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就是力量。
在钱钟书的书房,他的笔记有很多,满满的一大摞。笔记是什么?这是他年轻的时候,在英国留学时就养成的习惯,是把书里面看到的信息,跟自己记忆结构当中,正在生长的结构对接出来的产物,所以,笔记其实是一个大脑的外挂。
真正学习的高手往往家里没书,但是有什么?有笔记。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学习方法:缝合。我们都见过自己的长辈缝过东西,她把所需的都放在一起,然后,拿针线一针一针地进行缝合,把它嫁接到学习上面,就是让我们把新学的知识与之前的知识,进行缝合。
怎么缝合?表达一次。比如:写读书笔记。
有的时候,面临写作困境的时候,就会翻一翻笔记本,打开读书app,在已读完的书籍里面,找一找哪一些是已经写过的,哪一些还没有写的。找到其中的一本,印象里面似乎已经写过笔记,就去找笔记本,果然,它已经写过了。
我们从小就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过头脑的事情一定要过一次手,因为,你在书写的时候,是你的手和脑一起在用功,还有你的心也在记。你会发现,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划一下重点,长久以后,就会忘记,如果是书写一次,大脑就会留下当初写的印象。
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自己的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你必须要学会自己去缝合你的所学,有些事情可以替代,有些事情必须亲力亲为。当然,它是一个需要我们贯穿终身的,要有足够的耐心。
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来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学,那这件事就做不好,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总目标,分成小目标,一个一个地去做,还要不断地熟读笔记,不必去刻意地记忆,但是,要对我们的所学有一个记忆点,可以很快地找到,让写作变得更有效率。
我们已经不需要做习题,没有abcd的选项,需要自己做出判断,还要从外界获得反馈,让这些反馈都记录下来,不断地改进。
简单地写好一篇文章,写好一篇字,就需要用心且有耐心地去完成,大家拼的是什么?是耐力,是韧性,是无比战胜的力量,直到最后把它做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