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午夜笔记本
北美对我的吸引力一直没有很大。可能是因为在美剧或电影里,包括从我身边的亲朋好友身上汲取了太多的二手信息,导致我自以为是地认为那里的风土人情大差不多就是这个路数了。诚然,这样的想法实在太过狭隘和片面,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每次在世界地图上寻找下一个向往之地时,对于那块大陆,我总是匆匆掠过。
直到后来一次在学校主页上看到了一个去加拿大的暑期科研项目Mitacs。它是面向全世界本科或硕士在读的理工科学生一次去到他们国家学习交流的机会。每年的五至九月,学生们于其中一个合作高校参与为期三个月的研究工作。参加的学生通过这段时间可以了解加拿大的人文环境,感受当地的学术氛围,也为以后本土高校招收博士生或博士后岗位的科研人员提供了生源。课题可以按照自己原本的专业任选三个,接下来经由对方教授筛选后再进行反选。最终,若双方“情投意合”,则“喜结”这三个月的“连理”。即便不是心之所向,我还是动了心。理由很简单,因为没去过,想看看。记得我是在2018年九月中完成的申请,十二月中得到的回复。收到邮件的时候,由于已经忘记了这档子事,一度怀疑是收到了诈骗信息。
加拿大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块辽阔宽广的土地。连绵起伏的山脉和世界最北端孤独的城市,冬季漫天的飞雪和短暂夏日里的肆虐的干燥光线。距离它最近的一次应该是更早之前从另一边被尼尔加拉大瀑布倾泻而下的洪流所深深震撼的时候:原来大自然中充满了庞然大物。
这次去到那里的所见所闻跟我预计的八九不离十。我特意挑选了气候宜人的五六七三个月份,高远天空下,正好是埃德蒙顿春暖花开的时节。实验室的同事们都说我运气真不错,就在前几天还刚下过雪。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经常步行好久都难找到一个有树荫或有屋檐遮蔽的荫凉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戴鸭舌帽的习惯。因为我怕我这颗锃亮的脑门反射出去的光会惊到过马路的小松鼠。大约有连续一个月的时间我往返于自己的公寓,大学和进行实验的一处校外研究所。我们的实验课题是通过模拟森林大火研究其浓烟和灰烬的化学组成。三点三线的路程,其中有两段是宽阔的草间大道,被铁栅栏围起来的人工植被外是杂草众生尘土飞扬的路。室外骄阳似火,室内我们一群人一门心思地模拟森林大火,想必这注定是一个火烧火燎的夏天。
不知道加拿大的其他的城市是否是如此, 埃德蒙顿的城市四四方方,有点像北京。纵横交错的一大部分道路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用“几号大道以及几号大街”命名。这顿简单明了的操作,我怎么看都像是德国人的作风。埃德蒙顿被北萨斯喀彻温河以对角线一分为二, 正如我其他所钟爱的城市一样, 它也有一条自己的母亲河。我不记得我是否去过河的对岸,但我应该是走过高高的桥,眺望过下面一片平静流淌的水。
我去的阿尔伯塔大学就位于市中心最显眼的十字路口,我住的地方则是步行十分钟左右便可到达的公寓。同屋是两个刚开始大学学业不久的女生,虽然比我年少许多,但是却在这个陌生的国家闯荡多年。大家都是学生为了省钱所以把客厅也改造成了一个简易的卧室;若有同伴回国,可以付点劳务费叫人家帮忙捎点东西;在机场若是赶上不方便搭公交车的航班,可以联系到当地有偿的接送。这些你一来我一往的帮忙或者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契约,给他们这一段段在太平洋对岸的青葱水月平添了一抹“江湖”的意味。我也以同样的方式找到了这间公寓,联系到了接送机的同学,交换得到了一个咖啡机,几本推理小说,几个杯子和碟子,而这些东西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又以同样的方式交换给了其他刚刚来到这个城市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