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念处经(第10讲)入出息念(2)

大念处经(第10讲)入出息念(2)

作者: RyanfWan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20:02 被阅读45次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十讲  入出息念2

    先复习上节课内容。把正念安置在呼吸上,不要感觉触点上的感受,而是注意呼吸,这是很多人会犯的错误,要注意。不要注意呼吸的冷热震动等等感受,这是在修四界了,不是修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取的是呼吸这个概念为所缘。在皮肤上找不到触点没关系,触点不是入出息念的目标,呼吸才是目标。佛陀说,把正念安置在脸的前面,鼻孔下面或者是脸的前面都可以。如果触点太接近皮肤,很容易绷紧。感觉到呼吸的进出就可以。如果有人感觉不到气流,就不适宜这个法门,因为进步会极其缓慢,可以选择其他方法。有的人随着呼吸到头部到腹部,这是随息,心跑上跑下,心的定力增长不如定于一点,难以进入深定。心跑掉的时候,要有觉知,知道心已经离开所缘,回到呼吸就可以了。打坐的时候感觉妄念很多,是因为自己的心专注于内在,有点定力,所以看得清楚心的现象。心的本质就是四处攀援,总要攀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要给他一个固定的地方:呼吸。心跑走了,再拉回来,再跑走,再拉回。训练这个心,让它变得听话,不再东奔西跑。如果它实在不听话,妄念纷飞,可以用数息对治,“吸1”“吸2”……“吸10”,“吸10,”“吸9”……“吸2”“吸1”。在禅修过程中,昏沉、掉举、疼痛是常常出现的常规现象。修止和修观不一样,修观可以观照这些现象,但是修止不能随着现象走。观照入出息念时,如果要获得定力,无论出现什么现象,始终还是要专注于呼吸。疼痛也是生灭法,不去管它,直到它强烈地干扰到你观呼吸,才有觉知地换腿。昏沉跟睡眠量不足质不好或者饮食过量有关,可以用站禅来替代。经行时用呼吸配合脚步,但是注意力不是注意在脚步,而是仍旧专注于呼吸。如果经行时能够有好的定力,打坐一定能坐得更好。很多人打坐时很专注,一下坐就忘记专注于呼吸,这样进步会很缓慢。就比如烧水,烧一会又撤火,再烧一会,再撤火,那水什么时候烧得开啊。正念和定力的培育道理也是一样的。行住坐卧都不要忘失呼吸,不离业处,进步就会非常快速。

    第二阶段:长息和短息

    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

    初学者,只需要知道呼吸就好了。心更细时,就能知道呼吸的长短。

    这里的“长息和短息”是指呼吸的时间的长短——行者要了知它。同时,只应在触点上了知它而已。呼吸持续的时间是有时候长,有时候短,可以自己决定多长的时间为“长”和“短”。在这个阶段,只是这样觉知即可,不要默念“入-出-长,入-出-短”,可以默念“入-出”,并且注意呼吸是长还是短。有时呼吸可能整座都很长,有时则短,不要刻意调整呼吸让它变长或变短,不要操控。只是吸气长知道吸气长,吸气短知道吸气短,呼气长知道呼气长,呼气短知道呼气短。这个时候不要随吸气进入体内,也不要随呼气出到体外。只是专注在触点上,只是觉知经过这个点的吸气和呼气的长短。犹如一个看门人,只是看着经过大门的人,而不会跟这人进进出出。如果操控呼吸,心就不能入定。心要全然开放,让呼吸自然呈现。这时候行者也能觉知到其他,但是只专注于呼吸。如果心跑开了,只要稍微一提正念,心又能立刻回到呼吸。

    当你用这种方法了知长息和短息时,禅相可能会出现。当你培育入出息念并且定力加深时,拥有定力的心能产生无数代的心生色聚并散布到全身。由于定力的关系,这些心生色聚都是明亮和光明的,这是色聚里的颜色展现的。另外,这些心生色聚中的火界也能产生无数代的时节生色聚,它们不但能散布到全身,还能扩散到体外。它们也都是明亮和光明的。这无数的心生色聚和无数的时节生色聚的明亮和光明,形成了智慧之光和入出息的禅相。入出息禅相是入出息禅那的目标,通常在证得禅那之前出现。禅相只是大量的明亮和光明的心生色聚与时节生色聚的聚集。

    不同的人对入出息念业处的心想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行者的禅相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大多数情况下,禅相是从“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到“取相”(uggahanimitta),到“似相”(pañibhàganimitta)这样变化的。似相是禅那以及禅那之前的深定的所缘。只有似相才是入出息禅那的禅相。专注于长短息并且定力提升时,这样的禅相可能会出现。如果平静地专注长短息大约一个小时而禅相仍然不出现,则应转换到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觉知全身息

    请看下一段经文:

    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

    全身,指的是呼吸的初、中、后全过程,不是指自己的身体。经过前面两个过程,心更静更细了,就能够觉知到呼吸的全过程。觉知呼吸全过程并不是随呼吸进出身体上到头部下到腹部,不是这样随息走,注意力仍旧要保持在触点。随着定力加深,对于呼吸的全过程会看得越来越清楚,定力跟着也越来越强。大部分人会在第三个阶段出现禅相。仍然专注于呼吸。如果修了一小时还是没有禅相出现,可以进入第四个阶段。第四阶段就是入出息念的正修。因为呼吸和其他所缘不同。其他所缘是越观越清晰,呼吸则是越观越微细。呼吸不清不楚,但是没有忘记呼吸,这样才能入定。

    第四阶段:寂止身行

    请看经文: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这是微息的阶段。《杂阿含经》(568)中说到入出息是身法,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入息名为身行。止身行就是安定粗的入出息,静止入出息,此时呼吸微细到几乎没有。

    当行者很专注于呼吸,会出现好像没有呼吸的状态。这时只需要耐心等待,当正念足够心足够细时,呼吸自然会再次出现。这时候不应当刻意加粗呼吸让呼吸变得明显,这会导致无法进入禅定。这个阶段是进入禅那的阶段。当心宁静到一定程度时,就能镇伏五盖,生起五禅支。

    这个阶段后,可以继续修止禅,按照《清净道论》,可以修习十遍,成就神通。也可以转入修观禅。《大念处经》里是后一种情况,佛陀教导弟子转入修观禅。

    为了让弟子们更明白入出息念,佛陀用了辘轳匠(bhamakàro)的譬喻: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匠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知:“我在长转,”或短者,知:“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知:“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知:“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辘轳匠这个词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解释,有解释为木匠,有解释为镟工,有解释为挑井水的人。根据宁铂老师的说法,辘轳匠的巴利原文含义是制造陶器的工匠,辘轳就是制造陶器的陶轮,这个解释比较合理。

    有的行者在第一阶段就能出禅相,有的在第二、第三阶段出禅相,最差的在第四阶段也能出禅相。禅相出现的时候,如果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禅相上,禅相很容易消失,这时候应当还是专注在呼吸上,守住呼吸,继续提升定力。当定力很稳固的时候,才可以专注于禅相。持续专注于禅相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或者更长,一直到成就近行定或者安止定。 

    这期间要平衡五根。信根与慧根要平衡,定根与精进根要平衡。如果信根强慧根弱,容易落入盲信和迷信。如果慧根强信根弱,往往不注重实修,喜好高谈阔论,用大脑思维评判他人。当信根与慧根平衡时,则能深信三宝功德,深信业果,深信佛陀教导可以成就,又能用智慧来透视实相。定根和精进根平衡,则不会陷于懈怠或者掉举不安,能够保持平稳持续的专注。当五根充分培育,就能够强而有力地发展定力。

    近行定是接近禅那的定,但是还没有正式入禅定。纯观行者可以直接从近行定转入修观。有的行者则进一步发展安止定,四禅都修习圆满后才转入修观。成就安止定后,可以检查初禅的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修习五自在: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出定自在、住定自在、省察自在。在《三有经》里,佛陀对目犍連尊者说,成就初禅后不要急于入二禅,要先修初禅的五自在,否则会退转。初禅很熟练后,去除较粗的两个禅支,进入二禅,检查二禅的三个禅支:喜、乐、一境性,练习五自在。很熟练后,才舍弃喜禅支,进入三禅,审查禅支,练习五自在,熟练后再进入四禅,检查禅支:舍和一境性,练习五自在。关于五禅支,前面讲《阿毗达摩》时已经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讲。有需要了解的同学请听相关的章节。

    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念处经(第10讲)入出息念(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hr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