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初,在荷兰殖民统治下的泗水(爪哇语苏腊巴亚,今印尼第二大城市),一位日后成为华人史学大家、教育家的男婴在此呱呱坠地,其名为王赓武。
近一个世纪以来,历史学者出身的王赓武先生在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关系上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尤其在中国历史上与南方诸国的复杂关系上有着最具原创性与启发性的见解,长久以来,其一直以此独特的视角来诠释中国。
正是得益于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阅历、对于异种文化文明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于中国与世界大同的拳拳之心,王赓武先生在新加坡和英国完成学业后,相继辗转于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与新加坡的学术界,为两个和而不同的世界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我们常说,想要充分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去阅读他的作品。关于九旬老人王赓武先生的生平,详情可见其与太太林娉婷女士生前合著的《王赓武回忆录》。
这是一部跨越百年的时代巨著。全书分为《家园何处是》与《心安即是家》上下两卷,以近600页的篇幅、平实感人的语调,辅以十多幅历经沧桑的泛黄老照片,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王赓武先生对于已逝的父母、妻子的拳拳爱意,并通过追溯年轻时在新加坡和英国的求学经历以及其后对于南洋学术界的贡献来展现一位可亲可敬的历史学者上下求索的一生,读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祖籍江苏泰州的父亲对于家谱几乎绝口不谈,年少时的王赓武先生对于故乡中国的印象因此仅仅停留在母亲口述的历史上。
母亲原籍江苏镇江,祖上因太平天国之变而迁居风气闭塞、新式教育欠发达的东台,数代皆是富甲一方的盐商,直至清末军阀的苛捐杂税加上抽鸦片的高额费用才生生将这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彻底拖垮。
出嫁前的母亲接受的是传统大家闺秀的教育,她生性温婉,写得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很在意妇女在传统中国的地位,并对推翻了封建王朝体系的辛亥革命充满感激,正是辛亥革命废除了汉人裹脚的陋习,让她得以从传统家族的禁锢中挣脱。
相对于家境富裕、从小受尽宠爱的母亲,清贫书香门第出身的父亲学贯中西,毕生热心资助华侨教育事业,他是坚定的儒家卫道士,却没有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倾囊相授,而是鼓励儿子阅读《史记》和《汉书》原典。
在教育上,他总是倡导多给学生(包括自己的儿子)一些探索学习的空间,也因此勾起了王赓武先生对于史家文字的兴趣。
从王赓武先生的受教育经历和学术贡献来看,父亲对他毕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由儒家经典开蒙、大学时同样念的英国文学、毕业后亦奔赴与父亲同样的教育事业,唯一的不同之处或许在于父亲并不太热衷于历史,而年轻的王赓武先生却对中国历史深深着迷。
正因受到英国文学专业的父亲熏陶,在马来亚大学求学期间,王赓武先生阅读了相当数量的英国文学,并热衷参与学生活动,喜欢学习和教书。由此,大二那年,他邂逅一生挚爱的妻子林娉婷女士,得益于她的鼓励和支持,王赓武先生日后在学术界的发展如鱼得水。
娉婷女士与王赓武先生婚后育有三个子女,读书时就有着天然志同道合的阅读爱好。她热爱英国文学,是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的长姐,年少时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异,五个孩子全靠母亲在私立学校教授华文的收入长大。
那么,娉婷女士眼中的丈夫是怎样的人呢?书中这样写道:“赓武在大学期间从来不是“好”学生,是出了名的逃课大王,作业总是迟交,在学生政治和校园活动上花费了许多精力,还因帮同学补习功课,尤其英语赚了很多钱,想来从那时起就展现出了教书的天赋。”
作为移民的殖民地子女,王赓武先生对于故国、对于家园的执念与父母一样根深蒂固。他关心彼时战火纷飞的中国,其接受并继承了父母对于回到故乡中国的那份矢志不渝的遗志,在其有生之年始终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与探索,在高等教育事业上倾尽心血……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整部书中有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笑点,讲的是少时的王赓武先生全家在马来西亚怡保时,经常在晚上听到榴莲树上的榴莲重重落地的声音,每当此时,邻居总会眼疾手快出来把榴莲捡走,天亮时地上总是干干净净,对于一个喜食热带水果的少年而言,这大致算是非常令人懊恼的一件事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