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之间的呼吸

作者: 西山居客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06:15 被阅读528次

          刚放假时看《肖申克的救赎》,连续看了三遍。印象深刻之处很多,最开始留下印象的,是Andy初到监狱的两年,和“三姐妹”时常发生械斗。故事始终是以一个老黑人囚犯旁观者的角度叙述的,关于这一段,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routine的生活,和“三姐妹”的械斗就是Andy的routine。Andy 曾经是一个银行家,他曾经的routine不难想象,可是短短的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就把他的routine换成了在监狱里的生活。也许最能判断一个人生活质量的,不是他在某些巅峰时刻的样子,而是他的routine。 影片中Andy的生活几经变迁,但是这个角度看似平淡,反而最深地揭示了命运中的苦难。《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种强烈的力量,好像人很快被带入角色中,被误判入狱的Andy,囚禁50年假释出狱后不能再融入社会生活而自尽的老Brooks,还有那个在监狱中40年重新回望和忏悔当年的老黑人,你会觉得哪一个都可能是你自己。人生的苦难总是看似遥远,其实它时刻不离我们左右,如影随形,近在咫尺。我们很难想象死亡或者失去自由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但是当它发生了,也只能说,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与死之间的呼吸

          假期一直在看跟历史相关的书,从《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到现在看的《美国史》。《美国史》有四册,现在看到第三册,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现之前对于美国的认识有不少误解。原以为美国的制度是在独立宣言和建国之后就是如今的样子,其实远远不是。中间经历的杀戮、歧视和斗争,超乎我们具备的那点历史常识的想象。北美的开发史,是印第安人被驱逐的历史,是非洲裔黑人被奴役的历史,是血流成河的战争史,即使是上层白人也不得不经历这个过程中痛苦的变迁。短短两百多年,南方的上层社会经历了《Gone with the wind》,黑人有《汤姆叔叔的小屋》,有《为奴十二年》,不知道是否有印第安人的文字留下。也许,这些也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routine,权力的争斗、战争、疾病、饥荒,但是和个体一样,在不那么好的routine里,选择走什么道路,向何种精神致敬,以何种为美,为公义,决定了未来的不同。

    生与死之间的呼吸

          Andy仰望自由、希望和艺术之美,最终他也终于得到。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说:“一代人中,人民的觉悟只能有一次被提升至超越物质追求的机会。这就是为何保守政府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在掌权的原因。”但是,这些超越物质需求的追求可能最终决定了一些关键事件的走向。

          老人们遇到不幸或者灾难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是“天做人受”,似乎命运已经宣判,就只能接受。其实,在生死的两涯之间,人们从来都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个人如此,国家也如此。怎样选择,受到现实的制约,但更受到精神仰望到的高度的制约。

          黑暗的肖申克监狱,老黑人选择做这个环境中的能人,“三姐妹”选择了继续作恶,Andy选择了自由。人从来都有选择,无论何种境遇,哪怕面对生死。美国的民主根本不是想象中一蹴而就的,参议院在100多年里,号称是“百万富翁俱乐部”,美国选举权的斗争史可以单写成一部书。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父亲说当年语文高考的题目就是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那时完全不懂,只是记住了这个命题。后来很长时间,认为规律和逻辑难以超越,所谓英雄,不过是顺应了当时的时势罢了。现在也许是应该越来越明白客观规律的时候了,但是,我倒真的倾向于英雄史观。别人有一万条驳倒我的理由,但我开始虔诚相信,有些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不懈努力缔造了关键点的历史。但我说的是英雄,不是那些不以人类福祉为目标的政客。政客太多,在时势中掌权的人太多,历史轻轻一扫,就不见了。历史真正记住的人不多,如同肖申克,只出了一个Andy。

    生与死之间的呼吸

          时隔九年,我将再历生死。感谢时间和离别终于教会我如何面对这最后的告别,九年前我除了被悲痛击倒,已经想不到自己还有选择。现在终于明白,哪怕死神的咆哮在耳,你还是能够给将逝去者温暖和慰藉,还能给自己一个无憾无悔的回忆。悲痛必然到来,但它只是人生routine的一部分,却不会是人生终极的仰望。

          每一刻都是新的。我们存在,我们逝去,人类历史向前,每一刻,都是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与死之间的呼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sm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