都被经验为不断变化的过程,稳定不变的存在及实体性的一切观念都将消失无踪,因而,彻底地重塑了行者的经验模式,从而重建思维反应模式。

    无常的随观,必须是全面性的,因为如果有任何一个经验的层面仍然被视为是恒常的,就不可能觉悟。对无常的全面体证,是初果圣者的显著特点之一。初果圣者不相信有任何现象是恒常的。对于完全觉悟的阿罗汉而言,他们对于无常的了解则已经达到圆满,能够自然地觉知所有感官输入讯息的无常本质。经典记载,当舍利弗尊者被人从背后重重打了一掌时,他仍然泰然自若往前走,头都没回。

    将觉知从单一特定经验的个别内容,转移到这种经验的普遍特性,对 观智的开展,是关键中的关键。此时,念的任务就是穿透所随观对象的表象,并且显露这个对象和一切有为法共通的特性,洞见真实相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一旦行者能够不费力地维持觉知的时候,会进入念住更进阶的阶段,从而形成这种更全面而深透的觉知。在这个阶段,当念已经变得稳固,则出现在任何一个根门的任何现象,都会自动地变成随观的一部分。有行者如此描述这个阶段的修习:“在某一刻,内心变得如此清晰和平衡,以致任何生起的现象都被看见,而且保持没有任何干涉去扰动它。行者不再专注于任何特定的内容,一切都仅被看作是心和物质﹝名色﹞,自动地生起、灭去的空无过程……内心是完美的平衡,不起任何反应……不再有任何造作……”。

    当代最受欢迎的两个上座部传统的毗婆舍那学派,都承认:纯然地觉知在任何一根门生起的任何现象,是观禅的进阶阶段,并且肯定发展这类纯然觉知的重要性。马哈希尊者( Mahasi Sayadaw)和乌巴庆(U Ba Khin)的禅修方法,主要是专门针对初学者的权宜方便,也就是针对那些还不能在所有根门修习这种纯然觉知的人。马哈希尊者如此阐述:“毗婆舍那禅法的实际修行方法是观察在六根门连续出现的见、闻等。然而,初学者却不可能在所有连续事件发生一一注意,因为他们的念、定、知 都还很微弱。”因此尊者教导初学者用比较简易的修习方式:观照腹部的起伏来培养念和定,对于定力已增强的行者再延展这种禅修方法,去注意六根门生起的一切。乌巴庆老师如此阐述:“其实行者可以透过六根门中任何一门,培养对无常的了解。然而,在实践上我们发现藉由触而起的受比其他任何一种感觉更可触知,因此透过身体的感受,毗婆舍那禅法的初学者比较能够了解无常。这是我们选择身体感受,作为迅速了解无常的媒介的主要原因。任何人都可自由尝试其他方法,但是我建议行者在试着透过感受的其他类型去体认无常之前,应先透过身体的感受,确立对无常的了解。”

    关于观业处这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经文,再看看《殊胜义注·出世间善杂论》和《清净道论·行舍智》相关的解释:有一种人开始住着于内在的五蕴,住着后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等。但因为只是纯粹内观是不会有道之出起的,也应外观。所以还必须观他人的诸蕴,以及非执取诸行的无常、苦、无我。他一时思维于内,一时于外,他如此思维。在思维于内时,观与道一起连结。外观时也是如此。同样地,有些人开始住着于色,住着并确定大种色和所造色后,观照为无常等。但因为只是纯粹观色是不会有道之出起的,也应观非色。所以以该色为所缘后,对生起的受、想、行、识等非色也确定为“这是非色”后,观照为无常等。他一时思维于色,一时于非色,在思维任何一者时,道就可能出起。他如此思维:“凡任何集起之法,一切皆是灭法。”同样地,在出起之时,称为“以一击(同时地)从五蕴出起”。(Dhs.A.350;Vm.784-786)《清净道论》还提到行者不仅需要观照诸行为无常,还需要观照为苦和无我,虽然圣道可能在观照任何一者时出起。(Vm.787) 

    见生灭法

    行者以近行定或者安止定来修习观禅,就能够生起真正的智慧。“见生灭法”很重要,见就是现观,当下看见,即时的,现量的,不是思维推理得知,不是间接得来的知识,而是自身的直接体验。

    见生灭法,不仅是见到刹那的生灭,更深一层是见到三世因果,了知因缘生灭,这是真正深细地见生灭法。我们至此只讨论了由现在因所产生的色法的生起和坏灭,但还有些色法是由过去因产生的,并随其过去因之灭而灭。这是对顺序和逆序缘起的观智。

    什么是色法生起的过去因呢?它不是色法。现在色法的生起之因并非过去的色法,而是能产生现在色法的过去业的业力。在某一世中所造之业能产生另一世的业生色。例如,人的结生是结生心和几类业生色的生起,行者需要辨识这些业生色的生起,意即需要辨识顺序缘起。要观照由于过去因生起之身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还包括要观照如何因为过去的烦恼(kilesa)——无明(avijjà)、爱(tanhà)和取(upàdàna),有情通过思(cetanà)而造作某些业,并由这些业力而产生某个未来世的名色法。为了照见这种过程,行者需要观照过去的心、过去的受和过去的法。再者,为了辨识这些烦恼在未来(证悟阿罗汉时)的无余灭尽,以及五蕴在未来(般涅槃时)的无余灭尽,行者不仅要观照未来的色法,还需要观照未来的心、未来的受和未来的法。

    生灭法的观照有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随着观生灭的深入,逐渐打开束缚身心的烦恼,乃至最后完全解脱,达到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的境界。所以见生灭法是很重要的,是四念处观禅的核心。有个法句:“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这后面还有个典故,跟阿难尊者入灭有关,之前《转法轮经》讲过。印度吠舍离阿育王石柱里就有阿难尊者的两份舍利之一。当时阿难尊者还在世,佛陀入灭不久,法就已经以讹传讹了,更何况两千多年的变迁。所以大家应当珍惜自己有福德因缘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佛法,恭敬听法,用心思维,如法修行。

    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念处经(第12讲)入出息念(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gs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