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你害怕读什么样的书呢?大部头的?晦涩难懂的经典书籍?有些书我们都知道很好,可是每每鼓起勇气读了几页又放下了。有些经典书籍又不得不读,有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怎么办呢?
那就加入啃读会吧,一群人可以带着一起走,就好比如马拉松比赛的时候,有个“兔子”在前面领着,不管是速度还是耐力都有大的提升。
啃读读的是什么呢?肯定是一些经典书籍,有价值有意义的读物,比如《教育的目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大概念教学》等。
为什么啃读?读这些经典可以有助于理论的提升,想要走的远,没有一些经典打底子怎么行呢?这是一种“道”与“术”的结合,有了“道”的指导,“术”才能发挥的更好。
怎样啃读?最近加入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啃读会,这本书很多人都说好,甚至连买回来的勇气都没有,知道自己读不下去,一方面内容太多,一方面怕自己读不懂。曾经参加过啃读会,一般流程是这样的:规定阅读的内容,然后自己思考提出的问题,这样动力上还是不强。
这次的啃读会,有主持人邀请专家一起读,通过视频的方式来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更深入的理解,虽然读的很慢,但理解的更透。具体这样开展:首先,自己把相应章节读读,量上不要求多,对一些困惑点圈圈画画,附上自己的思考;接着看视频,听听专家怎么解读,边看边记录;然后对专家提出的一些延伸词汇还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章来帮助理解,例如:我们通常提的“教学评一体化”,还是“学教评一体化”呢?“专家思维”等等。如果想要做的更好,最后归纳总结一下本章的核心观点和理解,形成文字稿。这样算下来,一个章节几页纸可能要耗费五六个小时,一本书下来大概要半年的时间。虽然时间有点长,但效果肯定是好的,真的达到啃读的目的。
一年啃两本这样的经典书籍,十年寒窗苦读,也就20本,其实还有很多拓展和延伸的,这样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