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
第一章内容的阅读让我对知识有了新的思考。
1.知识
我们不是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吗?不是经常对学生说,要好好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吗?那什么是知识呢?在我的认知当中,书本上的都是知识。可是这本书在告诉我们,这些内容都不是知识,它们都是信息。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这本书的作者对知识的划分大概是这样的:存放到那里的,如果不去阅读就是数据;阅读之后就成了信息;当知道了如何行动才会变成你的知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对知识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感觉他划分知识的范围是越来越小,从对个人作用来说,那些能够指导自己行动的知识是知识。我感觉这个概念相对是狭义的,更确切的说属于个人的知识,个人所能理解和吸收消化的知识。(词典对知识的解释:①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指有关学术文化的:~分子。)
2.临界知识
能够更广泛、更普遍的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称为临界知识。(作者的概念)
临界知识是指的是最基本的规律。但这些基本的规律是不是都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呢?当它给我们带来关键影响的时候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基本的规律,当能够和我们发生联系,能够触动我们的时候,它才是我的临界知识。当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效应,应该是从量变到质变。
我主要思考的是,能够影响到我的最基本的规律有哪些呢?今日事今日毕?认真对待每件事?
好像找到个人的临界知识和遇到那本根本书籍一样,都好难呀。
3.知识管理
多看书肯定是没有坏处,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才能够引起变化,是不是足够多的书籍就能够让人达到量变的呢?肯定不是的,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我比较认同作者说的这句话:“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当认知有深度,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如何提升认知深度呢?看问题不要仅仅看问题,要把问题看成是一类的,要跳出问题思考普遍的情况。普遍性不就是临界知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我们的临界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从量变到质变的,就是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就是认知深度。
知识那么多,应该学习哪些呢?“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但哪些无用的,才会对我们有用呢?
作者列出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三个级别的课程。
①公共基础课,也就是提升执行能力。
②专业必修课,我们现在所从事的领域所选定的专业方向。
③通用必修课,也就是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底层的结构规律。
这三方面的课程,如果以书籍来进行举例的话,感觉自己看的第2项内容多一些,第1项内容多是一些消遣的书,而第3项内容理论性方面的就特别欠缺。
知识管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目前是要调整好自己的规划,哪一方面的课程是需要学习的,也是特别欠缺的,哪些是学过但不精深的,需要深度学习。哪些是在做消遣阅读的同时扩大视野的。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要有一个时间的规划。这些思考才能成为现实。
4.交流中的收获
①课上卜老师的引导以及范老师的总结,再次让我意识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书本之间的连接,不能够就看了这本书来说体会和认识,而要把看到的相关的链接起来,或者是对疑问的困惑的要找更多相关的书籍,也就是说《如何阅读一本书》当中所告知我们的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作为阅读的第4个层次,一定是我们阅读的最终走向。
②各种类型的书都要有所涉及,各个领域都要有所了解。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要让自己的眼界和视野更开阔。
③大量的阅读仍然应该坚持。但在读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把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更应该在思考、困惑中尝试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