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近现代以后,我们的世界被两大主义的信仰占据了主导。西方崇尚自由,以有产者的阶级利益为核心,形成资本主义体系。东方崇尚平等,以无产者的阶级利益为核心,形成社会主义体系。
社会主义的导师们习惯于从阶级立场看问题,因此发展出来一整套系统的以阶级性为基础的理论,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从阶级性而来的道德文化理论。他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之前,人类只存在风俗习惯,无所谓道德。因此,道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了阶级才有了道德,道德具有阶级性。他们从道德的阶级性,给出一个关于道德的根本定义,认为无产者的阶级与有产者的阶级信奉着截然相反的道德。无产者的阶级崇尚真、善、美,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有产者的阶级崇尚假、恶、丑,属于资本主义道德。
我首先肯定无产者的阶级崇尚真、善、美为道德。道德的根本,就是要弘扬真、善、美,贬抑假、恶、丑。但是,我们不应该武断地认为只有无产者的阶级才道德。现实是,无产者的阶级也并非完全道德。无产者是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他们更多的是盲目生活者,可以被引向正义,也可以被导向邪恶。
我们认定有产者的阶级是以崇尚假、恶、丑为道德,在逻辑上很难获得广泛认同。现实是,有产者的阶级也并非都不道德。有产者是以资本家为主体,他们普遍有生活方向,想要实现事业成功,更加倾向公平竞争。倾向公平竞争,就符合正义。譬如,资本家比尔•盖茨要裸捐,还有很多做慈善事业的,这足以表明有产者也是倾向崇尚真、善、美。
从资本主义产生的现代辉煌的文明,包括了爱与科学、民主。爱的思想是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从对自由的追求,发展出来科学。从对平等的追求,发展出来民主。爱与科学、民主,体现的不就是真、善、美吗?因此,我们无法认同有产者崇尚的道德是假、恶、丑。在假、恶、丑的基础上,怎么可能产生爱与科学、民主!
关于道德问题,我们只能从人性来分析。所谓人性,在道德上体现的就是从趋利避害而来的共同性认识。我们人类的喜欢、快乐和爱,以及烦恼、痛苦和恨,具有普遍的共同性,道德就是从普遍的共同性而来。我们都想要有喜欢、要有快乐、要有爱,都不愿意有烦恼、有痛苦、有恨。无论有产者还是无产者,我们人类的喜欢、快乐和爱,都是要追求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事业的成功,要实现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的行为符合实现共同的喜欢、共同的快乐、共同的爱,就符合正义,就是公认的道德。我们从喜欢、快乐和爱,才愿意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我们以阶级性来阐述道德理论,在实践中就会遇到困难。譬如说,我们开放市场,不可能是只让资本进来、只要技术,资本家也要跟着资本和技术一起进来。我们从道德理论上不能容忍的,改革开放的现实却必须接受。无产者要与有产者握手言和,原来主张的正义与邪恶就成了悖论。道德文化悖论体现的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在逻辑上不能让人们信服。我们主张的道德,因为缺乏逻辑性,不能让人们信服,就成了让学生们用来考试、学者们用来研究的学问,根本无法用于引导人们的生活。
为了挽救道德理论上的颓势,我们现在将道德教化的重任几乎是移交给了传统文化,让儒、释、道来领军。问题是,传统的道德文化良莠不齐,我们又普遍缺乏分辨能力,从习惯继承的糟粕可能比精华更多。
我们要走出道德文化的悖论,就应该彻底放弃从阶级属性来阐述道德理论。我们要从人性,从共同的喜欢、共同的快乐、共同的爱,围绕着真、善、美来阐述道德理论。道德理论回归到基本常识,才更加容易让人们信服和接受,才能成为引领人们生活的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