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抽了点时间看了本预测未来走势的书,叫《2028:三大法则预测未来媒体、娱乐、社会价值变化,发掘明日的机会与挑战》。看完感觉作者对文化的预测很有意思,对科技的预测感觉有点空,很多逻辑论证比较勉强。回过头去看了下作者的资历,发现作者是个畅销书作家,没有科技相关的背景。
普通人和人才
作者觉得像我们这样不上不下的普通人,不论就职于什么行业都会没得做;一些特别聪明的人,工作可以要多少有多少。他觉得很多人说“创意性工作”、“沟通性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是一种幻想。人没有AI进步快,而且越来越无能。比如过去几乎所有人每天都会从事体力劳动,而现在能撑过体力劳动的人大概只剩下全体人口中的两成而已。大多数的人并非变聪明,单纯是变得无法忍受体力劳动。聪明的机器会依照人类的愚蠢顺序,夺走他们的工作。
从作者体会过的特摄制作来说,科技发展迅速。 1981年,约翰.卡本特导演执导的《纽约大逃亡》有一段监视器萤幕照出了大楼的线框模型的场景,而该幕影像并不是CG技术。他们采用的是在涂黑纸箱上贴胶带的拍摄手法。当时CG成本高昂,用手工做出具CG风格的影像会比较便宜。然而大约到了1995年,《玩具总动员》全剧采用CG技术制作。现在好莱坞也大量雇用CG工程师,这是因为现在CG的成本远比人类便宜。由于这个原因,制作特摄场景或大型道具的人便接连失业。我联想到最近上映的《爱死机》里面的CG影像已经不只千篇一律的3D模型样子,而是像美术作品一样有着导演强烈的自我风格和笔触。
很多现在还有需求的工作会消失,又催生出了很多不是必须的工作。比如我写博客,也拿不到钱,但只要大家感兴趣,这也会变成一种需求。
1980年代出版的艾文.托佛勒的《第三次浪潮》相当准确地描写电脑或网络普及后的社会。然而,尽管他们说中了任谁都能透过网路轻易获得便宜又好用的物品的未来,但他们也猜不出会有年轻人为了获得“赞”而疯狂地用手机拍照。若是把未来想成是既有经济成长的延长线,所做出的未来预测必定会有极限。
价值观的改变
由作者看来,价值观的改变可以分为这三类:①第一印象至上主义;②用搜寻代替思考;③中等货色闪边站。
①第一印象至上主义,便是将最初感受到的第一印象及当下产生的情感,视为绝对的存在。举例来说,只要在看到某人的博客时感到火大,人就会一个劲地收集肯定那份火大情感的资讯。
大约在20多年前的网路黎明期时,有着“网路社会只会让拥有同样兴趣、嗜好的人群聚在一起”的意见,而现在的网路发展则更是超越了这个境界。人会用自己的第一印象认定“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很讨厌”、“这小子是同伴”、“这家伙是敌人”。尤其是在针对认为是敌人的对象时,会想把对方往死底打也是人之常情。有些人会在网路上主动地收集资讯,自认没被电视或报纸等“霉体”欺骗,但这也只是光只顾着接触自己喜欢的资讯罢了。
②用搜寻代替思考,是指不靠自己去想答案,而是从众多的意见之中,选择与自己对味的意见。举例来说,假设你观看刚上档的电影,并心想“感觉蛮无聊的欸”。但是,直接在微博发表这个意见又有点可怕。在网路查询该电影后,发现有名的艺人对它赞不绝口。看来这部电影相当卖座,就连评论网站的评价也很高。发现是这么一回事的你,于是参考从网路上看到的贴文,煞有介事地发布推特“某某某演出△△△的那个场面实在是太精采了”⋯⋯
③中等货色闪边站,或许是这三点之中最重要的一项。举例来说,虽然Amazon蒸蒸日上,但这也不代表所有的书店都倒闭了吧。储货丰富的大型书店、位于站前等地理条件好的书店、品味特别好的书店都存活下来了。相同的意见也能套用于艺人、小说或漫画。
超一流的人会生存下来。会消失的,是一直以来马马虎虎过得去的中等专家。替代他们的,是突然冒出的上百万名免费逗人大笑、画漫画或写小说的志工。免费提供美味食谱的无名主妇、在推特投稿有趣漫画的学生、无偿公开任人使用的大量插图网站都是如此。无酬工作的人的善意,不断地从本来应该能获得金钱的人身上夺走工作,实在是讽刺不已。 “中等货色闪边站”所指的,就是这件事。
这可不只会让一直以来需要钱的内容产品或服务变成免费的而已。这种倾向也开始在人际关系上愈演愈烈。例如男友或女友。 “要是那种可爱又温柔的女孩是我女友该有多好”、“要是那种贴心的型男是我男友就好了”那些他人眼中的理想对象,在未来也是永远都会有需求的吧。应该会有许多人想追求他们成为恋爱或结婚的对象。但是,能和任谁都向往的男友/女友交往的人是有限的。
那么,无法和憧憬的男友/女友交往的人,会妥协去和“一般般”的男友/女友交往吗?
耗费自己贵重的时间及金钱,拼命地努力,结果只能和“一般般”层次的对象交往……明明网路就充满偶像或艺人的说。随着偶像和动画品质的上升,或许虚拟世界就会变为“远远好过不上不下的现实”吧。
我们不会把附近默默无名的拉面店的口味当一回事,却多多少少会藉由便利商店的泡面,得知一兰或一风堂等知名拉面店的味道。相同地,或许就算不知道身边真实的性、恋爱或交友关系,还会觉得能免费入手的虚拟人际关系会比较好呢。
我觉得这不是穷人、边缘人用代替品来忍耐才有的现象。若是金钱充裕,也不代表会和现实人类交往,而是会追求更高品质的虚拟世界。若是喜欢某个偶像,就会追求能享受近距离体验的虚拟演唱会门票、进入后台的权利等东西吧。
作者思考新的恋爱模式的契机来源于他从事的边缘人咨询线下聚会。由于有些人想要交男友/女友,他一次又一次举办任何性别与年龄都能接受的免费咨询活动。一开始,他提供的意见是:“好吧,总之你们先和这个线下聚会坐旁边的人成为临时情侣,在附近散步30分钟左右。”而当咨询人数高达100人以上时,就能观察出粗略的倾向。
虽然参加者有“其实倒也不是对女孩子没兴趣”、“无法忘记国中单相思的对象”等各种不同的模式,但统整看来,大约八成的人所要说的都是:“对方如果极具魅力的话,我当然会动真情,但是和没有那么有魅力的人交往,也只是在浪费金钱与时间。”他们虽然想要男友/女友,却觉得谈恋爱“CP值太低”。
在自由恋爱市场之中,能够和这些个性很吃得开的上层群体交往的人是有限的。然而,这并不代表处于恋爱市场中层与下层群体的人,就会和相同群体的人交往。既然在网路之中就已经充斥着极品美女与型男,有会不想跟吃不开的人交往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大家不会说出口,但内心或多或少会想着“交往对象完全不是型男/美女”、“要应付男友/女友真麻烦”、“一旦和男友/女友交往,就得耗费时间与金钱”吧?这些想法说穿了就是“现实的恋爱既土气又不便,而且还很不划算”。由于集结了这么多的负面要素,其必要性也会因而降低。就像提到的有许多参加边缘人咨询线下聚会的人,都表示“若是对方极具魅力的话,我自然会动真情,但如果不是,我就不愿交往”,而他们的判断可说是极为合理。
可是,大家想肯定、拥有恋爱这项情感本身⋯⋯可是,现实中的恋爱既土气又不便,而且还很不划算⋯⋯简而言之,现在恋爱的情况,就是需要逃避现实与诙谐化。既有的价值观,也无法再适用于恋爱或婚姻了。
在相亲仍是常态的时候,就算被引介的对象面貌有点丑陋,或者性格上有些问题,大家仍然会认为“结婚就是这么一回事”。到了20世纪后半,自由恋爱开始变成主流趋势。在自由恋爱市场之中,无论说得多么婉转,都无法否认外貌才是关键的事实。型男与美女自然会集人气于一身。
但是,就算是型男或美女,个性也未必理想。既然受欢迎的男人或女人拥有更多选项,对于对象或许也不会那么体贴吧。人毕竟是人,无法100%满足交往对象是理所当然的。若是另一半摆出惹人厌的态度,任谁都会火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方很可爱或是很有型,人就会认为“算了,这也没办法嘛⋯⋯”并且吞下这口气。这在现实的恋爱之中是常有的事。但是,我们再也无法忍受现实中包含的杂讯了。就算对方有型或可爱,我们还是无法忍受不愉快的事。既然如此,若是只需享受拥有男友/女友心境的恋爱情感,事情不就变得很方便吗?
不过,应该也有人认为“我可不想变成那种边缘人!”、“真想过着更闪耀的人生!”吧。就这样,以成为现充为目标的人,便举办派对喧闹。在之前,包下高级加长型礼车并举行女子会的“礼车女子会”也曾风靡一时呢。但是,现充与边缘人到底有哪里不一样呢?乍看之下,两者看似互相对立的概念,实则是完全相同的。
把成为现充当作目标的人,之所以会举行派对或礼车女子会,是因为他们“至少想在心境上一尝耀眼的滋味”。试图成为现充的人,在现实生活之中过得并不耀眼动人。他们逃离现实,以“诙谐”的形式来体验光采的心境。正因如此,他们才会超乎必要般地嬉闹、打扮成浮夸的模样。他们会开平时不喝、甚至根本就不喜欢的香槟,嚷着“Wei~!”21并摆出姿势。当为期两小时的租借礼车服务时间结束后,众人便解散并搭乘电车回家。而二次元或虚拟的恋爱,本质上也和这种行为是一样的。只要从这个角度思考,就能清楚理解看起来像现充的人,其实和边缘人、御宅族之类的人没有差异。
二次元恋爱并不是“逃避的地方”。若是把它想成是“振奋自己的奖励”,不是能让人生变得更有趣吗?
浮夸文化
“浮夸文化”也会是未来世界重要的一环。 NHK教育台有个叫做《追根究柢》的节目。担任MC的山里亮太以及YOU会扮成地鼠人偶,聆听禁止露脸、扮成小猪人偶的来宾倾述真相,其中有一集的主题是“冒牌闪耀女子”。来宾表示,自己是透过“港区任性OL”的推特帐号玩推特的女孩。她会投稿“今天吃了这样的午餐”、“和男友去了这个地方”、“让不是男友的人送我回家。这个时候见不到男友,所以也是不得已嘛”等风光照片,但这些全是谎言。
明明得不到任何好处,她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
这个女孩表示,自己是在关西乡下的工厂担任事务员,一点也不光采。但这无法满足她,所以她发布“夸大”日常的推特,希望听到许多人说“好棒喔、真好”。这个人后来又再度在之后的集数登场,并表示自从她和男友同居后就没有那种欲求,以可喜可贺的结局收场,但结局怎么样并不是重点。
我认为这个人在日常中干的“夸大”行为,是一种数位原生的文化。数位原生世代的人生长于社群网路等网路社会,使“自肥”成为他们的本能。有些人不是一去到有点时髦的咖啡厅,就一定会点根本吃不完的那种鲜奶油堆积如山的松饼吗?有些人则是会在二郎拉面要求所有配料都要“加爆加满”,把拉面堆得像高塔。这些人并不是想吃完自己所点的料理。对他们来说,拍照上传至社群网路,获得“赞”的那一刻才是巅峰。
为什么他们要做这种事呢?
他们想要“粉饰”、“夸大”世界或自己的人生。光是选举投票,社会也不会轻易改变。光是在课业或工作上做出一些努力,自己在学校或职场上的地位也不会有所变动。既然社会和自己的地位都不会改变,那么改变世界唯一的方法就是“夸大”。
有些人不是会在万圣节进行角色扮演,开趴喧闹吗?我曾经认为那些人都是paripi10或是现充11,但看来事情不是这么一回事。瞧那些人群聚开趴的模样,看起来虽然很像paripi一族,但个别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参加者都只是想成为paripi的人。他们不过是苦心思虑“该怎么做才会让自己看起来像paripi呢?”,试图成为现充的“浮夸男子”或“浮夸女子”罢了。真正的现充,搞不好连个人影都没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