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的不公平——读《诗经•魏风•葛屦》

社会的不公平——读《诗经•魏风•葛屦》

作者: 远裳 | 来源:发表于2020-07-12 23:04 被阅读0次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初入仕的白居易一心为民,将更多的眼光关注下层的百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他所见所闻写入诗歌,早期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如《秦妇吟》、《卖炭翁》等,语言风格通俗晓畅,“一吟悲一事”,因贴近生活,又道出心声,深得百姓喜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老翁的破裳单衣,忍饥挨冻,却又想让天再冷些好让炭全部卖出。这是下层劳苦人日常生活的写照缩影。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阶级对立,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对此的嗟叹早体现在先秦的民歌中。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就是这首《葛屦》最大的特点,卒章显志,明确强调了诗歌的主旨——讽刺。

    讽刺社会的不公平。“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屦本是夏天穿的布鞋,而且纠之又纠,补了又补,即使在炎夏穿,也是破败不堪的,更何况在严寒中呢?又如何在铺满冰霜的冻僵的土地上行走呢?“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诗经》中也有对女子之手的描写,如《硕人》中的“手如柔荑”,纤细柔腻,美女之手。“掺掺”亦是纤细,但并不是白肤,因为这是一位辛劳女裁缝的双手,她要用这双操劳不停的细手缝制千件衣万件裳,却不能为自己重新缝制一双暖和的崭新的冬鞋。因为她没有时间,更没有钱去缝制。“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只有为“好人”——贵妇美人缝制好后,才可以换的微薄的报酬,这难道还不够她的冬鞋吗?她不舍得啊!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和佝偻年迈的老人等着她去养活,她更希望用此为他们缝制冬衣。

    “好人”,人美心善才为好,身着舒适衣裳的女子是这样的吗?“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她理所应当地穿上新衣,上下打量,左右倾侧,不断地检查是否合身,对镜细细欣赏,新衣是否显出自己窈窕的身姿,再去自顾自地佩戴象牙发簪,完全忽略了身边女裁缝的存在,不会看到她的破鞋和细手,更不会立刻付给裁缝女应有的报酬。美女趾高气昂,眼中只有自己,别无他人了。

    诗歌只有两章,两种视角去观看两位女性,一贫一富,一低一高,一谦一傲,一美一丑,两相对照,立显两种对立,以是讽刺,讽刺“好人”心胸狭窄,挑剔苛刻,讽刺阶层的不平等和社会的贫富悬殊的不公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饥荒乱世中,悲天悯人的杜甫哀痛狂呼,广大下层人民饥寒交追,冻死、饿死,甚至易子而食数见不鲜,而那位“尧舜君”和他的“廊庙具”却正在华清宫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毫不吝惜地挥霍着人民的血汗。白居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百姓饥寒交迫在生活中垂死挣扎,逼他们走入绝境的不是自然灾害,更多是社会的险恶和人心的冷酷无情。

    警钟长鸣!“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一人的天下,“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的不公平——读《诗经•魏风•葛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co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