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教学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浮现一副这样的画面:老师在激情飞扬的讲课学生在安安静静的听课,仿佛只有这样的课堂才算是真正的教学。又或者是一种学生热情高涨的在展示自己的所学所获,整个课堂学生个性张扬而热闹。这两种有点极端的教学呈现形式,在我的课堂操作上更多次倾向于使用第一种。这种不费力气的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我所要完成的任务大多时候会完成。至于在教学前的备课中我考虑了应该把自己的学生定位在哪里?教师应该在哪里?课堂上师生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带领孩子们体悟情感时应该把文章中的主人公定位在哪里?我想我的思考是欠妥的。
最近,听了蒋军晶老师的课后,引起我对教学中的关注点“人”该安放在何处的思考。分享拙见如下:
一、备课时放在心里
听名师的课总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舒服和接地气的实在。我想这一切都源于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了学习对象的“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思考。因为学习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什么程度,决定了课的设计应该在哪一个难度标准上。当然,这个标准是不降低本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比如说,蒋老师在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教学时首先从地名入手,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他不断的鼓励学生猜猜诗句中都有哪些地名,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这样写所蕴含的情感是什么?自然而然的从入课的学习上就把学生带入通过具体词汇体会内心感情的语文学习上来。既符合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还从侧面渗透了一种学习的方法。这都是把人放在心中的课堂设计结果。启示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学生的学情把控要准确。要深入实际的去调查,如果是我来设计这个开头,我肯定不会把猜地名放在首位,因为我觉得这很简单,没必要让学生来说,可是结果在看了蒋老师的课之后才发现学生的水平不是我们预先认为的那个水平。很大程度上还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有的地名学生根本不知道。不但要预判而且还要深入去调查。
二、上课时放在对面
上课时把学生放在对面,用平等的交流带领孩子们徜徉于文字之中,用合作的诚意邀孩子们猜测讲述心中的理解。把学生放在对面,和谐又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一节好课奠定了基础。蒋老师的课堂上在提出问题时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话是“你猜猜看”。这种允许有误的鼓励总给人一种安全感,也因此使课堂上的交流毫无负担,最真挚的情感,最真实的表达一览无余。
三、品析时引入其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老师充分的考虑了要从人的感情体验上入手,把孩子们真正的带入其中,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古诗的讲解中老师从地名出发,借地图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行程,从而把握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理历程。由原来的愁苦到现在的高兴。这样把孩子们带入诗境。其次通过说古今词义理解古诗的意思,这种巧妙的理解方法,既是理解诗意的方法指导又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在抓诗眼“喜”的理解上,通过让学生联系实际表达喜悦时的表现,把孩子们带入感受喜的心情。就在孩子们充分体会诗人的喜悦之后,蒋老师话峰一转出示了诗作的写作时间以及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的三篇作品《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诗人在此之前的心情,为更进一步体会本诗“喜”的背后的心酸,为提升诗作境界做好铺垫。最后,蒋老师通过提示引导孩子们探究诗人为何会这么高兴?以及猜想诗人从此之后的诗作会如何?通过猜测,通过出示诗人的后来诗作,让孩子们体会作者的悲苦人生。引人入胜的教学就是这样,从一篇引出多篇,从体悟这一点到联系前后悟透这一点,一是体现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再是体现了教师对孩子们的循循善诱,引发孩子们的学习期待,指明课外学习方向的师者仁心。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在授鱼之时更要考虑授渔。合理安放教学中的“人”,是提升教学技艺的必虑之事,是我为之努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