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98号消零专题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六篇之《六元正纪大论》10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六篇之《六元正纪大论》10

作者: 开心农夫天意 | 来源:发表于2021-09-17 00:37 被阅读0次

第十二节:六气之用

一、六气之位

【原文】

帝曰:愿闻其用也。

歧伯日: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1),故太阴雨化,施干太阳(2);太阳寒化,施于少阴(3)少阴热化,施于阳明(4);阳明燥化,施于厥阴(5);厥阴风化,施于太阴(6)。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7)。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

歧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8)。帝日:愿闻所在也。歧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9)。

【讲解】

(1)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

“用”,即作用。此处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对万物的生化作用,所以

王冰注:“用,谓施其化气”。“不胜”,即已所不胜之气,例如风可以胜湿,则风为湿所不胜之气。热胜凉(燥),则热为凉(燥)所不胜之气等等。“化”,即化生。全何意即六气之所以能对万物产生化生作用,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六气彼此之间有互相承制的作用,例如风可以胜湿,热可以胜凉(燥),湿可以胜寒,凉(燥)可以胜温(风),寒可以胜热等等。由于六气彼此之间存在着互相承制的关系,所以气候才能进行自调以保持其相对的稳定,从而有利于万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原文谓:“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这是《六微旨大论》中“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规律,在“六气之用”中的具体体现。

(2)太阴雨化,施于太阳

“太阴雨化”,指六气中的湿气。“施于”,即作用于。“太阳”,指六气中的寒

气。此句意即六气中的湿气可以作用于六气中的寒气,使寒气受到制约不致于过于偏胜

从而使自然气候得以维持正常以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正常生长。用五行概念来说,“湿”属,“寒”属水,“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即土可以克水。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太阳寒化”,指六气中的寒气。“少阴”,指六气中的热气或火气。六气中的寒气可以作用于六气中的热气或火气,使其受到制约不致过于偏胜,从而使自然气候得以维持正常,以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正常生长。用五行概念来说,寒属水,热属火。“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即水可以克火。

〔4)少阴热化,施于阳明

“少阴热化”,指六气中的热气。“阳明”,指六气中的凉气(燥气)。此句意六气中的热气可以作用于六气中的凉气(燥气),使凉(燥)气受到制约不致于过于偏胜,从而使自然气候得以维持正常。用五行概念来说,热属火,凉(燥)属金。“少阴热化,施于阳明”,即火可以克金

5)阳明燥化,施于厥阴

“阳眀燥化”,指六气中的凉(燥)气。“厥阴”,指六气中的温(风)气。此句意即六气中的凉气可以作用于六气中的温(风)气,使温(风)气受到制约不致于过于偏胜,从而使自然气候得以维持正常。用五行概念来说,凉〈燥)属金,温(风)属木。“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即金可以克木。

(6)厥阴风化,施于太阴

“厥阴风化”,指六气中的风(温)气。“太阴”,指六气中的湿气。此句意即六中的风(温)气可以作用于六气中的湿气,使湿气受到制约不致过于偏胜,从而使自然气候得以维持正常。用五行概念来说,风属木,湿属土。“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即木可以克土。

(7)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各”,此处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命”,即命名。张介宾注:“各命其名也。”“所在”,即所属部位及所属时间。张介宾注:“所在,即方月也。方,方隅也,月,月令也。”“征”,指征象或征验。张介宾注:“征,验也。”此句意即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可以根据其所属部位及月份的气候变化情况来加以验证。例如火的所属部位是在正南方,火的所属月份是三之气,因此在南方或在三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候便比较炎热。水的所属部位是在正北方,水的所属月份是终之气,因此在北方或在终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便比较寒冷。其余四气可以类推。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各命其所在以征之”。

8)自得其位,常化也

“自得其位”,即六气各自按它所属的位置及时间而出现,例如初之气时,风气偏胜,二之气时,热气偏胜,三之气时,火气偏胜,四之气时,湿气偏胜,五之气时,燥气偏胜,六之气时,寒气偏胜等等。这些都叫作“自得其位”。“常化”,即正常的气候变化。全句意即风、热、火、湿、燥、寒各按其所属位置及相应季节出现时,自然界气候就属于完全正常。

9)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命”,已如前述,即命名。“位”,即位置。“方月”,即方位与月令。“命其位而方月可知”,意即如果六气所属的位置能够确定,则六气所在的方位及月令自然

也就可以确定。所以张介宾注此云:“命,命其名也,位,即上下应有之位也。方,方隅也。月,月令也。命其位,则名次立,名次立,则所直之方,所主之月,各有其应而常变可知矣

二、六气之盈虚

【原文】

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1)?

歧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2)。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3)?

歧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4)。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5)。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6),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变易(7),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8),此之谓也。

帝曰:善。

【讲解】

(1)六位之气盈虚何如

“六位”,即六气之位置。“盈虚”,即多少或盛衰。“六位之气盈虚”,意即六

气在正常情况下虽然各有其所属位置及时令,但在异常情况下也有盛有衰,有多有少,不尽相同。前述“各命其所在以征之”,是言其常,此处言“六位之气盈虚”是言其变。

(2)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太少”,指五运的太过与不及。岁运太过日太,例如岁木太过日太角,岁土太过

日太宫等。岁运不及曰少,例如岁金不及日少商,岁火不及日少征等。“太少异也”,意即六气虽然各有所属的位置及时令,因而各个时令有其本身所特有的气候变化。但是在异常情况下,亦即在运气相合中,中运与六气不相应时,也会出现盈虚多少,不一定完全与其所属的季节气候相应。以壬辰年及丁卯年为例,壬辰年年干是壬,丁壬化木,壬为阳千,属于木运太过,因此壬辰年是太角之年。太角之年的客运初运也是太角,主风气太过。客运初运的所属时间与六气主时的初之气所属时间大致祖同,初之气是厥阴风木,本来风气偏胜,如果再遇上太角之年客运初运也是风气太过时,则这一年的初之气这一段时间,风气就会太盛。这就是“盈”。

丁卯年年干是丁,丁壬化木,丁为阴于属于木运不及,因此丁卯年是少角之年。少角之年的客运初运也是少角,主风气不及。初之气厥阴用事,虽然风气偏胜,但因为客运是风气不及,两相抵销,因此这一年的初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出现风气不及,这就是“虚”。“徐而常”,指对生物的影响不大;“暴而亡”,指对生物的影响很大,甚至不能生长。全何意即岁运太过之年,虽然也是反常,但是如果客运与主时之气同属时,虽属偏胜,但不完全影响生物的生长。仍以前举之壬辰年为例,壬辰年的主气和初之气虽然风气偏胜,气温偏高,但并不完全影响生物的生长,所以原文谓“太过者徐而常”。反之,岁运不及之年就与岁运太过之年有别,因为岁运不及之年与主时之气不属于同类,所以就必然要影响生物的生长,仍以前举之丁卯年为例,丁卯年主气初之气应该是风气偏胜,气候转温,但是由于客运初运是少角,岁木不及,因此就会影响主气初之气而出现风气不及,应温反凉的气候变化。气候不温反凉,就必然影响生物的生长,甚至不能生长,所以原文谓“少者暴而亡”。应该指出,对于此条,多数注家均以六气本身分太少来理解,例如张介宾注:“六阳年谓之太,六阴年为之少,太者气盈,故徐而常,少者气虚,故暴而亡。”窃以为五音建运太少相生主要是指而不是指因而不同意六气分太少之说详见前述,此处从略。

(3)天地之气盈虚何如

“天地之气”,此处指司天在泉之气。由于司天在泉分别主管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气候变化,所以此处所谓“天地之气”,广义言之,即一年之中上半年和下半年气候之间的关系。“盈虚”,即盛衰多少。“天地之气盈虚何如”,是问一年之中上半年和下半年气候变化盛衰多少之间的关系。

(4)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

这是对前句“六位之气盈虚何如”的回答。“天气不足”,指司天之气不足。“地气随之”,指在泉之气亦随之不足。“地气不足”,指在泉之气不足。“天气从之”指司天之气亦从之不足。质言之,亦即上半年气候不及时,下半年气候也必然随之不及而出现反常变化。例如上半年应温不温,应热不热,则下半年也必然是应凉不凉,应寒不寒。反之,下半年气候不及时,上半年气候也必然随之不及而出现反常变化。例如下半年应凉不凉,应寒不寒,则上半年也必然是应温不温,应热不热。这种变化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是气候变化的正常胜复现象。这也就是《气交变大论》中所谓的:“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悽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变。……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悽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变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水不及,四维有濡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运居其中而常先也”。句中之“运”,指五运。质言之,也是指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等物候现象。“中”,指天地之中。“先”,指首先反映出来。此句意即上述六气之间的胜复变化,首先反映在五运的变化上,亦即反映在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等物侯现象上。因此我们在分析自然气候变化时,必须首先重视五运的变化,特别要重视中运的变化的原因。这也就是前述分析“六位之气盈虚”,必须重视“太少异也”,重视五音建运的补充说

5)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

“恶”,指厌恶或不欲。此处指不利于生物生长的气候变化。“不胜”,此处指岁运不及之年。“恶所不胜”,意即不及之年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气候变化上应温不温,应热不热,应凉不凉,应寒不寒,完全不利于生物的应时生长,这也就是前述的“少者暴而亡”。“归”,指归从。“同”,指运气相同。例如客运初运是风,主气初之气也是风,即属运气相同。“和”,指和平。“同和”,此处指岁运太过之年。意即岁运太过之年,如果其客运与主气相同时,只要不是变化过于剧烈,也就不致于严重危害生物的正常生长。这也就是前述的“太者之至徐而常”。“随运”,即随从中运的变化。“生其病”,即产生不同的自然灾害或疾病。全句意即六气虽然各有其特有的时令及所属时间,但由于中运每年不同,因此六气主时也有盈虚多少,并不一定与时令完全相应。这就提示我们在分析六气变化时,必须首先考虑当前的中运,要把运和气结合起来分析研究。

(6)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

这是总结前述内容。“上胜”,指司天之气偏胜。“降于下”,即必然要影响在泉

之气。“下胜”,指在泉之气偏胜。“迁而上”,即必然要影响司天之气。这就是说全年的气候变化是互相影响的。上半年气候不正常,由于胜复原因,下半年也必然不正常。反之,下半年气候不正常,由于胜复原因,上半年也必然不正常。意即全年气候变化彼此密切相关。

(7)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变易

多少”,指六气的盈虚多少。“差其分”,指与应有气候的差距。“微者小差,

甚者大差”,指客运与主气在属性上差距不大的影响就小;反之,客运与主气在属性上差距甚大的影响就大。“位易”,即六气所属的位置完全与正常颠倒。“气交易”,即司天在泉之气在属性上完全与正常颠倒。例如初之气厥阴风木,应该是气候转温,风气偏胜,但实际上气候寒凉,应温不温,雨雪纷飞,和终之气所属的时间一样,这就叫“位易气变易”。这样的反常气候变化,必然要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或发生灾害。所以原文接着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8)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

“甚纪”,即变化比较大的年份。“微纪”,即变化较小的年份。“差”,即差距或区别。全句意即变化较大的年份,其反常变化要达到五分,即有百分之五十的变化。变化较小的年份,也要达到三分,即百分之三十的变化。这就是说,变化较大的年份有五分属于正常;变化较小的年份有七分属于正常。只有到了这种程度才能看出它与正常年份之间的差距和区别。这就是原文所谓“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甚纪”,也就是前句所谓的“甚者大差”。“微纪”,也就是前句所谓的“微者小差”。“小差”不一定发生灾害或疾病,所以张隐庵注:“小差者,在天之纪,仍居七分,而分交于地,在地之纪,仍居七分,而三分交于天,此上下气交,不为民病者也。”“大差”,就一定出现灾害或发生疾病,所以张隐庵注云;“大差者,在天之纪居五分,而五分直降于下,在地之纪居五分,而五分反迁于上,故曰,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三、【述评】

以上分别介绍了“六气之用”、“六气之位”、“六气之盈虚”等有关内容。在介

绍六气之用时,主要介绍了“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亦即特别强调了六气之间的承制关系问题。在介绍“六气之位”时,强调了“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亦即特别强调了六气各有其所属的时令与方位问题。在介绍“六气之盈虚”时,强调了“太少异也”,亦即特别强调了中运、客运与主气之间的关系问题及运在其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强调了“多少而差其分”,亦即特别强调了气候变化反常的程度大小与发生灾害或疾病

与否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认识充分说明了运气学说不但重视六气本身的作用,也重视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重视六气本身的特点和变化,也重视气和运之间的密切关系,

并且把运的变化,亦即自然界中生长化收藏等物候现象作为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

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运居其中而常先。”不但重视六气的反常变化,也重视这种反常

399

变化的程度大小及其与发病与否的关系。运气学说中这种分析气候变化的方法,是中医

学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具体运用中的具体体现,是古人在研究自然变化中的经验总

结。

第十三节:疾病治疗上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原文】

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1),余欲不远寒,不远热(2),奈何?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3)。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

歧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4)。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

歧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5)。

帝曰:生首何如?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6),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7)。热至鲥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mào郁注下,阚瘐肿胀,呕,鼽衄qiú nǜ,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阕之病生矣(8)。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时必順之,犯者治以胜也(9)。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0)?

歧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1)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

歧但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12)。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13),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14)。

帝曰:假者何如?

歧伯日:有假其气,则无禁也(5)。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16)。

帝曰:至哉!至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17),非夫子敦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日《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讲解】

(1)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热无犯热”句中的前一个“热”字,指气候炎热,后一个“热”字,指温热药物

或具有温热作用的治疗方法。此句直译之,即气候炎热时不能再用热药或者具有温热作用的治疗措施。“寒无犯寒”句中的前一个“寒”字,指气候寒凉,后一个“寒”字,指寒凉药物或具有寒凉作用的治疗措施。此句直译之,即气候寒凉时不能再用凉药或具了寒凉作用的治疗措施。这也就是前文所谓的:“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2)不远寒,不远热

“远”,即疏远,避开。“寒”和“热”,指寒凉药和温热药。“不运寒,不远热”,是承上句“热无犯热,寒无犯寒”而言。意即一般情况下是“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但是在有目的的需要使用寒凉药和温热药时,又不一定受这个规定的限制,即只要是有目的的来用药的情况下,则气候炎热时也可以用温热药,气候寒凉时也可以用寒凉药。这就是前文中所谓的“有假者反之”,也就是此处所谓的“不远寒,不远热”

(3)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发”,指宣发。“表”,指人体肌表。“热”,指温热药物。“发表不远热”意即只要人体具有表寒症,亦即人体肌表作用失职,应该出汗而不能出汗或汗出失常因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肌表功能障碍症状时,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解表药物或具有解表作用的其它措施,例如温复、热饮等。具有解表作用的药物或其它措施,一般来说都具有温热作用。既然表症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即使气候炎热时也不例外,所以原文谓“发表不远热”。“攻”,指攻下。“里”,指人体内部的脏腑。“寒”指寒凉药物。“攻里不远寒”,意即只要人体具备里实热症,亦即人体脏腑作用失职,应该通利而不通利而出现汗出、身热、烦渴、便结、溲赤等脏腑作用失调症状时,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清里攻下的寒凉药物或其它措施例如冷敷、冷饮等。既然里实热症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寒下法,即使是气候寒凉时也不例外。所以原文谓:“攻里不远寒。”由此可见,“热无犯热”,“寒无犯寒”,是指其常。“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是指其变。

总之,在治疗疾病时,既要考虑到气候特点与用药的关系,又要考虑到疾病特点与用药的关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王冰注此云:“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皆以其不住于中也。如是则夏可用热,冬可用寒。”张介宾注此云:“中于表者多寒邪,故发表之治,不能远热,夏月亦然,郁于里者,多热邪,故攻里之治,不能远寒,冬月亦然。”均属此义

(4)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此句是承前句而言。前句言“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此句言“不发不攻而犯

寒热”,则“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全句意即如果不是在“发表”或“攻里”的适应证下一般仍然要注意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原则,不能借口“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而随意违反。“贼”,此处指贼害或伤害。“寒热内贼,其病益甚”,这就是说,如果随意违反,则人体就要受到伤害,使原有的疾病加重。这也就是王冰注中所谓:“不发不泄而无畏忌是谓妄远,法所禁也。”

5)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此句亦承上句而言。前句言“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则“寒热内贼,其病益甚”,这是讲有病误用寒热可以使“其病益甚”。本句则是讲在无病的情况下,由于饮食失宜,犯热犯寒,例如夏季进食具有温热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冬季进食具有寒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等等,无病也会产生疾病。这就是“无者生之”。如果在原来有病的情况下,由于药食失宜,犯热犯寒,则原有的疾病就必然加重。这就是“有者甚之”。王冰注云:“无病者犯禁,犹能生病,況有病者而求轻减,不亦难乎?”即属此义。

(6)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

这也是对前句的进一步解释。“不远热则热至”,是说如果以热犯热,即气候炎热时用了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则会出现热病。“不远寒则寒至”,是说如果以寒犯寒,即气候寒凉时用了具有寒凉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则会出现寒病。

(7)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寒至”,指发生寒病。“坚否”,指腹部出现肿块。“腹满”,指腹部胀满。“痛急”,指腹部抽痛。“下利”,指腹泻。全句意即以寒犯寒时就会在临床上发生上述疾病。这也就是说上述疾病在定性上多属于寒。

8)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mào郁注下,晌痙肿胀,呕,鼽衄qiú nǜ,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悶之病生矣

“热至”,指发生热病。“身热”,指发热不恶寒。“吐下霍乱”,指上吐下泻。注下”,指水泻。“骨节变”,指关节红肿变形。“淋”,指小便疼痛淋濟、尿急、尿频、尿痛、尿热或小便不通。全句意即以热犯热时就会在临床上发生上述疾病。这也就是说上述疾病在定性上多属于热。

(9)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

“时”指时令。“顺”,指与之相顺应。

“时必顺之”,意即在药食上必须注意到要与四时季节气候相顺应,质言之,也就是前述之“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犯”,即侵犯,此处指不当的治疗,亦即以热犯热,以寒犯寒。“胜”,即具有相对制约作用的药物或食物。“犯者治以胜”,即误用温热药,则以寒凉药以治之;误用寒凉药,以温热药以治之。王冰注:“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不可不顺,然犯热治以寒,犯寒治以热,犯春宜用凉,犯秋宜用温,是以胜也,犯热治以咸寒,犯寒治以甘热,犯凉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凉,亦胜之道也。”

(10)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重身”,即怀孕。张介宾注:“重身,孕妇也。”“毒”,即峻利攻下药物。张介宾注;“毒之,渭峻利药也。”此句是问在妇人妊娠期间,是否可以使用峻利攻下药物?

(11)有故无殒

“故”,指病因或用药根据。“殒”(yn音允),有坠落或损伤之义。“有故无殒”,是回答上句提问,意即只要孕妇具有峻利攻下药物的适应证,就可以使用峻利攻下药物。这样不但不会对孕妇或胎儿产生伤害,反而可以使妊娠正常进行。因为在有攻下适应证的情况下,如果不使用峻利攻下的药物,则邪气内盛,必然会影响孕妇和胎儿,甚至会使孕妇和胎儿不救。反之,如果适当使用峻利攻下之剂,则邪去正复,反而有利于孕妇健康和孕儿发育。王冰注:“故,谓有大坚癥瘕,痛甚不堪,则治以破积愈癔之药,是谓不救,必乃尽死,救之盖存其大也,虽服毒不死也,上无殒,言母必全,亦无殒,言子亦不死矣。”张介宾注:“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故孕妇可以无殒,而胎气亦无殒也。”均属此义。

(12)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大积大聚”,指人体中固定不移或游走不定的肿物或积留物。

例如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血积、食积、虫积、水积、粪积等等,其严重者均可以称之为“大积大聚”。“犯”,指峻利攻下之剂。“衰其大半”,指消去积留物的大部分。“过”,指过度攻逐。全句意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产生的积留物,一般说来是可以用峻利攻逐药物来消除之,但是要注意适可而止,在积聚物消除大半之后,就要停止使用峻利攻逐药物。如果继续攻下或攻下过度,反而会使人体受到损害,甚至造成死亡。为什么对积聚只能“衰其大半”?窃以为,这与攻逐剂过用必伤正有关,提示我们在用药攻邪时,必须密切注意维护人体正气。“攻邪”的目的是为了复正。如果过用攻下,邪去正亦随之而亡,那就违背了治疗目的。《五常政大论》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其义与此同。

(13)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关于木、火、土、金、水的郁发问题,前文中已作过比较详细的讲解,这里是讲五

郁的治疗原则问题“木郁”,指木郁于里。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春应温而反凉,春应生而不生,叫木郁。从人体来讲,肝的疏泄失职,气血运行不畅,郁结不通,也叫木郁。“达”,即通达条畅。“木郁达之”,意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肝的疏泄失职,气血运行不畅,郁结小通时。在治疗上则应采取增强肝的疏泄职能,使气血得以恢复通畅的治疗方法。张介宾注:“达,畅达也,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其藏应肝胆,其经在胁肋,其主在筋爪,其伤在脾胃,在血分,然木喜条畅,故在表者当疏其经,在里者当疏其藏,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即属此义。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达”字,王冰认为是指吐法。其注云:“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张介宾不同意这种解释,谓:“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诸家以吐为达者,又安足以尽之。”笔者认同张注。“火郁”,即火郁于里。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讲,夏应热而反寒,夏应长而不长叫火

郁。从人体来讲,寒束于表,热郁于里,表寒里热,也叫火郁。“发”,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张介宾注:“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郁发之”,意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热郁于里时,在治疗上则应采取发散的方法,主要是发汗的方法。《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亦属此义。

“土郁”,即土气被郁。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讲,长夏应湿而不湿,长夏应化而不化

叫土郁。从人体来讲,热结于里,胃家邪实,或脾为湿困壅滞不通,也叫土郁。“夺”,王冰注:“夺,谓下之,令无拥碍也。”张介宾注:“夺,直取之也,凡土郁之病,湿滞之属也,其藏应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其伤在胸腹,土畏壅滞,凡滞在上者夺其上:。吐之可也。滞在中者,夺其中,伐之可也。滞在下者,夺其下,泻之可也。凡此皆谓之夺、非独止于下也。”“土郇夺之”,意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出现运化失职而在临床上表现为里实证时,在治疗上则应采取吐法或下法以夺其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亦属此义。

“金郁”,即金气被郁。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讲,秋应燥而反湿,秋应凉而反热,秋

应收而不收,叫金郁。从人体来讲,肺气失宣,治节不行,气滞内停,浮肿尿少,也叫金郁。“泄”,王冰注:“泄,谓渗泄之,解表利小便也。”张介宾注:“泄,疏利也,凡金郁之病,为敛为闭,为燥为塞之属也。其藏应肺与大肠,其主在皮毛声息,其伤在左分,故或解其表,或破其气,或通其便,凡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皆可谓之泄也。”“金郁泄之”,意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出现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而在临床上表现为气滞水停,浮肿尿少等症时,在治疗上则应采取发汗、利小便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亦属此义。

“水郁”,即水气被郁。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冬应寒而不寒,冬应藏而不藏,叫

水郁。从人体来讲,肾藏失职,水气上逆,也叫水郁。“折”,王冰注:“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张介宾注:“折,调制也,凡水郁之病,为寒为水之属也。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其伤在阳分,其反克在脾胃,水性善流,宜防泛溢.凡折之之法,如养气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实土可以利水,治在脾也,壮火可以胜水,治在命门也,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也,分利可以泄水,洽在膀胱也,凡此皆谓之折,岂独抑之而已哉。”“尔郁折之”,意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现肾藏失职,水饮潴留,横溢上逆时,在治疗上则应根据水病病机采取或养气,或实土,或壮火,或补肾,或泄水的治疗方法,以使水的运行恢复正常,如此则水郁自解,冲逆自消。

(14)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然调其气”,是指以上五郁之治,其中心是调气即在治疗上以通为主。“过者折

之”,“过”,王冰注:“过,太过也。”张介宾注:“此承上文而言郁之甚者,其邪聚气实则为太过之病。”这就是说凡属郁症均属太过之症。“折之”,指汗吐下利等逐邪之法,意即郁症既属太过之症,因此在治疗上也就自然可以用汗吐下利等以通为主的治疗方法。“畏”,指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郁症”既萬太过,属于实症,实者泄之,因此泻为实之所畏,所以原文谓:“以其畏也,所谓泻之。”以上几句是对五郁在治法上的总结,即对五郁之治,原则上以通为主,因为五郁基本上属于太过之症,根据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所以“过者折之”。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在临床治疗上采取“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疗法则,亦即对于郁症基本上采取以汗、吐、下、利、疏为主的治疗方法,这也就是原文所谓“泻之”的治疗方法。

(15)假者何如?有假其气,则无禁也。

此句是承前句“热无犯热,寒无犯寒”而言。“假”,此处有二义:其-,指气候

非真热、真寒,即按季节来说是应热或应寒,但由于客气不同,有时出现气候反常,实际上应热不热,应寒不寒,所以谓“假”。其二,是指假借,即假借药食的寒热温凉属性来作治疗。本句是从另一方面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意即在一般情况下“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但如果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有目的地来使用药食的寒热温凉时,则属例外。王冰注:“正气不足,临气胜之,假寒热温凉以资四正之气,则可以热犯热,以寒犯寒,以温犯温,以凉犯凉也。”

(16)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述气”,指四时正常气候变化。“主气不足”,指四时气候失常,春季应温不温,夏季应热不热,长夏应湿不湿,秋季应凉不凉,冬季应寒不寒。“客气”,此指四时的反常的气候变化。本句意即四时气候之所以不与季节相应,那是因为客气偏胜的原因。这是对前句“假者何如?有假其气,则无禁也”的进一步解释。

(17)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

“圣人之道”,指以上所述是有学问的人所总结出来的自然气候物候变化规律。

“天地大化”,指自然界大的变化。“运行之节”,指自然气候运动变化的次序。“临御之纪”,指各个年份的具体变化情况。“阴阳之政”,指各个年份中的寒热盛衰。“寒暑之令”,指各个年份中各个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这是对本篇所述有关内容的提要和总结,所以张介宾注此云:“此总结六元正纪,以示珍重也。”

【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在疾病治疗上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其一,在药食方面,

般情况下必须注意“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有目的的使用则可例外;其二,对于积聚一类疾病,一般情况下均可以使用攻下通利之剂,即使是孕妇在妊娠期中也不例外,即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是必须注意“衰其大半”,不能过,其三,各种郁症,一般均属于实证,因而在治疗原则上都可以用宣通泻下的方法,即原文所述“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以上这些治疗原则,都是古人治疗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应该加以重视。

【本篇总结】

(1)本篇指出了自然界气候变化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变化规律,就能适应它,控制它。这就是原文所谓:“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而适应它,控制它的手段,就是运用饮食药物的特殊作用以增强人体的正气及驱除人体在气候变化中所遭受的邪气,从而保证健康。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调之正味从逆”。

(2)本篇指出了分析自然气候、物候变化及其与人体疾病关系的具体方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工具,运用干支,对各个年度的气候、物候变化和疾病表现加以归类并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固有规律。这就是原文所谓:“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

(3)本篇以三阴三阳司天为纲,以运、化、病、变为目,对甲子一周六十年中各个年份的气候、物候变化及疾病特点、治疗原则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同时按干支结合顺序,对六十年运气变化的常数以及各个年份药食之所宜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上是本篇的主要内容。

(4)本篇论述了五郁五发的气候、物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体五郁的治疗原则,这就是原文所谓:“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5)本篇论述了六气六步主时中,各个时令的正常和异常变化。以“时化之常”“司化之常”、“气化之常”、“德化之常”、“布政之常”、“气变之常”、“令行之常”、“病之常”等八个方面,分别对一年中六气六步主时气候、物候、疾病的常和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类,最后总结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的临床辨证规律

(6)本篇指出了在疾病治疔中的儿个原则性问题。其一,药食要与季节气候相应,这就是原文所谓“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但是同时又指出,必须注意到季节气候的实际变化情况,不能机械对待,娴果季节实际气候与应有气候变化不相应或有目的地使用药食,则属例外。这也就是原文所谓“有假则反”,“有假其气,则无禁也”。其二,要注意到预防为主,先期治疗。这就是原文所谓“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抑其郁气,资其化源”。其三,在平时要注意饮食的选择以增强人体正气,这就是原文所谓“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其四,在治疗时,攻邪要适可而止,防止过用伤正,这就是原文所谓“大积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大半,过者死”

(附乙丑年之五运六气)

乙丑年运气(五运六气)

乙丑 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商金运。岁金不及。气化运行後夭。上见太阴。左间少阳。右间少阴。故地气上腾。阴专其政。而其政肃。下见太阳。左间厥阴。右间阳明。故天气下降。阳气退辟。而其令寂。大风时起。原野昏雾。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寒湿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谷黅玄。间谷命太角之谷。物成於差夏。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故阴凝於上。寒积於—下。寒水胜火。则有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附肿痞逆。寒厥拘急。

乙丑 岁土为天气。水为地气。土能胜水。天气盈。地气虚。然中见金运。天气生运。运生地气。三气相得而行顺化。邪气亦微。司天之气为有余。天气之盈。当取化源之实者。平土气也。岁宜食黅玄之谷。以全其真。食间气之谷。以保其精。以苦热治其上。以甘热治其下。以酸和调其中。所以燥之温之。甚则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盈。肉溃皮坼。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少商之运。与寒化同。宜以热化。此药食宜也。然太阴司天之气。本标既同。其化从本。其气常主。

乙丑 岁半之前。当其时雨以时至者。天政之和而为雨化。若湿淫所胜。即沉阴且布。雨变枯槁。民病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於肾。诊其足太溪脉绝者死不治。其法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乙丑岁半之後。地气太阳主之。其化从本从标。当是之时。寒温适中者。本标之化皆应也。若寒淫於内。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辠。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其法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乙丑岁金运不及。是谓从革之纪。其运凉热寒。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若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火气胜。则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後。寒气复则寒雨暴至。民病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口疮。甚则心痛。

乙丑岁初之气。始於甲子年大寒日巳初。终於乙丑 年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客气厥阴木。中见金运。风清同化。上奉太阴而行春令。时令至此。地气迁。寒乃去。春气至。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後。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食黅谷以全真气。食稻以保其精。虽有风化莫能为邪。

乙丑岁二之气。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徵火。客气少阴火。中见金运。岁金不及。与少徵同。又过火当其位。君火之气。务以德化。故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疠大行。远近成若。湿蒸相搏。雨乃时降。法当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食黅谷以全其气。食豆以保其精。虽有火化莫能为邪。

乙丑岁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阴上。中见金运。天政布。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有感於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食黅谷以全真气。食麻以保其精。虽有湿邪莫能为害。

乙丑岁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少阳火。中见金运。地气始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气相搏。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合。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食玄谷以全其真。食豆以补其精。虽有火邪莫能为害。

乙丑岁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金居金位。与岁运同。岁之司气也。是为素化。金气至此。秋气治正。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民病皮腠。君子所居宜以周密。其法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食玄谷以全其真。食黍以保其精。虽有司气之凉。莫能为邪。是气也。药食无犯司气之凉。

乙丑 岁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水居水位。与金相得。以行顺化。冬令乃正。故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民感於寒。则病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於气交而为疾病。其法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食玄谷以全其真。食稷以保其精。虽有寒化莫能为邪。是岁气之胜复各候其至。若太阴气胜厥阴必复之。太阳气胜。太阴必复之。其胜常在岁半之前。其复常在岁半之後。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古人以五音建运,即以宫、商、角、徽、羽五音代表五运。其中以宫音代表土运,以商音代表金运,以角音代表木运,以徵音代表火运,以羽音代表水运。并以“太”代表太过,以“少”代表不及,认为太和少都是交替相随。

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的气运情况;

在泉象征在下,主下半年的气运情况。

如子午年是少阴君火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司天与在泉,可推算一年中岁气的大体情况,及由于气运影响与发生疾病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六篇之《六元正纪大论》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ak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