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终身学习》的时候,罗胖在书中谈到一个关键词——缝合。意思是学习东西以后,应该把所学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纳入呢,方法就是缝合。比如读完一本书,阅读完一段文字,都应该有缝合。如何缝合呢?通过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一定要写很多,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不进行缝合,也许明天,就不知道今天看了啥。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学习方法。之前,北大读书俱乐部何帆老师分享过一个观点,说的是读书不需要刻意去记,读完书最后留在大脑中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这和爱因斯坦的观点差不多,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教育是把在学校里学到的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不过,我想,他们的观点里,应该隐含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把别人的知识吸收理解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能够自觉地保存在大脑里的东西,才是教育。
既然是这样,即便是从别人书中读到的观点,我也必须用自己的话再讲述一遍,最好有自己新的理解,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在书中读到的,我认为最有价值的3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碎片化。
书中谈的是时间的碎片化,也就是说,现在的我们不管干什么,动不动就要去摸一下手机,刷一下微信什么的,外加很多事需要同步处理,很难拿出整块的时间读书学习。在这里,我想延伸一下碎片化的范围。除了时间的碎片化,我认为还有知识的碎片化。
知识的碎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碎片化知识,比如我们平时在百度上搜索的知识,在网络上看到某一段文字,在商场看到的某一段经典的广告语等等,都属于碎片化知识,这些知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完整、不系统,我们需要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学习系统,将碎片化变成系统化。二是系统化的知识不得不碎片化。因为时间的碎片化,导致我们无法利用整块的时间进行思考、学习。原本系统化的书籍,我们不得不利用坐车、排队这些空闲的碎片时间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碎片化学习的能力。
要提高碎片化学习能力,我认为修心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能够在非常嘈杂的环境里看书学习,不管他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本身就是一种很难得的能力,尤其是在如今浮躁的社会。当我们真正专注、投入到一件事时,我们眼睛看到的范围、耳朵听到的范围,实际上,是极其狭小的。

第二个词:终身化。
书中谈及,过去有一个词叫“学业有成”。书中说大学毕业基本上算学业有成,要是留学回来叫“学成归国”。但是,今天没有学成这件事,因为新的知识像海浪般涌来,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我不完全赞同书中所说的观点——终身学习是因为新知识越来越多。新知识不断涌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知识的总量上来说,就算知识不再更新,我们一生也学不完现有的知识,哪怕只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实际上,要保持大脑持久的活力,要满足我们精神上的需要,都需要终身学习,因此,终身学习更多的是满足我们自身的需要。单纯的为了工作更有竞争力的学习是难以持久的,也是难以全身心投入的。

第三个词:跨界化。
书中说到,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知识大爆炸,知识的负担太重,于是产生了分科治学,比如高中分文科理科。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知识的金字塔,如果我们朝着一个方向爬,一辈子爬一个塔也就完了。但是今天,善于学习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真正创新的空间,存在于原来那些金字塔的中间地带。

跨界学习好比集体作战,如果说以前是英雄主义时代,是单兵作战时代,现在不行了,要想生存得更好,就必须要学会合作,因为合作的力量是无限大的,以前大鱼吃小鱼,现在一群小鱼合作团结起来,可以干掉大鱼,我想知识的跨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如今跨界的时代,我个人很赞成的一个观点是“一专多能”,也就是说,在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领域,我们可以多花些功夫,培养一个最拿手的技能,而在其他领域,尽可能广泛涉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满足我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能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之间,找到那个边际平衡的点,那就再好不过了。
顺便预告一下,明天将分享学习方法,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