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48条早安问候。
生活中,很多人在心理上都会有这样一种困扰,总是不能放下那些不断消耗自己的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已经分手的伴侣,却总是藕断丝连,就是放不下。
似乎有种魔力一样,吸引着自己想坚持留在这段不合适的关系中。
即便是痛苦,彼此消耗,但就是无法潇洒离开,断的干干净净。
这是为什么?
1.反复爱上错的人。
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个词就是“恋爱脑”。
恋爱脑的含义,顾名思义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一旦恋爱了,就会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倾注在恋人身上。
而且恋爱脑的人,即便是在恋爱中吃过很大的亏,也知道不该这么倾其所有的付出。
但当再次进入一段新的恋爱关系中时,还是会陷入同样的重复,把之前吃过的亏忘的一干二净,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在感情中纠缠。
所以,有恋爱脑倾向的人,很怕自己进入亲密关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会止不住地向对方付出。
如果在这段感情中,遇到的是一个对的人还好,对方会感受到你的付出,也会正确地引导你,把心思放在一些可以让自己人生过得更加精彩的事情上。
但如果遇到的是错的人,就只会让自己伤的遍体鳞伤。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明知道自己不该在亲密关系中这样付出,但还是会不断地陷入同样的模式中。
2.未完成情结,变成了每段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
什么是未完成情结?
意识是指那些“未能完成、不成功的”事件,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更让人难以释怀。
也叫做“契可尼效应”,是指得不到或者已经失去的东西会更使人记忆深刻。
在原生家庭中,养育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一定会有让我们失望的时刻,或者是极度需要我们付出的时刻。
而这样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就会内化到我们的心中。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母亲总是找孩子倾诉自己的苦闷。
这时候孩子在面对痛苦的母亲时,就会想尽办法让母亲变成一个快乐的人。
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消除父亲给母亲带来的伤痛,孩子就会产生无比强烈的内疚感。
而这份内疚感的煎熬会伴随着他的成长,成为童年时未完成的情结。
于是在长大成人后,就会去找与养育者有相似命运的人,被他们吸引,与TA们相处时,就会想要去弥补早期的遗憾。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强迫性重复”,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强迫性重复是说一个人会在关系中重复体验某种模式,如,一些人会不断地体验被伤害的创伤,是为了提高创伤的耐受度。
认为这样可以在新的轮回中,新的关系中会有修复与疗愈曾经那些“未完成的情结”的可能性。
当然,“强迫性重复”不仅是在重复创伤和痛苦,也可能实在重复幸福,换句话说,任何一种重要的情感都有可能会不断地被重复。
因此,我们就明白了一些人为什么会再次踏入到同一条河流,即便是知道再这样的关系中会遍体鳞伤,依旧还是会投入其中。
3.接纳遗憾,不做关系中的拯救者。
在许多人的身上,都会看到一种普遍存在的「拯救者情结」。
尤其是看到自己的父母过得不幸福时,就会忍不住地想要去拯救他们。
父母的婚姻不幸,每天都在彼此的各种争吵与冷暴力中,痛苦地过着。
当孩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时,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可以拯救父母的不幸地,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改变。
在长大成人后,当自己离开了家自由了,但每次一想到父母还处在痛苦中,就会觉得内疚,自责,认为自己不应该拥有这么安然地享受,觉得是对父母地背叛。
于是这种“拯救者”的心态,就很容易让我们将一些未完成的情结,带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进行强迫性重复,想要获得去疗愈最初痛苦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