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李叔同所谱写的《送别》里的歌词。
关于李叔同,我们先从他的一个故事讲起。
1918年,春天,杭州西湖,刮着冷风。
西湖白堤的岸边,站着一位僧人和一位女子,他们四目相对,静默无语。
风雨中,浪花拍岸,飘来远处寺庙悠长的钟声。
这位僧人就是往日的李叔同,今日的弘一法师。而那位年轻的女子,则是他的日本妻子。
不久前的正月十五,李叔同在虎跑慧定寺正式皈依佛门。他的日本妻子听说后,便从上海赶到杭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想要劝说丈夫不要出家。而这一年,是他们相识的第11年。
“叔同”女子叫道。
“请叫我弘一”
女子泪流满面:“弘一,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回答道:“爱,就是慈悲。”
听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李叔同有点无情,这哪里是慈悲。 我们先不忙着下结论,容我和你简单介绍一下李叔同,或许对你理解他有所帮助。
简介
李叔同,他是中国最早把五线谱引入教学的人,他有个学生叫:刘志平。
他是中国最早使用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人,他有个学生叫:丰子恺。
他还是中国最早组织话剧团体的人,亲自出演茶花女。
而出家后,他又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被人列为“民国四大高僧”。
俞平伯曾经有一段话,很好地评价了李叔同,他说:“李先生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 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弹钢琴,像个音乐家;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那这样一个李叔同为何要选择出家呢?
为何出家
李叔同自己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过,但我们可以从他事后给妻子的信中了解一二,信中这样说: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慈悲为何?
看完这封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思考,慈悲是什么。
慈悲是什么呢?慈是利乐众生,悲是怜悯诸苦。
这众生当然包括了家人,所以一个经常的反问是:如果连家人都不爱,如何爱更多的人。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占据了人情的高点。但是当你细细梳理时,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反驳的空间。
现在假设,你生活在清朝的末年,你是一个热血青年,你看到八国联军跑进来,烧杀奸淫。你一边面对灾难深重的国家,一边面对体弱老迈的父母,你是会扛起抢走上前线,还是会守在家中侍奉老人。如果你选择走出家门,这个时候,人们会不会都上来说你上战场是不孝,来问你“如果连家人都不爱,如何爱更多的人”。我相信大部分人会认可和赞扬你的大义,因为在这个情景里,大家的眼中看到的都是比家更大的国。就像那句歌词里唱的:没有国,哪来家。
现在回到李叔同的小家和佛法的这对关系上,你是不是也可以尝试换到李叔同的视角去看看。李叔同他修行追求真理,超越轮回,这是他的人生大义,虽然看上去没有上战场那么热血。他选择出家,就是为了弘法度众生。
但是你可以能还会问,度众生一定要出家么,在家做居士也可以呀?
一定要出家么?
回答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出家本身是立志弘扬佛法,立志荷担如来家业的佛教徒的修行方式,他们比一般的佛教徒有更大的追求,所以选择出家。
另一方面当然和李叔同的个人气质有关,李叔同身上一直保持着内外的天真。在内外都天真的人身上一般看不到妥协。不同于内天真外圆融的人,他们做事情比较纯粹和决绝。如果你了解李叔同自幼家境富裕的背景,了解他舞文弄墨吟曲作画的过往,便更能理解一二。
我们知道,世间亲情是有粘性的,也可以说是建立在贪著之上的。这种粘性会加深贪著,使人们对此产生依赖。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即使骨肉至亲,也终有离散的一天。贪著越深,依赖越深,由此带来的伤害就会越大。出家,就是从这种彼此束缚的关系中超越出来,将有粘性的贪恋净化为法缘,升华为大爱。
但是很多人对出家会有一种误解,以为出家就是上山,出家就是和世间隔绝。这种理解更像是小乘佛教的理解,小乘佛教强调出离心,少了点菩提心。
出离心本身也很可贵,其可贵在于明白了六根的尘染,所见所闻皆是虚幻,由此得以明白“如梦幻泡影”的空的道理和境界。
但只有出离心的修行者,虽有大成就,但他们却执着于空,入了断灭相,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世界,以为自己的解脱就是一切的解脱。但这看似解脱的境界其实是不圆满的,是有漏的。因为他们刻意切断了因缘际会,将自己置于真空罩里。现象是空的,是虚幻的,是不恒有的;但规律却是有的,是真实不虚的,因果律和成住坏空是永久存在的。两者之间并无矛盾。而对空的执着,从现实意义中来理解,就是心灰意冷,刻意逃避,因为害怕因缘际会产生结果,进而不敢承担任何责任,也不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是大乘佛教愿意看到的事情。在大乘佛教看来,出家的真实意义是荷担如来家业,成为天人师,自度且度人;而不是抛弃红尘,斩断青丝。真正的令人赞叹的出家是有勇气担负起众生的幸福,而不是断绝一切的放下他人的恩情。
对于这一点,弘一法师也有他自己的比喻,他说修佛就像读大学,并不是说进入象牙塔就不出来了,而是说你毕业了还要服务社会。这也是为什么,李叔同在成为弘一法师后,并不是身居空门而不出,而是依然走动于人间,呼吁佛法救国。
之前有个说法“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其实我并不赞同。从他倡导佛法救国举动来看,你依然可以从弘一法师身上看到李叔同身上孩子般的内外天真,这里的天真完全是褒义的,代表了美好,代表了质朴。
到这里,我们似乎是把李叔同为何选择出家,出家又是为了什么梳理了一遍,可是作为李叔同的家人,又会是怎样的理解呢?
丰子恺三层楼
李老师提到了丰子恺先生的三层楼理论,我们可以稍稍展开一下。
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与此相对应的,人的生活就是一个三层楼。第一层的人,只要物质充裕、父慈子孝就满足了。第二层的人,则是在艺术创作等精神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而第三层的人,他们在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后,并不满足,而是努力去探求人生的究竟,而宗教恰是探求的一种方式。
无疑,弘一法师就是这最后一种。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在丰子恺看来,李叔同出家看似突然,实际却是一种必然。“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
丰子恺又补充到:与其他出家之人不同的是,弘一法师,是因为物质已得到最大满足,同时,艺术也达到了很高境界,所以才“必然”地升华到宗教中。在丰子恺看来,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
结尾
视频的最后,我想说:
一个人做选择背后的动机往往是复杂的,有求发展的一面,也有求生存的一面,有可以讲出来的一面,也有你听不到的一面。关于这一点,我想拿出家和换工作做一个未必合适的对比。有过几次换工作经历的人可能比较容易体会,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要换工作时,你的答案会真的只是你说出来的那部分么?
一个短短的视频,聊不完李叔同的出家。探究别人选择的最大价值,不是刨根问底求他人的真相,而是理清脉络得自己的启发。
我是大中,下期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