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潘家园古玩玉器书画市场,真品与赝品比翼齐飞,各有各的消费人群。赝品中,上至宋徽宗石涛张择端,下至启功范曾陈逸飞,低仿数十元一幅,高仿数百元甚至数千元一幅。
一天,一位频被高仿的大师去该市场查看自己被仿的画。单从画面效果看,此赝品跟大师真迹已难分伯仲,一些传神的细节,比大师原画处理得更细致到位。大师之所以大师,自有他成为大师的仁慈和宽厚。他打算去见见那位高仿画的作者。大师的本意是,凭此高仿画作者的笔法和技法水平,只要他稍微点拨点拨,假以时日,此人必成大器。几经周折,大师找到那人。此人乃大师家乡人氏,以专仿大师那一幅画,混迹京师20余年。大师对赝品制作心存怨怒,但怜惜此人在京城糊口不易,又是老乡,不但不予指责,反馈以钱粮,并言语宽慰。临别,大师问仿画者:“可否入尔画室一睹?”得到应允,入室,但见满室皆大师那幅画的赝品,大师的真迹,悬于画室正中墙壁上。难道此人20年都在仿此画?大师满腹疑问,带着疑问大师问仿画者:“可还能画其他的?”答曰:“不能!”大师遂将点拨之心,无奈收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