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究竟是世故还是智慧

作者: 徐漫叙 | 来源:发表于2023-05-26 11:41 被阅读0次

说到宝钗,可能是我听到红楼梦中争议较多的一个人物。

有人说她功利,有心机,有人则说她聪明、智慧。

褒贬不一,各说其是。

以前看《红楼梦》时,对她没有太多的关注,只觉得她其实也是命苦之人。

出身豪门,幼时深得父亲喜爱,被捧为掌上明珠。

然而父亲早逝,妈妈撑不起门面,哥哥又不争气,家境日益衰落。

只度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就不得不放下了写诗作画。

为了生存,在大观园中,察颜观色,早熟早慧。

读了春风老师的《一曲流水红颜寞》中关于薛宝钗的章节,再看这位宝姐姐,感觉也实属不易。

大观园是个复杂的场所,种种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作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宝钗能在大观园中游忍有余,广为老少喜欢,也许是得益于她的处事风格吧。

她有着她的生存之道。

该闭口时就闭口

俗话说,病入口入,祸从口出。灾祸往往是由于说话不当而引起的。

作为客居人,宝钗在大观园中谨言慎行。

小说第六十二回,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钥匙自己拿着。

她认为这样即使有了事,也赖不着她们这边的人。

在大观园那种风波迭起的复杂环境中,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她身边的人保护。

王熙凤对宝钗曾有一句评价:“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这是在批评宝钗的明哲保身。

换位思考,作为客居者,远离是非人,远离是非地,不让自己卷入是非中,是生存的需要。

谨言慎行是她的生存之道。

有句话说,我们用一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

宝钗能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闭嘴,实属不易。

难能可贵的是她不只是独善其身,关键时刻,她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

针对频频发生的是非事件,她对平儿做了善意的提醒。

金钏投井,她不避忌讳,拿出自己新做两套衣服,给金钏裹妆。

凤姐病了,需要人参下药,最后在贾母那里找到了存放太久没有功效的“好”人参时,她说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

敢做也敢说,况且说话之时,已是贾府颓败之时。

对待下人,对待落魄之人,尚能如此,算是一种骨子里的善良吧。

正因为种种善举,在大观园中,她才能被称为人群中的“宝姐姐”

无论是心机,还是圆滑,终究她还是善解人意之人。

宝钗生日,贾母令她点戏,她点了一折《西游记》,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都是讨贾母喜欢的热闹戏。

这是她的高情商,更是她的高修养,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许很多的成年人都无法做到。

况且不只是对待长辈,得势之人,对待弱势群体亦是如此。

袭人央求湘云做针线活,宝钗对袭人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主动替湘云接活;湘云开社做东,大包大揽,自己却没经济实力,宝钗慷慨帮她办螃蟹宴,体面地解决了难题;邢岫烟家境贫寒,把衣物当了出去,宝钗知道后,悄悄地帮她赎回;潇潇雨夜,宝钗打发婆子送到潇湘馆上等燕窝……

若非真诚善良,善解人意,岂能如此温暖体贴?

有的善良是装不出来的。

就如春风老师所说,宝钗的八面玲珑,绝不等于圆滑世故,其背后隐藏着推己达人的善良和人情练达的智慧。

对于宝钗,不敢妄断善恶是非,但我认为她的一些善念一些善举还是值得效仿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薛宝钗:究竟是世故还是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pk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