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九·六五】
陶贞白云:“仙人九障,名居一焉。”余不幸负虚名。丁丑过书肆,见有作《金陵怀古》诗者,姓王,名颠客,假余序文。诗既不佳,序亦相称,余一笑置之。后三年,再过书肆,见《清溪唱酬集》一本,载上海彭金度、砀山汪元琛、太仓毕泷等,共三十余人;前骈体序,亦假我姓名。诗序俱佳,不能无讶。因买归,示程鱼门。程笑曰:“名之累人如此。虽然,如鱼门之名,求其一假,尚未可得。”后十年,集中王陆禔、曹锡辰、徐德谅、范云鹏四人,都来相见。而诸君子则终未谋面。姑录数首,以志暗中因缘。范《采菱曲》云:“采莲莫采菱,菱角刺侬手。采菱莫采莲,莲心苦侬口。刺手苦侬苦不深,苦口兼欲苦侬心。”汪《金陵杂诗》云:“清江一曲鸭头波,相约湔裙踏浅莎。双桨月明桃叶渡,但闻人语不闻歌。”
陶贞白,即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南朝士族出身。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整理《神农本草经》,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卷)。其著作很多,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
仙人九障,即成仙的九种障碍,也称九难。概述之,乃为以下九种:衣食逼迫;尊长约束;恩爱牵缠;名利萦绊;灾祸横生;盲师约束;议论差别;立志不坚;岁月磋陀。免此九难,方可奉道,九难之中,或有一二,但徒劳而不能成功也。
丁丑,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王颠客,即王瑗(生卒年不详,约1728年前后在世),字慕蘧,号颠客,江南上元人。王琯弟。诸生。善医,亦能诗。清雍正年间与其兄合著有《和余宾硕<金陵览古>》。余宾硕(生卒年不详,约1666年前后在世),字鸿客,号石农,莆田人。余怀子。世其家学,读书嗜古。余怀久寓金陵,晚年移居吴门,鸿客独居金陵,于城南杏花村筑园“竹圃”。与屈大均、陈恭尹交往颇密。曾以匝月遍游金陵名胜,归作《金陵览古诗》六十首,各加注记;周亮工、陈维崧、尤侗为作序。王琯、王瑗兄弟合作《金陵览古诗追和余石农先生原韵》六十首结集刊行。按:余宾硕《金陵览古》及王琯(和斋)、王瑗(颠客)的和诗,在道光三十年(1850)又由文印山房合集刻版印行。想来也不是袁枚所称“诗既不佳,序亦相称”之作。
《清溪唱酬集》,清代诗集。或已佚。
彭金度(生卒年不详),清松江华亭人,明末著名文学社“几社”重要成员彭宾、彭师度的族亲。徐侠《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11月出版)书中有考。惜未得见此书,待后补注。
砀山,今安徽省宿州市下辖县。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灭魏国,置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寰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明属南直隶。清属江南省徐州府。民国期间隶属变更较多,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区。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1952年11月,砀山县划归江苏省,属江苏省徐州专区。1955年2月,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之后隶属于宿县专区、蚌埠专区、宿县地区、宿州市。
汪元琛,乾隆时砀山人。擅诗。其他未知。
毕泷(1733—1797),字涧飞,号竹痴,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赵溶婿,毕沅之胞弟(毕沅是乾隆年间的状元、大学者,喜金石书画,收藏颇富,曾购得《清明上河图》,画上便有毕泷、毕沅二人印记)。毕泷工画山水及竹石,苍浑而秀,深得曹云西(知白)法,又工书,喜收藏名贤书画。遇翰墨精粹,不惜重价购藏,故多宋、元、明人珍品。兼工诗。
程鱼门,即程晋芳(1718—1784),初名廷璜,字鱼门,号蕺园,歙县岑山渡(属安徽)人。清代经学家、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由内阁中书改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被举荐纂修四库全书。家世业盐于淮扬,殷富,晋芳曾购书5万卷,召缀学之士于家共同探讨,又好施与。与商盘、袁枚相唱和,并与吴敬梓交谊深厚。晚年与朱筠、戴震游。著述甚丰,著有《蕺园诗》30卷、《勉和斋文》10卷等。
王陆禔,即王介祉(生卒年不详),一名禔,字介祉,号楚筠。清虞山(今江苏常熟)人,寄籍太仓。王琛子,王岱兄。贡生、诗人。工词赋,长于歌行,有吴伟业风格。尤好作无题诗,不屑人诮其轻薄。家贫有孝名。游幕湖南长沙,未半年病归,卒于湖北汉阳途次。袁枚为其作诗哭悼,并为其诗集作序。序载:貌瘠而修,如枯藤将弛,两瞳子凸于眶,欲坠地碎。其诗悼往纪今,能曲折以神赴。
曹锡辰(1736—1793),字北居,又字北枢,自号畏垒山人。清松江府上海人。例监生。性格通脱且喜爱交游,暇日与友人相聚并结为诗文社,与妻子叶金支也多相唱酬。著有《畏垒山人稿》。见同治《上海县志》。
徐德谅(生卒年不详),字尹达,号桂门。清昆山人。徐乾学孙,徐骏次子,沈德潜弟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岁贡生。四十一年(1776)受毕沅之邀游陕西,稽访参订《临潼县志》。少耽吟咏,至老益工。原本汉魏六朝,出入于三唐,拟古乐府尤高骞雄迈。与妻蒋氏偕子女辈互相赓唱,极家庭韵事。著有《五知堂集》。清·吴翌凤辑《怀旧集》卷五亦收其诗。
范云鹏(生卒年不详),改名洪铸,字凌苍。清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范文焕从子。廪贡生。母庞氏,旌节孝。年少好学,性情慷慨,喜急人之难,不治生产,筑“百城楼”用以宴请宾客。南汇县吴省钦(进士)、吴省兰及太仓毕沅尝住其家。沈德潜时相过从。清·王鸣盛辑《宝山十家诗》,范文焕、范云鹏之诗均列其中。
湔裙,音jiān qún,旧俗正月元日至月底,士女酹酒洗衣於水边,可以避灾度厄,洗掉晦气。《北史·窦泰传》:“(窦泰母)遂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度河湔裙,产子必易。(去河边洗衣裳,生子就会容易)’”唐·吕渭《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诗:“湔裙移旧俗,赐尺下新科。”清·黄仲则《绮怀》:“湔裙斗草春多事,六博弹棋夜未停。”清·陈维崧《永遇乐·东溪雨中修禊》词:“湔裙节令,偏将丝雨,添满一川空翠。”又称“湔裳”。湔,本义:水头。水流前锋。引申义:用水头冲洗。
浅莎,音qiǎn suō,意思是新长出的颜色浅淡的莎草。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尔雅·翼》:“莎,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大者如枣,近道者如杏仁许,谓之香附子。”如:莎池(周围长有莎草的水池);莎岸(长着莎草的岸边);莎洲(长有莎草的水洲);莎香(莎草的香气);莎庭(长满莎草的庭院);莎径(长满莎草的小路);莎阶(长满莎草的台阶);莎台(长着莎草的楼台)。唐·许浑《姑苏怀古》诗:“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唐·温庭筠《赠越僧岳云二首》诗:“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唐·徐铉《春日紫岩山期客不至》诗:“浅莎藏鸭戏,轻霭隔鸡啼。”
鸭头波,鸭头羽毛多绿色,指绿色水波。清·陆鼎诗云:“一枝兰桨鸭头波,两个渔翁载酒过。”
桃叶渡,传说东晋时王献之经常到秦淮河边接送小妾桃叶的渡口。桃叶,王献之妾,会诗文,《玉台新咏》等文献里收录了桃叶的四首诗歌作品,《答王团扇歌》三首和《团扇郎》。王献之亦为之创作了乐府《桃叶歌》的曲调与歌词,现存歌词三首。其一:“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其二:“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其三:“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传说桃叶的娘家住在秦淮河以南,她时常回家,献之则常去江边迎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