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现在所经历的人生,是你自己的选择还是父母的安排?
上个周末趁着空闲的时间重温了一遍《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你现在所经历的人生,是你自己的选择还是父母的安排?
相比较第一次被米叔饰演的“兰彻”着迷不已,这一次是那个憨憨胖胖的“法汉”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里,前二十年一直活在父母安排下的人生里的法汉,在好朋友兰彻的帮助下终于勇敢地和父亲坦白,在一番促膝长谈和泪流满面后,最终获得了父亲的支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么,你是否也是曾经的“法汉”?你的命运之戳是你自己盖下的,还是你的父母?
02 有没有人问过你,你真正想做什么?
“从出生我们就被灌输,生活是场赛跑,全速前进,否则你就会被践踏。甚至包括出生,你也得和另外三亿个精子赛跑。”
法汉一出生,他父亲就宣布:“我儿子将会是个工程师。”他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
从小到大,摆在法汉面前的路只有一条——成为一名工程师。因为在父亲看来,工程师代表了名誉、地位、财富、前途……是一个最理想的职业。他在父母的殷勤期待下考入了皇家工程学院,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从没有人问过他,他真正想做什么。
法汉就这样,走在一条从一出生就被父母安排好了的道路上,努力活成父母期待的模样。因此不得不一直活在伪装中,压抑着真实的自己活着。
他真正喜欢的是摄影。
法汉的房间墙壁上挂满了他拍的动物的照片,在路上偶然碰到可爱小动物的他会欣喜地停下来,拿出相机拍摄。当他拿起相机的那一刻,我能清楚地透过屏幕看到他眼睛里闪烁着的光芒,不是面对工程学时的呆滞无神,而是梦想静静燃烧着蹿起的火苗。
但这在他父亲的眼里,只是一些无用的爱好。
而父母的牺牲也像无形的枷锁套着他的手脚,让他挣脱不得,只得硬着头皮在被安排的道路上走下去。
看到了吗?我们就用得起一台空调,我们把它安到法汉的房间里,让他能舒适地学习。我没车,我就骑辆小摩托。我们把所有的钱都用于法汉的教育,我们牺牲了自己的享受来换取法汉的未来。
法汉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父母的省吃俭用、父母所做的牺牲,在这样的家庭压力下,他不敢也不忍忤逆,只好努力活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二十多年的伪装生涯,直到上大学遇到兰彻,那面具才被慢慢揭下,露出底下掩藏着的真实的自己。
兰彻的一番话,惊醒了一直在假装沉睡的他:
“知道我为什么得第一吗?因为我热爱机器,工程就是我的激情。知道你的激情是什么吗?是这个(法汉五年前写的一封寄给他最喜欢的摄影师的信,却因为害怕父亲而没寄出去)。要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爸强迫他去做去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他爸要他去做歌手,想想是怎样的灾难。”
深爱着摄影,却要娶机器。
这种人生会是法汉所想要的吗?他会快乐吗?显然不会。
电影最后,法汉在好朋友兰彻的鼓励下,鼓起勇气向父亲表明了自己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愿望。在一番促膝畅谈后,父亲终于点了头。“去过你的生活吧,我的儿子。”这句话一说出口,法汉的眼泪便掉了下来。在这一刻,他重获新生。
但并非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都会赢来圆满结局,在影片里,被兰彻他们戏称为“病毒”的校长,却上演了一出悲剧。
在他顽固不化的教育思想下,工程学院的每一个学生都变成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他的儿子考了工程学院三年都没被录取,最后从火车上摔下而死。他以为是意外,其实并不是。他儿子喜欢文学,想当作家,他却一直逼着他当工程师,最后他儿子受不了加诸在身上的诸多压力才在入学考试时选择死亡。
电影里有一句话:这不是自杀,是谋杀。
父母逼迫孩子按他们安排的道路走,掠夺了孩子的人生,让孩子如傀儡般活着,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谋杀”吗?
03 父母口中的“我这都是为你好”,对你真的是最好的吗
我中考那一年,因为填报志愿的事情和父母发生过激烈的争执。那时的中考政策是除了考高中外,你还可以报考师范院校。在师范院校读五年,一出来就当老师,有工作分配,不用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
父母正是看中这一点,认为教师是个“铁饭碗”,坚持要我报考师范。因为文化和视野有限,在他们的眼里,女孩子当老师就是一个最理想的职业。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我报考师范,给我列举了当教师的诸多好处,例如“工作轻松,一周有两天的休息”、“寒暑假不用上课,还有工资拿”、“考进去了以后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了,都有分配”、“工资不高但稳定,女孩子不用转太多的钱,这样就很好”之类的。
他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劝说,吃饭时、看电视时、聊天时总能听到他们喋喋不休地声音,但我就是不想考师范。那个年纪的我虽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想要什么。
我不想要这种稳定的一层不变的生活,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度过一生;我不想永远都被困在这个小山村,眼里只能看到这绵绵不绝的山峦。那时的我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迫切地想飞出这遮挡我视野的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
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段话来形容我的心情再适合不过: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了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我的全身蓄满了力量,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为自己的未来厮杀出一条血路来。
我想,如果我选择报考师范的话,或许一辈子就这样在三尺讲台上平平无奇地度过了吧。待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到了一定年纪就嫁给一个地位相当的人,生儿育女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但父母眼中的这种“安稳”的幸福却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所渴望的,是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在我屡劝不改后,父母的言辞逐渐变得激烈,他们总把“我这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大声地斥责我“不听我们的话,将来有你后悔的!”,还有“你以为外面的世界有多好?现在的大学生还不是连工作都找不到!”诸如此类。这些言语像无形的刀刃刺进我的胸膛,划开了一道狭长的口子,有鲜血汩汩流出。
那段时间的自己白天和他们争执对抗,晚上就躲在被窝里偷偷地流泪。家人没有一个支持我的决定,都坚持要我报考师范。我一个人对抗着整个家庭,像是一叶孤零零的扁舟对抗着波涛汹涌的海浪。那段日子真是太疲惫太灰暗了,现在回想起来都带着绝望的气息。
还好最后,是我赢了。
现在的我在大学,每每独自一人走在落满秋叶的林荫道上,看到阳光从树缝间隙里漏出来落在地上斑斑点点,我都无比庆幸当年自己的那股说什么也不回头的倔劲和不妥协,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父母口中常说的“我这都是为你好”,并不一定对你是最好的。
你始终要记得,你过得是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的人生!
04 别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做你想做的
进入大学,问起身边的朋友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绝大多数人回答:“我爸妈想要我学这个专业,所以我就选了。”
无所谓喜不喜欢,只是因为父母的期待才选择的。
就像电影里法汉的父亲希望法汉当工程师一样,绝大多数父母都要求孩子选择他们认为的“有前景”、“好找工作”、“毕业后工资高”的专业。他们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对孩子好,却从来不问一问孩子,你真正想做什么?
想学音乐,他们会说你以后是打算拿着把破吉他露宿街头么?想学画画,他们会说你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画家在出名之前就饿死了,你也打算这样么?就像电影里法汉毕业那天对父亲说他不想当工程师相当野生动物摄影师时,他父亲质问的那句:“你在丛林里能挣到钱吗?五年以后,当你看到你的朋友都买车买房了就会很你自己了!”
法汉回答:“作为一个工程师或者只会给我带来绝望,那时我会恨你的。我情愿恨我自己。”
一生都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而只能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长埋心底,这样的生活除了绝望还会有什么?
最后法汉跪在他爸面前,握着他的手说:“爸,我做了摄影师会怎么样呢?拿的钱少,住小点的房子开小点的车,但是我快乐,我会非常快乐。”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算苦一点,累一点,但它给你带来的快乐远比金钱带来的快乐要快乐得多。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年过四十抛下一切,包括地位、金钱、财富、事业、家庭而选择孤身一人前往巴黎,只为那虚无缥缈的绘画理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在异国的他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上亦忍受折磨。但穷困潦倒又如何?他感到真正的快乐。最后他远遁到塔希提岛上,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即便最后身患麻风病逝世,但他的毕生追求、他努力找寻的方向、他的理想已经全部在画中得以实现。这就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一生。前半生平淡庸俗,后半生缔造神话与传奇。
只需要一点勇气,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人生只有一次,做你想做的吧。
不要到头来,你活了一辈子,却做了一辈子的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