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少数学霸不认同,大部人应该都有深刻的体验:很难记住学过的知识,即使记住了,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它,更不用说应用了。
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为我们把其中的道理一语道破:人类的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反而是让你避免思考。这个观点真是让很多人不服,但这个书却在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学界广受好评。作者作为哈佛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博士,是怎样解释这个新颖的观点的?
一、大脑的记忆机制
作者认为,大脑的记忆机制是这样的:
1、外部环境的某些信息被人感知时,会先进入你的“感知记忆”,它们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有不到1秒。
2、如果这些信息被你额外注意了,才会进入到“工作记忆”,被我们大脑进行加工和处理。相当于进入了电脑的缓存,我们知道,电脑的缓存的容量很小,大脑也一样,一般只能有5到9个信息模块的空间。这就决定了暂时不需要被加工的信息会从工作记忆中离开。
3、离开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被其他新信息挤掉,被人遗忘;二是有了深刻的印象而转移到了“长期记忆”中。当你再想用该部分内容时,只需要在长期记忆中调取。
从这个机制来看,要“记住”信息,就看你能不能将其放入长期记忆中,并且能调出来。
能够进入长期记忆的信息,一般是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但我们学习的时候,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能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将其存入长期记忆呢?作者认为,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意义的思考,是能够保证知识被记住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只能有所取舍。大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不经常思考一件事,那你可能就不会需要它了,可以丢弃;如果你问题想某件事,那是有必要留下来的。
二、怎样才能记得住
1、将听来的知识讲给别人听
要把知识复述出来,大脑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加工这个知识,完全消化和吸收了,可以使逻辑清晰,自己也能记忆得更深刻。
2.利用故事的结构
大脑偏爱故事,因为故事有一种心理学优势,在记忆系统中是被区别对待的,更容易被记住。
在利用故事来帮助学习时,首先要定义出一个清晰的问题,制造困境和冲突,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个困境。所以,直接记答案没有什么意义,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考过程,得出的答案才会有意义,学习才会更有效。
3、通过理解来掌握深层知识
只学到表面知识不能长期记忆,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学到深层知识。
首先,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时,要尽可能多地找到能够证实它的例子。
其次,要接受现实,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的期望,通过反复练习来深入理解。
题海战术一直遭人诟病,但作者认为很有必要。我们都知道,学习体育项目需要训练,其实学习所有的知识都要反复练习。
作者有个建议,没有必要把关于一个概念的所有练习集中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分散练习的效果更好。练习的目的,不是把一个抽象概念记得滚瓜烂熟,而是能够熟练运用。不妨练习一段时间,就切换一个场景,想想刚才练习的内容,在这个场景还适不适用。
最佳的练习方式就是,不但分散练习的时间,还能够分散练习的环境。
三、总结一下
作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学,是因为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是人类天生好奇,但不是天生擅长思考。学习是需要思考的,但人类的行动更多依靠记忆。
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困难,是因为我们通过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知识。
所以,想要理解得更好,就要去掌握深层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为更加深入和高阶的学习做好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