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学习笔记来自《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网络课程 》。我找了一圈之后,这是精神分析入门的最好的课程之一,曾奇峰老师用了50讲的时间把精神分析的很多基本概念联系他自身的学习和治疗经验翻来覆去的讲的非常清楚,最好玩的是他举了很多和现实生活有很多关系的例子,我在听的过程中,其实不仅仅是在学习,更多的是在对照自身,仿佛也经历了一次被分析的过程。
我把每一讲里面自己特别有感触的部分记在这里,一半学习笔记,一半自我治疗,毕竟人人都有病,不能放弃治疗。就像曾奇峰老师在第一讲最后说的那样,他录这个视频,可能是为了:用非常短的时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以及怎么样养育我们的孩子。
精神分析听起来就是一个很阳春白雪的词,再想想弗洛伊德,他的性驱力、梦的解释等等,估计还没开始学就已经一脑子头大了。
而第一讲的开场,曾老师就尝试用三句话说清楚精神分析。
这三句话总结成三个关键词就是:
1、移情: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是如何形成人格,以及早年关系形成的人格对他成年后的影响。
2、反移情: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另一个人教会的。比如,我见到一个人会觉得紧张,是因为这个人使我紧张。
3、自我防御机制(阻抗):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如果我们不会保护自己的话,根本活不到现在。而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
这三个词听起来还是挺费解的,我们先记着,在后面的大部分讲解中,曾老师都会回到这三个词。
而讲精神分析必然要提到弗洛伊德,他既是创始人也是初学者。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一个人为什么,或者:活着的动力是什么?如果用一部汽车来做比喻的话,这部车的动力即燃料是什么?弗洛伊德的研究结果是两个驱动力。
人活着的动力来自力比多的满足以及攻击驱力的满足。所谓力比多或者另外一个词“性驱力”,弗洛伊德的定义是:所有能够引起人类产生愉悦感的体验。
而攻击性的内涵也远比一般人理解的要广,要深: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务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踪。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毁坏他人、毁坏社会……都与攻击性有关。例如,自卑就是朝向自身的攻击。
这两种驱力对应的本能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
如果把力比多(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比作这部汽车的动力的话,这辆车还有四个着地的轮子:力比多、攻击性、关系和自恋。前面两个轮子(力比多、攻击性)是驱动轮,曾老师称这四个”轮子”叫”一级词汇”,只有谈到这四个”轮子”,分析才算”落地”了。
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动力来自于两个内驱力,别人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我自身这两个内驱力存在。而后来的克莱因和其弟子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如果说弗洛伊德更多的是从生物角度来研究人的话,他的精神分析称之为经典精神分析,而克莱因等直接使精神分析成为了心理学,也就是后来的新精神分析。
克莱因,维也纳出生,在柏林接受培训。搞出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后面会详细介绍,这里只是简单梳理了精神分析发展流程)。
在上面四个轮子的基础之上,精神分析理论中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决定论;一个是意识的不同层面。
决定论(佛教里所说的业力,上一辈子决定了这一辈子,这辈子决定下一辈子),因为有小时候的那么多关系决定了现在的种种。精神分析至少有两个术语在说因果联系-一个是移情、一个是强迫性重复。而精神分析研究早年关系其实是为了抗争命运(改变人格),比如研究非理性是让人更加理性;研究童年,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好的活在现在。从这个角度看,精神分析,既矛盾,又统一。
精神分析第二个特点,把意识分为不同的层面。只有精神分析研究这个。
前意识:稍微反省就可以意识到的,比如呼吸,正常我们意识不到,但如果我们去注意,就可以意识到。
潜意识:潜意识的数量是我们能意识的数量三万倍。没有意识到的行为仍然有行为,超出意识的部分可以称为潜意识。(佛教中的不自觉。不自觉舔了嘴,不自觉丢了工作,不自觉把事情搞砸了)(潜意识由早年的关系决定的)。
稍微关注能觉察到的叫前意识;通过分析师帮助意识到的是潜意识。三者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是一个逐渐过渡的关系。(英语说的好了的标准是,做英语的梦-渗透到了潜意思的角度;学自行车,用意识来控制手和脚;不需要动脑筋就可以把自行车骑得很稳,就是到潜意思层面-十年之后都可以继续骑。)(熟能生巧,当我反复做一件事情达到潜意识的层面,就是意识层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