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欧内斯特.贝克( Ernest Becker )所描述的,孩子眼中的父母是巨大且强大的,是能保护他们不被宇宙摧毁的庇护者。有父母在身边,孩子觉得很安全。然而慢慢地他们发现,万一这些无比强大的父母不高兴了,对他们的福祉可是一大威胁!于是孩子对他们的照顾者产生了矛盾心理﹣﹣他们的父母,强大得足以抵挡宇宙的威胁,但也能运用同样的威来毁灭他们。
父母比生命还大,理应被敬重、感激与畏惧。于是孩子学会臆测大人想要什么,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取悦他们,以便掌控那被他们物化的父母。孩子当然害怕遭到遗弃,所以会想确保这个照顾他们的客不会弃他们于不顾。起初,这种取悦行为很原始,也起不了什么作离,孩子学会用蜡笔涂鸦和捉迷藏游戏来引诱大人。但很快地,这些行为就会变得比较装模作样且熟练,并被纳入非同小可的依赖场域的透合过程中,而让人们在面对外在的想象要求时,抑制自己的湯望。
孩子就是通过这个过程,建立了在第1章讨论到的理想我,用以掌控情势、确立安全感、对抗焦虑,免得遭到遗弃。就这样,孩子出卖了刚萌芽的真实我。如果孩子选择使用控制和操弄模式来发展一个防卫性的自我,他就会与真实我失去联结。大多数孩子就这样被钳制在一个客体世界里,而为了控制环境里的客体,得到安全感,否定了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大多数成人(至少在某些部分)也保留了这种看待关系的幼稚方式,因而限制了他们与他人的联结。既然没有学会把这些客体当成人来对待,他们也就不可能与他人有真实的对话。
这就是马丁·布伯所谓"我一它关系"( I - It relationship )的基础,在这样的关系里,人们基本上是把彼此当成物体而不是人来看待。'我们会发现,要发展出成熟的、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我一你"( I - You )关系,一个人必须正视他对非存在的恐惧,并接受孤独以及无法控制外在客体的事实。如此,他才可能与他人建立真正的个人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