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自我成就感,如何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放下头脑的评判,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事情上,并信任身体的自然反应。
每个人,都需要在丰富的关系中,借助各种好的回应,来完善自己。
一讲魔鬼般的细节,一个人就会真实地呈现自己。
外向的人容易向外走,于是外在的疆界会比较大;而内向的人容易向内走,于是内在的疆界会大一些。
如果能在危机中,仍能做到尊重事实本身,就能洞见到一些机会,将危及变成机遇。
你当下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你内心的关系模式,也就是你童年时和父母等养育者的关系模式。(我设定了一个“他不理解我也不爱我”的牢笼,然后一切就自然的成了佐证,一定要用心的去爱孩子,这将让他们终生都在充满爱的关系里,如果爱能治愈一切,那么它就可以抵挡家在你身上的所有伤痛)。
你现在怎么和女人打交道,这源自于,你小时候怎么和女性家人打交道;你现在怎么和男人打交道,也常源自于,你小时候怎么和男性家人打交道(和父母的关系疗愈或许可以在养育儿子和女儿的过程中完成)。
通过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通过长期的被分析,可以充分疗愈自己的内心。
三岁前,如果妈妈离开孩子两周以上,那就会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不可逆转的创伤。
在整体的养育中及时回应孩子,很尊重孩子的意志,孩子就能发展得很好。
中国式好人,意思是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在这样的“好人”身上,你会发现他们的外在命运的诡异之处。大家对他们的评价,很容易竖起大拇指,说真是好人啊,但他们却普遍缺少知心朋友,并且还常常出现处理不好与伴侣和孩子关系的问题,这些按说最亲密的人,却会远离他们。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一厘米远。他们心中,都住着一个非常“恐怖”的自己。我认为从理论上讲,这就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而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人们通常认为,恋爱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其实,恋爱甚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而痛苦最终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谦逊并非是人的本性,自大、骄傲与自恋才是。谦逊会让人猥琐。越谦虚,越猥琐。谦虚到骨子里,就猥琐到骨子里。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攻击性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我们反对自大,忌讳谈性,也强调克制愤怒。我认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你以为的-A,你极力想消灭的坏东西,可能恰恰是最宝贵的生命力。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特别喜欢描绘一种情节:主人公掉到井底,在井底就那么呆着,当习惯了黑暗后,发现井底竟然有一道门,打开门,有一个通道,就是通向自己要去的地方。转化的发生,可能因为我不是去消灭-A,而是用我非常强大的自我深入拥抱了它。
那些能直接展现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三种能量的人,他们是容易有争议,但也容易有热情、创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种表现。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活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你想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
要听从自己的心与感觉,投入地去爱、去受伤,然后看到完整的自己。
意识和潜意识合一的话,人就开悟了。
意识,就是“我”愿意接受的心灵内容,而潜意识,就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心灵内容。对于前者,“我”认为是对的、好的、可以呈现的;而对于后者,“我”认为是错的、坏的、不可以呈现的。所以,意识和潜意识必然是对立的。
当你发自内心地想干一件事时,这时意识和潜意识就是统一的了,而这时也就没有潜意识的说法了,因为都处于意识层面。做真自我,自然也是意识和潜意识合一。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一辈子都不可能修完的功课。
所谓开悟,可以视为“全意识”状态,就是你能觉知到一切体验,不再排斥任何体验,并且这时的自我、语言和思维都会消失,因为不需要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论述:在体验和觉知上,去体验和觉知一切;在行为上,选择对别人好,不去伤害别人。从终极意义上讲,觉知就是光,当能觉知到自己内心的一切体验时,就意味着全然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死时,指着自己的心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关键点是他在龙场悟道时彻底明白了,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
平庸并不比成功差,悲观也不比乐观差,消极也不比积极差。它们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不可能只要这一面而不要那一面。
关于真善美,《道德经》有非常美妙的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做父母的,最重要是教育孩子守住一些必要的底线。关于人品和人性,要给孩子一个很大的空间去尝试去认识,最终形成他自己。
@对我个人而言,我特别反对中庸,我喜欢极致,我觉得应该去体验极致,同时又有极大的胸怀,也就是自我,去容纳这两者。痛痛快快地爱恨情仇,体验人性和世界的丰盛复杂,这才是生命吧。
有一个关于自由的定义,我很喜欢,分享给你:当我没有主动伤害谁时,我就可以自由。所以这是有一个前提的,不去伤害谁,不去破坏社会。
荣格的一个观点是,世界上人类呈现的一切,都是你的内心。所以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将世界上的一切凝聚于己心。当然,在荣格的自我修炼中是这样做:观察自己内心的一切活动,如实如是。当这样做时,就是在用觉知的光照亮内心的一切。
这是一个极度刺激的过程,你会看到,内在想象比外部世界还要复杂、可怕与残酷,当然也无比美妙。所以我会说,在想象中你可以做一切事,但在行为上,请不要伤害人,不要破坏社会。
回无应之地,即是绝境。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个标准,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自信+热情”这么简单。
@有实体自恋的人,都必然是“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都经历过被别人的看见照亮的阶段。所以,别觉得虚体自恋是让人羞耻的事,这是一个发展阶段。
健康自恋:承认自己是一个基本能过好一生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