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作者: 微笑的毛毛虫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8:06 被阅读30次

            平凡的日子,过得却极不平淡。生活中的所谓“鸡毛蒜皮”总是无法做到举重若轻。在无限彷徨中,又想起了余华的《活着》。

            暑假,除了一些杂志之外,读的第一本书是余华的《活着》。借阅这本书,或许出于自己直面现实的一种真实需要。一个宁静的夜晚,翻开扉页,就不舍得放下它。于是一口气从“序”读到了文末的“外文版评论摘要”。  比起以往读过的书,我花了更多时间去读作者的自序,共五版:中文版自序,韩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麦田新版自序。每一篇内容都不同。但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事物却远在海角。”“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或者,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中文版自序)“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韩文版自序)“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写下自己的作品,有时候也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小说以一位年轻的故事搜集者的见闻展开,一位老人向他讲述了他生活中的一天和整个人生。 

            福贵的一生是时代的折射。从国内战争,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穿越了五十年的历史。透过福贵的讲述,那一段段历史清晰地再现,丑恶,美好,同时呈现在你眼前。人的命运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在当今,我们遇上了好时代,生活同样与时代相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明城市的创建”……各行各业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成。 

            福贵的命运与家庭教育也无法分割。他的父亲是“败家子”——吃喝嫖赌,输了一百多万家产,老来才收敛。他的母亲对他更是溺爱有加,对他经常出入青楼的行为一再纵容。最终输光了家产。当下,很多专家看到了诸多家庭“家风”的缺失,一再倡导重拾家风,一再强调“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然而,訇倒的建筑怎会是说重建就重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每个教育者、每个家庭的学习力、行动力在如今显得尤为重要。

            但福贵的意志又超乎人想象。他从一个“少爷”变成面对诸多不幸的穷人,终于在无限匮乏的年代中学会了生活。在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的情况下,虽屈服于命运,却仍然顽强地活着。而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因为吃不了苦而离家、跳楼的事频频发生,与书中的福贵、有庆相比,是何等的讽刺!

            由于职业原因,我更关注书中“孩子”的描述。因为一场高烧无法及时得到治疗而失聪的凤霞,后来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了。每天因奔跑50里割草喂羊意外获得运动会跑步冠军,最后因给校长献血而死的有庆,病倒在床上无人照顾自己拿豆子吃而噎死的孤儿苦根……想起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眼下,我们的孩子虽吃得好,穿得美,但他们在电子产品狂轰滥炸的大背景下,在学习压力重重恶的大环境中,在无需为温饱皱一下眉的大时代里,他们到底活得怎样?

            一部《活着》,读得令人悲叹,甚至窒息。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有影吾寻:余华老师是真想着,人——该如何活着;
        可在吾看来,路遥老师才是我们应该思考
        我们如何先去做人。
        活着,多么简单却又复杂的交易啊!
        思想,不能死……

      本文标题: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xe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