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感觉到真实

作者: 高浩容 | 来源:发表于2018-11-09 00:02 被阅读111次

    当我身边严肃写作的前辈哀悼文学已死,并把这个「错误」推在网络文学头上。

    我的感受不深,毕竟严肃写作就像哲学,注定是小众且不那么舒适的一种选择。

    哲学要求人们反思,反思是痛苦的。

    面对高考的学生,他要反思什么呢?反思考试考不好吗?还是反思自己明明不知道为什么读书,却被逼着读书?为什么父母自己当年不勤奋,现在却要求我勤奋?

    面对伴侣出轨的人,他们要反思什么呢?反思自己哪里做不好,是身材不够棒、床技不够好,还是人天生犯贱,所以对方明明有了我,还要去打野食呢?

    或者要追溯到原生家庭之类的东西,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好像对方给自己的伤害背后,都有一个「不得已」的理由,然后自己就能接受这一切的荒唐,甚至给自己继续伤害自己的理由?

    所以反思是必要的吗?

    从希腊先哲的角度来说,对!反思是必要的。

    有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反思,很可能是对反思的误解。

    比如把钻牛角尖看成反思,以及一定要把事情想得很细节,很琐碎,才叫把事情想清楚。

    实际上,想清楚不是拿个显微镜去看事物,而是了解事物的本质。

    比如你用很高倍显微镜来看一位女人的皮肤,妳能看见她的毛孔,甚至看见粒子。

    但是如果我问你,「这个女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女人?」妳没办法通过显微镜告诉我。

    有时,我们就会现在这种智性的陷阱里。通过智性的答案,作为我们生活的答案。

    但实际上,我们的智性告诉我们的,只是那些表象的细节,但表象永远无法等于本质。

    要了解本质,就必须从「心」出发。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他提到心有两种:「引起一切的一面,主动的一面」;「变成一切的一面;被动的一面。」

    前者是不朽的,和灵魂同在。

    后者会随着我们的肉体消亡,跟着灰飞烟灭。

    那么什么叫「引起一切」的一面呢?

    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心理学来解释,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席格谈到「痛苦往往不是来自痛苦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痛苦的看法。」

    本质不仅仅是认识的,也是我们去赋予的。

    同样是每天读书,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他的知道不来自父母的命令,而是他以读书为实现理想的工具。

    比如我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天,谈到她当初高中就立志要去法国留学,所以她早早就开始学习法文。

    这和一位被迫学习法文的人,在动机和目的上都不同。

    被迫,就是被赋予。

    因此被迫的行为,往往会使人们痛苦,或者尽管有不错的成绩,却无助于增加心灵的快乐。

    快乐是被引起的,快乐的本质出于我们发自本心的追寻。

    比如坊间有很多写作方面的课程,冒出好多教别人怎么写作变现的课。

    多数人都无法坚持去把课听完,就像领有咨询师证的人少说十几万,但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少。

    因为如果只是把写作,或者咨询当成给自己找个外快的事情,基本不可能用多少心力在上面。

    感情也是如此,要真正建立交心的情谊,就得把心掏出去。

    遮遮掩掩,有所保留,心都留在你自己身上,不可能和对方的心产生碰撞,感受彼此的温度。

    被动的心,容易变成一切的一面。

    所谓「一切」,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诸相,或者诸法。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等于把自己变成一张人人都可以在上面涂抹的一张纸。

    又像一面镜子,人们只会在这个镜子中看见自己,却看不见镜子。

    这是不是很像某些人的状态呢?他们在关系中过份付出,但别人并没有把他的付出当一回事,连带的也没有把他这个人当一回事。

    因为他的付出,无法让他自己被看见,只是在满足别人的自恋。

    那些自恋的人通过镜子,只会看见自己的脸。

    所以跟自恋的人相处,成为他的镜子会让他快乐,但他不会记得你的存在,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看过你。

    所以佛家说:「诸法皆空,自由自在」。

    我们要回到自己的本心,把被动的心罩上一块布,能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因为被动心灵无法带来真正的因缘,只是表象之间的浮光掠影。

    我们说死前的人,能在倾刻间看见自己的一生,如走马灯,如白驹过隙。

    然而,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就从未和真实的自己照面过,用真实的自我活过。

    那么还没到死前那瞬间,他的人生就已经如走马灯一般迷幻。

    奥古思都.马斯特斯在《灵性歧路》书中谈到一个概念,他说「真正的灵性生活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不断死去,进入一种更深刻的生活。」

    我们每天都在死去,身体的新陈代谢,还有永远无法复盘的昨天。

    如果我们舍不得过去的自己,我们就无法进行心灵的新陈代谢,那么我们就可能困在某个时间段,不断腐朽。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是心灵重生的机会。

    当我们与自己的本质照面,我们会有感觉。

    感觉到真实的愤怒。

    很多人没有真正愤怒过,他们只是在发泄情绪。

    就像路上某些司机,前面有人就拼命按喇叭。

    按了之后内心有个直接反应,「前面的人必须要让我」。如果前面的人不让,往往司机会很恼火。

    这种愤怒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自己能够控制全世界,但实际上他们什么也控制不了。

    他们没有真正愤怒过,真正的愤怒不是控制,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怒吼。

    怒吼本身就会带来影响,即使没有,怒吼的人也达到了他主要的目的。

    他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按喇叭,通过这种方式去感觉自己比其他人都重要。

    真正的愤怒者,愤怒是划清边界,边界里外的人都是平等的。

    感觉到真实的悲伤。

    有些人没有真正悲伤过,真正的悲伤是哀悼,哀悼某种丧失。

    孔子在《论语》中,为弟子的死去哭泣,他哭得很伤心,投入在伤心之中。

    真正的悲伤只属于性情中人,他们沉浸在情绪中,不会在情绪中顾虑他人的眼光。

    他们也不会用悲伤去勒索别人,因为这个悲伤的哀悼,是属于他和丧失的事物之间,最后道别的一种方式。

    既然丧失的事物对自己那么特别,他不会允许其他人介入。

    有些人哭给别人看,用哭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总是允许其他人介入自己的情绪。他们在演戏。

    感觉到真实的幸福。

    幸福是我们再把自己的心交出去,幸福是我们和另外一个人融为一体。然后,我和另外一个人,共同得到超过一个人,超过拥有一颗心的快乐。

    柏拉图对话录的《飨宴》中,就谈到这么一个神话。

    灵魂降生之前,本来是两颗头、四条手臂、四条腿。

    降生就把身体一分为二,所以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为了寻找自己失落的半身。

    真实的幸福,是一种完满的感受,完满中没有失落。

    就像一个空杯子,空杯子的目的是把美酒装满,每一杯都是得到,每一个空间都是为了给更丰盈的收获做准备。

    一个吝啬而幸福的人,是一种矛盾的存在,至少我没见过。

    因为吝啬的人总是担心别人取走他的东西,担心失去,活得心惊胆跳。

    一个活在担心中的人,对别人架起防御的城墙,只能看见损失,看不到收获,他如何能趋近幸福呢?

    写到这里,也许我们可以想想,很多鸡汤都说要「活出真实的自我」,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要怎么活呢?

    当我们一边想的时候,我们就一边在呼吸,一边在活着。

    活出真实的自我并不是快乐的,而仅仅只是真实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真实的愤怒,真实的悲伤,真实的幸福……也包括真实的爱与真实的恨。

    真实,就是我们真正看见自己,而不是非得通过别人去认识自己。

    给自己添了疤,长了白发,萎了身高,就像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美我们都领略了。

    我们能避开的,以及避不开的,最后都成就了我们。

    成就我们的真实,亦成就真实的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多乐事MIMI:那些的公路上不停按喇叭的人以为可以控制全世界,以为自己比别人重要,有被这个说法触动到了。:+1:
      • FengFeng羽竹平:👍👍👍👍👍👍
      • 逆流H:生活中的许多都是平平淡淡,但却真真切切!

      本文标题:我只想感觉到真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zg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