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看见的往往是表面上的光鲜,内里的艰辛总是不为人知。史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之一利昂内尔·梅西(Lionel Messi)说,他的一夜暴红,花了“17年又114天的时间”。史蒂夫·马丁(Steve Martin)也有同样的感慨:“我说了18年的单口相声。其中10年用来学习,4年磨炼技术,4年收获巨大成功。”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9b74cfe0daef704b.jpg)
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和本·申克曼(Ben Shenkman)一同参演了迷你剧集《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帕西诺是申克曼的偶像,于是申克曼待在片场观摩他的表演,想学学究竟是什么让他演得如此出色。有一天,在帕西诺把一场戏试了10遍之后,导演迈克·尼克尔斯转向申克曼,问:“你学到了什么?”申克曼答说:“要演得简洁精练。”尼克尔斯说:“不,这不是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你看到演戏有多难了吧?即便是这种级别的大师,即便是你的偶像!你看他试了多少回?你才刚看了10遍而已。而且我知道,你也能看得出来,这段演得好,那段不好,然后又好起来了,可偏偏到了关键时刻,又没那么好了。”
我们可以从专业人士身上学习,就像申克曼在现场观摩帕西诺拍片一样。但是,当我们拿自己与他们相比的时候——当我们衡量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时——我们会认定自己不够好,不够有才华,所以甚至懒得去努力追赶。或者,我们很快就放弃了,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但是,当你拿自己与更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作比较的时候,可不是在拿苹果跟苹果比。你还是“测试版”,而对方已经是正式的成品了。他们已经干了多年,甚至是几十年,而你才刚刚起步。
况且,每个人的起跑线也不一样。特权、机遇、运气,这些因素合在一起,确实能让有些人先行一步,或者是冲劲特足。这不是为不敢尝试或放弃找借口,只是正视现实而已——或许你跟别人的速度一样,跑的距离也一样,可还是落在他们后面。人生中没有标准的时间表。“去成为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永远都不晚。”乔治·艾略特说。所以,尊重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吧,也尊重你已经走过的距离。
火箭刚刚发射升空的时候,就像静止不动似的。在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中,它点火成功,然后以极慢极慢的速度一寸一寸地升离发射台。尽管推力极大,但火箭太重了,没法快速升起。要是在刚刚点完火的时候就给它拍张快照,你会以为它要掉下来了。唯有定睛观察很长一段时间,你才会看到它明显地升高了。
人生也是一样。刚启动一个新项目或新生意的时候,你经常会觉得,你一直在奋力地往前推进,可怎么什么都没发生啊?
照片分享网站Pinterest的创始人本·希伯尔曼(Ben Silbermann)说,离开谷歌后,他花了4年时间才建立起一家成功的企业。“在那4年里,情况一直不怎么样。”他说,“但我心想:也不算太长嘛。这就好比当住院医师之前要先上完医学院。”
绝大多数人甚至不敢站上“发射台”,因为他们害怕做出不像样的东西。这恐惧是合情合理的:在早期阶段,你的创造确实不会太精彩。作品虽然做出来了,但处处都不完美。其实,你只是没看见整个过程而已:爆笑的段子在初稿时也曾遭遇嘘声;拍了数十遍,才有了那段足以赢得奥斯卡的精彩独白;刚写出来的章节草稿,会让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作者眉头紧皱。每个创造者都必须要努力熬过这个尴尬的初始阶段,才能拿出精彩的作品。
如果在一开始,你感觉事情很沉重,那是因为它确实沉重。你才刚刚点燃了火箭而已——它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一开始总是慢的,但动量会随着时间渐渐积累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bbdc2263686b689b.jpg)
所以,别再把自己跟其他已经达到逃逸速度的火箭作比较了。关注你自己的轨迹就可以。上升一寸,又一寸,再一寸。爬升得越高,你会觉得越轻松。
不知不觉间,你留在身后的距离已经超过了面前要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