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统文化爱好者生命哲学
【经典新视角】《论语》心解(3)

【经典新视角】《论语》心解(3)

作者: 明空如月 | 来源:发表于2022-12-02 19:54 被阅读0次

    在写完第二篇之后,本打算继续解读下一小节内容,可是在早上的静坐中,再次深入观照《论语》第一小节的内容时,又有了新的发现——仁之乐。

    具体体现在第一小节中,即是习仁之乐、友仁之乐、安仁之乐。下面试解读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即是习仁之乐。这句话中的关键字有四个:学、时、习、说(悦)。如果再分一下层次的话,习和说(悦)处在更加着重强调的层次,而学和时,则稍微弱一点。当然,这也取决于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特别强调学和时,也是可以的。不过一般来说,习和乐是全句的重点。所以暂且可以名之曰:习仁之乐。

    很久以来,对儒家的印象总体上总是感觉比较严肃、庄重、刻板,直到读了台湾学者薛仁民的《孔子随喜》一书后,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鲜活的生活化的孔子。在薛仁民的笔下,《论语》中的孔子更像是我们身边一位非常熟悉的老师,这位老师既有对仁矢志不移的追求,也有着平常人的喜怒哀乐,还是一位喜欢音乐、诗歌、文学、艺术,非常懂得审美的“文艺青年”。薛先生解读《论语》的具体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通过他的文字所传递出的孔子生命的温度却一直在我的心里鲜活着、温暖着。

    从《论语》开篇第一段内容就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是个很重视“寓教于乐”的老师,而且这种“乐”是一种真正的大乐,而非欲望之乐。这种乐乃是因为对仁的深入体悟和实践所获得的从生命内在由内而发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两句非常鲜明地说到,学仁、习仁,以及与朋友一起学仁、习仁,是非常快乐的事。那么第三句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似乎没有说到乐。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第三句说的仍然是一种乐——宁静之乐、清净之乐、安详之乐、自在之乐。

    总之,仁之所至,乐在其中。

    首先是,习仁之乐。这里面还包含着学仁之乐和教仁之乐。

    孔子本身是快乐的。虽然当时整个世界并不可乐,甚至充满了各种忧患,乃至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仍然是快乐的。这种快乐究竟从何而来呢?乃是来自于对生命内在本自具足的“仁”之“大道”的体悟和实践,从而发现了生命内在本有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快乐,并不需要从某种设想的、外在的世外桃源去获得,而是生命中所本有的,从来都不会失去但却一直深藏不露的“仁间乐土”。——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也许连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一种深深的隐喻,即对生命内在“本性桃源”、“仁间乐土”的隐喻——回头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尝试这样解读一下。

    所以,孔子的生命是快乐的。而他的快乐犹如花香与蜜汁,吸引了天下士子蜂拥而来,于是才留下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佳话与传奇。

    这与佛陀的确有很大的不同。佛说,人生是苦,生命是苦,人间是苦海。何止人间,乃至三界六道所有的生命都在苦海之中。虽然如是,但目的却很相似。皈依佛门,跟随佛陀修行,就会走上一条离苦得乐之路,乃至获得最究竟的快乐与自由。

    而孔子很少说人生是苦,即使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像丧家之犬一样颠沛流离,历经无限艰辛,但他仍未这样说:人生是苦。恰恰相反,他一直说的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打开《论语》,一种快乐的氛围瞬间即进入了读者的心中,这本身不正是“仁”的体现吗?

    仁,是一种快乐的爱;仁,是一种温暖的爱;仁,是一种慈柔的爱;仁,是一种安详的爱。

    打开《论语》,迎面而来的,首先就是这样一种温暖、祥和、快乐、安详的氛围。而这,正是孔子希望带给学生们的,乃至希望他们能在这种氛围中跟着他的引导慢慢地深入到自己生命的内在,在自己生命的内在找到这种氛围生发的本源——仁之本心。

    如何寻找呢?“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跟着孔子这位全身上下都充满了“仁之乐”的老师学习,学习他的心态,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观念,学习他对仁的体会和体悟,学习他追求仁、实践仁的方式和方法,学习他以仁心仁爱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学习他生命中那种快乐洋溢的品格和智慧。学,即是通过深入地观察而体会之、觉悟之,觉一分,悟一分,悟一分,学一分。学,不是生硬地对表面语言行为的模仿,而是对语言行为背后那份仁心、仁爱、仁义、仁德、仁道的深入体悟,在体悟中照见,在体悟中明白,在体悟中明了。然后落实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语言和行为中,而且时时刻刻不忘记,这就是学而时习之。

    学,的确可以说是一种“模仿”,但这种模仿,更多是从“心”的层面的模仿——模仿老师的仁心。在不断地模仿中练习、训练、实践、践行,“模仿”就会慢慢地变成“自然”。因为这个过程,同时即是不断唤醒、激发、显发、增长自己生命内在之“仁”的过程。所以,不断地唤醒,不断地激发,必然会真实地唤醒和激发生命内在本具的“仁心”。这就是“学习”和“教育”的秘密。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如此。孔子正是这样,一步步循循善诱地引导弟子们进入“仁”的精神世界,唤醒他们本具的仁心,点亮他们本具的智慧,让仁的大爱与智慧的光明照亮弟子们的生命,成为一个个心怀光明与大爱的仁者。而这,正是仁者孔子最快乐的事。

    第二,是友仁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即与自己生命方向相同的人。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一个词:同仁。这个词真是太好了。真正的朋友其实是同仁——所有追求仁道的人都是同仁。其仁之本心相同,其仁之志向相同,其仁之思想相同,其仁之精神相同。有这样的同仁远道而来,相互交流关于仁的体会,不是非常快乐的事吗?同仁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必然是知音、知己、知心之友。共产党人之间互称同志,即是对同仁一词的延伸和发展。

    每个人都希望有懂得自己的朋友,所以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一个人心怀仁德,就不用担心没有朋友。何以如此呢?因为仁心仁德本具芬芳,若你如是,则必有很多人以与你为“芳邻”而骄傲,又怎么会没有朋友呢。而且如果你的仁德足够敦厚的时候,即使足不出户,也会有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就像很多的人不远千里去向孔子求教一样。不患无友,只患仁德不够宽广厚实。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求仁得仁,同于仁者,仁亦必同之,何患无友,只患无仁。

    第三,是安仁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前面虽然已经有了习仁之乐、友仁之乐,但却没有上升到真正的安仁之乐——君子之乐。

    何为君子?君子代表了一种境界,即对于仁的修养已经达到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境界。稳定到什么程度了呢?“人不知而不愠”,这有点像庄子所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是非荣辱皆是身外事,君子之心则始终安住于仁之本心之中,清净自在,快乐无忧。

    所以,这句话中虽然没有提到“乐”,却是真正的大乐——清净之乐,安详之乐,自在之乐,自由之乐,自主之乐。

    雪漠老师说,世界是调心的道具。“人不知而不愠”,正是这种智慧境界的体现。

    写到这里,蓦然发现,《论语》开篇第一段的内容实在蕴含了太多的奥妙。短短的三句话,已经写了三篇文字来解读,但仍然感到有很多话意犹未尽。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人们常用“极高明而道中庸”来形容儒家,年少时对此毫无感觉,后来在学习了佛道文化之后,反过身来再来学习儒家经典,遂发现其的确有其非常独特的风景,在写《<大学>心解》时初有体会。而在重新阅读学习了宋明理学、阳明心学以及二曲先生的文章之后,包括薛仁民、方东美等当代哲人的著作之后,对于孔子所倡导的仁有了更深的体会。由此才心有所感,起心动念重新来学习和体悟《论语》,没想到却在写作《论语》开篇第一段的内容中,就越发地为其“极高明而道中庸”而感到惊叹!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这些尊号的背后,则是其亘古以来生生不息、新新不已、永远鲜活的仁之大真、大善、大美、大乐的智慧与精神!

    阅读和学习《论语》,本质上将会使生命发生一种无比深刻的变化,那就是从【人生】到【仁生】的转变。“人生”是表,是相,是用,“仁生”才是生命真正的根、本、源、性、体。

    下面以早上记录在手机上的“空海浪花”作为本篇的结束语。

    仁,是一种生活方式。

    仁,是生命的程序。

    仁,是仁本之心的自觉与自新。

    仁之生,乃生生不息、新新不已之永新之生。

    未知生,焉知死?生乃永新之生,何惧于死?

    朝闻道,夕死可矣。道者,即仁之永新之生也。

    仁,即是常、乐、我、净。

    仁,即是心内桃源、自性乐土。

    仁,是清净的爱。

    仁,是宁静的爱。

    仁,是安详的爱。

    仁,是智慧的爱。

    仁,是无我的爱。

    仁,是无私的爱。

    仁,是无执的爱。

    仁,是广大的爱。

    仁,是光明的爱。

    仁,是生生不息的爱。

    仁,是新新不已的爱。

    仁,是有理想的大爱。

    仁,是有担当的大爱。

    仁,是有抱负的大爱。

    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爱。

    仁,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爱。

    仁,是诚于内而形于外的大爱。

    仁,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大爱。

    仁,是共甘苦共患难永远心向光明的大爱。

    仁,是一种大真、大善、大美、大乐!

    仁,是一种永生,永新,永贞,永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新视角】《论语》心解(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cy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