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本质与途径

作者: 蔡德林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10:05 被阅读456次

    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根据安排,今天由我来跟各位谈谈有关人生的一些话题。这个话题和我的工作职务也是相吻合的,不矛盾的,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还是直接指向员工的,它关注员工的整体生活,是不是幸福。

    谈到幸福,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按照我的观察,在深圳的年轻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有车有房吧。说到这里,我很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早已不再年轻,也还是属于无车无房的一族。我有时想,我现在算不算幸福?这个问题可不是很好回答。说幸福吧,怕别人说你这家伙,无车无房,这么一把年纪了,还在打工,还敢号称幸福?是不是吹牛哦?说不幸福吧,我又觉得我工作干得有滋有味,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也不见得就一定是痛苦郁闷。这种情形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幸福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

    首先,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第一点,如果我们把有车有房界定成幸福,那么,我们就是把幸福和物质欲望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物质丰饶的时代,但得抑郁症的却更多了。这就说明,虽然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是我们并不比前人开心。这个时代,我们遭遇的最大迷雾,就是混淆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我们到底需要什么?你倾听一下你心灵深处的声音,有些东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吗?很多东西真的没有什么用,我们只是看见别人有了,觉得自己也得有。韩少功说新加坡的富婆人人都有貂皮大衣,但是一年到头没有一次机会穿。对我而言,我就觉得车没有什么用,急事可以打的,免得停车麻烦,不急的话一律步干,宁愿多走十里路,不肯花费两块钱,这是驴行客的名言。还有,物质追求是没有止境的,现在我们把有房有车当成生活的目标,等有房有车了,你和那些有钱人一比,会觉得自己还是个穷光蛋,因为你没有游艇和私人飞机啊,没有二奶三奶啊。

    很多年前,我还在老家上班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资料,说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做过一个关于老人族群的幸福指数调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北京,幸福指数最高的是板爷,也就是过去拖板车、踩三轮车的,他们的儿子女儿都没有读什么书,也没有当什么官、做什么大款,当然也没有什么学问。他们有的在开修理店,有的在街口卖酱油。老爷子早晨哼着京戏出门遛鸟,溜到女儿这里,唠嗑一会儿,溜到儿子那里,唠嗑一会儿,感觉好极了。而幸福指数最低的是大学教授,他们的孩子都出国了,他们自己身体也不大好,无依无靠 ,孤独寂寞,逢年过节孩子寄钱过来他们不要,只好寄一张明信片,而那小纸片根本就慰藉不了他们悲苦的心灵。我当时看到这个,觉得有些道理,但是也不尽然,幸福应该还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充实有关系的,那些板爷能和那满腹诗书的教授比吗?

    在座的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你们回忆一下你们的大学时光,一定记得,那时候在学校谈恋爱,是个什么情形。陈立华有一次告诉我,说他一个朋友,因为在一次聚会的时候,弹着吉他唱了一首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被女生追捧,约会都赶不过来。唱一首歌有什么了不得的?邓孝光歌唱得这么好,不知道有没有女同事约他。韩寒在一篇文章里说,那时候谈恋爱,男生读一点小诗,谈一点小吉他,摘一朵小花,就把女生感动得屁颠屁颠地跟着跑。现在呢?女生不再要这些,她比较看重这个人的爸爸是谁,是不是款爷或者官爷。因此他总结说,男人改变世界,女人改变男人的世界观。

    第二点,如果我们把成名成家界定成幸福,我们就是把幸福和名望、和事业有成紧密挂钩。我这里说的成名不是像芙蓉姐姐或者闫凤娇那样的成名,成家也不是说结婚成家那一种,我们过去的成名成家一般是指当科学家艺术家什么的。我们看到多少名人精神崩溃、绝望无助,最后自杀。多年以前,我还在老家上班,永远的哥哥——张国荣自杀以后,他的粉丝除了悲伤惋惜,更多的是迷惑:他要什么有什么,为何要选择这一条路?我说也不见得要什么有什么,譬如快乐,肯定不见得说有就有。你以为物质可以带来快乐?知名度可以带来快乐?异性的崇拜追逐可以带来快乐?在他那里都不见得。

    第三点,如果我们把欲望的满足当成幸福,那就是典型的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的实质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盲目地满足欲望,从来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情只要能让他开心,就马上去做,一直到有更好的乐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过后,他们就会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比如吸毒。这种外在刺激带来的内心感受,多数时候只是一种幸福的假象。当维持这幻觉的外在刺激消失的时候,幸福感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感。这就不是幸福了。

    西方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一个天使出现了,对他说可以答应他的任何要求。开始歹徒对自己可以进入天堂而难以置信,随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地要求:大量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等等。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但是慢慢的,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天使回答道:“在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做。”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向天使提出了离开天堂的请求。他说就算失去地狱,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魔鬼微笑着向他说道:“你早就在地狱了。”——这就是享乐主义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日子同样难熬。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适度的享乐,有时放松一下自己,可以让我们更幸福。这和无止境的放纵是两回事。

    第四点,如果我们把目标的达成当成幸福,我们就会陷入现在的、当下的忙绿奔波。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且不说这句话宣导出的价值观是否有问题,因为做人上人的愿望有可能会受到道德的质疑,现代社会是主张人人平等的;我们要问的是,为了做人上人的短暂快乐,那就非得长时期吃那个苦中苦吗?而且,做了人上人,就一定会快乐?有一句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有名,叫做“抵达之后又怎样?”是的,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人在努力追求好成绩,苦练成为出色的运动员,或者为了高薪的工作而奋斗,但在追求和达成这些梦想的过程中,他们却很少体会到快乐。

    在座的诸位也许多多少少有这种经历。你们没有读书之前,无忧无虑,开心极了。自从开始读书,就不再开心,不再轻松,忙绿奔波的一生就开始了。所谓人生忧患读书始,歪打正着,说到了现代青年的疼处。因为自从开始读书,老师和家长一直都要求你们刻苦攻读,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读书成了一种恐怖的酷刑。他们还说,这一切都是为你好,因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取得了好成绩就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了就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了就可以享福了。唯独没有告诉你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或者说学习本来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于是你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担心作文写不好,担心写错别字。现在我们的员工里头大部分都还害怕写作文,上次我们组织去爬梧桐山,丁洁没有爬上去,回来后跟我说,请别再要我去爬山了;后来我要她给《卓宝人》投稿,她又说,那你干脆还让我去爬山吧。她的话,虽然是她个人的幽默,也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学习成了负担,学校就不好玩了,那就是像罗大佑唱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放假的童年了。但是我们虽然不喜欢学校,还是在努力学习,上了高中,那更是天地变色,苦不堪言,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想反正上大学了就好了吧,以幻想的快乐疗慰自己的磨难。那时候你肯定会问自己“何时才能快乐”(其实你不应该问“何时才能快乐”,应该问“如何才能快乐”)?领到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开心极了,以为那就是幸福。是的,一旦达到目标或成功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可以带给我们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就等于幸福。这是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它们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感冒好了以后,他会为感冒好了而高兴,但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痛苦是它的前因。当痛苦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看吧,等上了大学,焦虑马上又来了,不能出人头地,不能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取胜,吸引不到帅哥或者美女,也找不到好工作。于是你只有继续埋头苦干,终于毕业,在卓宝这个著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你以为这可以享受生活了吧?但是这份工作依然充满了压力,

    这么说来,是不是奋斗和创业都没有意义了?当然不是。最近几年,在茶余饭后,经常流传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大款和一个乞丐,都在海边晒太阳,大款问乞丐为何不去工作?乞丐反问工作了干什么?赚钱了干什么?买房子了干什么?最后大款说,一切都拥有以后,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像我一样,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乞丐得意了,说,对不起,我现在就在无忧无虑晒太阳。我一般不拿这个故事说事,因为我认为它说不好事,有漏洞,不防水。第一,大款一定是无忧无虑的吗?第二,乞丐怎么可能会无忧无虑呢?他的晚餐在哪里?他睡在那里?第三,我害怕这个故事误导人们都去当乞丐,如果大家都去当乞丐,那这世界真的就变成地狱了。

    幸福的定义很多,我结合一些论著,给出这么一个定义,和大家一起讨论:幸福是有意义的、可持续的快乐。

    首先,幸福是快乐,这一点可能没有异议,但是我在快乐的前面加了两个定语,一是有意义,一是可持续。这两点往往也是有联系的,因为有意义的话,一般都是可持续的,反之亦然。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前;意义则来自于目的,属于未来。我们说那些享乐主义者,误以为是天堂的地狱,那样的快乐,有意义吗?没有;可持续吗?不可以。

    那么什么是有意义?医生治病使人恢复健康有没有意义?老师教书让孩子变得文明有没有意义?做一个卓宝人,为所有建筑解除漏水的烦恼有没有意义?都是有意义的。

    相反,有的工作我认为意义不大,或者说没有意义。我师范毕业以后,因为是学生干部,被分配到了教育局,两个月后因为跟市长写一个庆祝教师节的讲话稿被看中,调到市政府,不久还当了一个秘书科副科长。但是我在那里混了三年半,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在市政府的那个办公室,是文卫办公室,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是看报纸,再就是帮领导换液化气。我没有事情做心里堵得慌,整体垂头丧气,牢骚满腹。领导看不顺眼,就说,那你去调查研究吧。我就骑着自行车,无事找事地到一些单位去搞调查采访,问一些情况,写成调查报告,交给主任,每次主任都说很好,但是我发现他根本就没看。我觉得我的青春和才华都浪费了,于是写申请,调到群艺馆去搞文学创作。别人都说我是疯了,把自己的大好前程给毁了。后来我到了报社,那是党报,免不了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而我虽是个总编辑,骨子里还是个书生,经常想要报道真相,很多时候,报道真相就是犯错误,这样就跟市里的领导时不时起冲突,有时候在高压下退缩了,就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仅没有意义,还很荒谬。我那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搞不好就教书去。还是觉得教书比干这个有意义。虽然当老师比当报社老总要清苦很多。你只有感到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才有可能感到快乐,而且是可持续的快乐。

    我想当老师,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的去当。美国有个柯林斯,她可是连美国教育部部长的官都不做,一门心思当她的老师的。柯林斯是芝加哥人。1975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区里成立了城西预备学校,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同一社区,他们都是由于品行恶劣或是成绩不良而被之前学校开除的学生。柯林斯办这个学校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学校而做准备。城西预备学校,其实是他们流浪街头前的最后希望。她的学校办得很好,越办越好,越办越多,越办影响越大。20世纪80年代,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部长,面对如此高的荣耀和声望,她拒绝了,因为她相信,只有课堂才是她真正能创造出奇迹的地方。柯林斯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觉得教学带给她的快乐是“任何钱财所买不到的”。对她而言,人生至高的财富是幸福,而不是钱财或地位。

    柯林斯找到了幸福,但是她是一个伟人,一个圣人,我们只好对她敬仰有加,却难以企及她那种人生境界。那么,像我们这种凡夫俗子如何获得幸福?前不久我们总部的刘佳生了小孩,我和几个同事代表公司去看她。她和她母亲住在农民房里,她老公上班去了。刘佳一脸的笑影欢颜,还把她老公画的画拿出来给我看。她这个举动,让我觉得,她一点都没有因为找了个穷小子当老公感到羞愧,相反还有几分自豪。我当时很有触动,觉得她的快乐非常真实,她拥有最真切最珍贵的爱情,这在如今的时代该是多么的奢侈,我们想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比生命还值钱,那是房子和车子能比的吗?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那是扯淡,我怀疑那人是对哭泣有一种病态的偏好;还有一点,我估计刘佳没有整天考虑何时买车买房,这东西要不到不要也罢,还是可以过得精彩有滋味。我觉得像刘佳那样生活很好,也催人思考。在别人看来,生活很复杂,每天总有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斗争很激烈,周围的慈眉善目随时可能成为对手;内心很焦虑,忙碌半辈子,房子车子仍无着落。可是她不同,她快乐。那么她的快乐从何而来?老天给我们一条命和一颗心,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把生命和灵魂都安排好了,不由得你不快乐。

    关于如何幸福快乐我大约可以给出如下建议,当然也不一定正确,只能供大家参考。

    一是当你需要完成学业的时候,你要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事实上,没有哪一门学问是枯燥的。很多人说历史是枯燥的,但是袁腾飞老师就把历史讲得无比的生动有趣。有的学生还说,为了听袁腾飞的课,宁愿再经历一次高考。这就像登山。学习和登山一样苦中有乐。为什么我登山没有丁洁她们那么辛苦?我分析她只把注意力放在尽快登上山顶,总是被前面的山路所影响,无法享受攀登的乐趣,最终导致失去了攀登的愿望和毅力。我当然也想登上山顶,但爬到山顶并不是第一要务,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正确之后,就轻松愉快地享受着自己的路途,而不会被前头的山路所困扰。幸福不是拼命地爬上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二是当你需要完成工作的时候,你要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找到意义,找到使命感,这样你才可以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以享受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之中。有了这些,你容易进入一种福乐状态,这种状态的特点是,虽然加班加点、起早贪黑也不感觉累,你会认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快乐的,做的时候快乐,做完以后更快乐,因为等待你的往往是丰厚的回报,这种状态就把现在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联通起来了。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快乐的成果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并帮助彼此的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做自己喜爱的事业时,我们一样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

    有了使命感,你做再平凡的工作,也能体会到一种尊严。你看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是不是有一种庄严在里面?你别太注重待遇啊、报酬啊、职位啊、车子啊,房子啊这些东西,等你带着使命感工作一段时间,这些东西都会自己跑来奖赏你。你追求的是工作的快乐和意义,这些东西是快乐和意义的衍生物。很多书本上都说到了这个例子,说有三个建筑工人,记者问他们:你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卖力赚钱;第二个回答:我在做最棒的建筑工;第三个回答:我在盖这个城市最好的大厦。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三个人,一个比一个境界高,也一个比一个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和快乐,一个比一个更有使命感,同时就更幸福。

    三是当你觉得生活有点停滞有点枯燥的时候,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内容,形成新的习惯。新习惯的形成可能不那么容易,刚开始可能还有点难,但通常只需要30天以内的时间,一个新的习惯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像刷牙一样自然。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刷两次牙是一种规律,不需要什么强大的意志力。所以只要建立良好的习惯,余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前不久我给儿子一个建议,要他每周踢一场足球,学一首歌,读一本书,并形成习惯,一直坚持下去。他有点发懵,为何不要他好好工作,而是要他好好玩?但我觉得,玩这几样很好,如果养成了这些习惯,一定终生受用。从来没有谁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有很多为了学业、为了工作每天努力而勤奋的人,他们也过得十分开心。

    说到这里,我得建议各位在工作之余,在生活之余,每个人都得要有一个业余爱好,业余兴趣,甚至要达到痴迷的程度。人是要有一点痴性的,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生在世,既要有点呆气,又要有点灵气。所谓呆气,就是不偷奸,不耍滑,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甚至不惜下那些被别人看起来是傻帽的笨功夫。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很多时候,甘于当傻瓜,是走向聪明的第一步。

    当然,灵气也很重要,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家工厂,引进一台机器,安装完成了却不运转。请来一个技师,绕着机器赚了三圈,然后抡起锤子,在一个地方敲了一下,机器就运转起来了。厂长问他要多少钱,他说要1000美元。厂长说,就是一锤子,要这么多?他说,捶一下只要一美元,知道在哪里锤,要999美元。这就要有灵气。总之,有灵气无呆气则飘,有呆气则无灵气则滞,最好是兼而有之。

    四是当你被你的物质欲望折磨得心神不宁的时候,请你跳出来,站得远一点,审视一下这种欲望源自何处,是不是你生命本身的需要。美国有一个人,叫比文,是个作家。他一家三口过起了比“低碳生活”更进一步的日子。那种近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将他们带给地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他们关掉了曼哈顿公寓电源,拒绝购买任何一次性的或者新的东西,远离地铁、骑自行车出行,到当地农民市场里购买农产品,甚至让卫生纸从厕所中消失。不看电视,家人增加了聊天时间,不用空调,夏天到喷泉旁边避暑,还可以欣赏广场上的居民表演;不乘电梯,一家人都减肥了;不随意消费,结果他们存了钱,去了一趟欧洲。因为他们过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他每天记日记,博客点击率越来越高,后来出一本书,卖得也好。他总结说,低物质消耗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在为环保能源做牺牲,而是一条通往品质生活的大道,换来的是更健康的饮食,更多的锻炼,更多时间和家人的相处。他把这种生活称为零影响力计划。而今科学发达,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更多物质享受,但不能保证它是幸福的。过去细雨骑驴入剑门,路是难走一点,但是充满诗意,现在出门不是飞机就是火车,快是快,可是有点像寄包裹,而且是特快专递。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可我们越来越没有时间了。我这么说当然不是说要返回远古去。远古自有远古的难处。我曾经看过一篇很奇怪的文章,说过去迫害一个官员,有一招很损,也很让现代人觉得惊奇,那就是提拔他,不断地提拔。让他拖家带口、千难万险刚刚到任,又调他到一个更远的地方,而在古代,旅差费还不报销。听说这个官员在不断的提拔中,最后无法忍受,终于自杀。这里面的辛酸,包含有交通的不便、治安的不良以及经济的困扰。

    五是当你感到你生活中缺少爱和友谊的时候,请你试着先去给别人爱和友谊,做一点小慈善。爱和友谊,对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东西。过去有个童话故事,说一个小女孩救了一条金鱼,金鱼有法力,可以满足她的一个要求,问小女孩要什么。小女孩想了想,说我要快乐。金鱼就告诉她,那好,你去爱别人吧,那样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果然,小女孩一直付出着爱,别人也回报给她爱,她一辈子都快乐无比,这句箴言让她享用不尽。和同事、邻居还是别的什么人关系紧张怎么办?同事之间闹矛盾,其表现形式无非是互相不认同,严重一点互相诋毁,甚至发展到拳脚相加。我曾经给保温部闹矛盾的两个同事出主意,要他们在互相不认同的阶段,特别注意,对方的缺点你最好视而不见,对方的优点你最好见微知著,然后无论是当面还是背面,都给予肯定;你出差的时候,最后记得给他带一点小礼品。对方或许还会骂你虚伪什么的,但是你坚持下去,我不相信他就是铁石心肠,不被你化解。白居易的诗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六是当你感到流年似水、青春不再、内心空虚的时候,建议你每天读一点书,写一点日记。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每一个人,无论你是谁,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应该是一个读书人。灵魂应该宁静,但心灵一定要丰富。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你看我们的报纸,图片越来越大,说是为了加强视觉的冲击力,其实是为了迎合这种心理。所谓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说的也是这么一种浮躁。最简单的就是看电视了,反正它播什么就看什么。我听很多学者讲,看电视容易让人的智力退化,严重的还会变成脑残。写日记有一种留住生命的感觉,还可以审察自己的人生,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七是当你觉得生活有点枯燥乏味的时候,你是不是需要考虑如何培养一下自己的情趣。我说的情趣是指人生的情调和趣味。情调和趣味也有雅俗之分,譬如有人不顾场合、不分对象讲黄色笑话,那其实比较低俗,倒人的胃口。我一直比较欣赏我们中国古代那些才子佳人的生活情趣。譬如金圣叹,他品读《西厢》,说读毕不取大白,酹地赏作者,此大过也;不取大白自赏,此大过也。他考进士的时候,考题是《试问君子则动心否乎》,他写道:“穷山空谷中,黄金万两,有美一人,试问君子则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动••••••”,一连写了几十个动,字还越写越大,一直写到试卷的底端才罢休。这个人一生幽默风趣,他的遗书也别有趣味:“字付小儿看,黄豆与咸菜同吃,大有胡桃风味。此法一传,死而无憾。”

    八是当你觉得自己的生命缺乏意义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扩大你的精神视野,肩负起更多的人生使命和社会责任。宋朝有个人叫周敦颐,有很多学生,其中两个很出名,一个是程颢,一个是程颐。二程师从周敦颐的时候,周敦颐要他们去“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这个事件在哲学上是很有名的。后来的学人通过对孔颜乐处所乐何事的寻找,找出了一个很著名的宋明理学,也叫程朱理学,因为后来朱熹在其中也有很大的建树。孔,指孔子;颜,指孔子的学生颜回。“孔颜之乐”的出处在《论语》上,最著名的是这么一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乐趣。贤德啊,颜回!

    我们不禁要问,颜回为何快乐?穷本身肯定不是快乐的理由,一定还另有理由,让他虽然穷都还是快乐。这个理由,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孔颜之乐,我想,应该是在肯定人生的同时还能够担当起生活和人性的荒谬,在优美的境界之外还追求崇高,让社会责任与个人自在并存、忧患意识与闲适心态共有、道义情怀与洒脱胸襟兼融,既是浪漫的李白,又是现实的杜甫,将拯救与逍遥集于一身。

    幸福的途径很多,不过归根结底只有一条,那就是人生之路。我们的全部人生,就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幸福既在前面,又在路的两边。沿途的野花小草,雨丝风片,都可以带给我们幸福;前面的每一个驿站,又会带给我们新的幸福。我们享有着幸福,同时也追求着幸福。什么时候追求停止了,幸福和生命也终结了,

    如果能有足够多的人把幸福作为至高财富和人生目标的话,改变的也许就不仅是人生,还会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因为我们看到的除了普遍的幸福,还有一个和平与善良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心窝屋:“老天给我们一条命和一颗心,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把生命和灵魂都安排好了,不由得你不快乐。”
      • 真小实:深度好文,收藏了!👍

      本文标题:幸福的本质与途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kk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