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婚姻育儿
少年,你无权选择“生无可恋”/ 吕政保

少年,你无权选择“生无可恋”/ 吕政保

作者: 打工者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5-20 23:32 被阅读0次


         不久前,有个少年因玩手机打游戏成瘾,学习成绩差到兜底,被家人斥责。少年没有从家人的斥责中深刻认识到网瘾的危害性,而是沉溺于网络、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当家人决定拿走手机帮其断网瘾时,他抛出一句“生无可恋”,便打开窗户跳楼轻生了。 一句“生无可恋”,一条生命的终结。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命力居然脆弱到不及一句“生无可恋”。 小的时候,家里穷。母亲给我们做“糠坨儿”吃。要是谁的碗里多一两粒“糠坨儿”,心里就桃花灿烂得不得了,深深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生活的幸福。那时候,我们要到老远的山上捡柴火,一大早,吃过母亲做的早餐,就穿着草鞋,别着柴刀,扛着扦担进山,通常要到太阳偏西时分,母亲才能看到我们挑担柴火回家的身影。当然,那时候,我们真的饿得“前胸贴后背”,见到母亲端上桌上的饭菜,都幸福得口水直流。 小的时候,你要多少玩具,你有多少玩的花样,基本上与购买行为不沾边,取决于你的动手能力。有的小伙儿自己做弹弓、做“激水枪”、做“高脚”,还有的做纸手枪。我小的时候喜欢安静地看书,当然也羡慕小伙伴手工绝儿。有时候居然会动些歪脑子,东拉西扯些“白话”讲给小伙伴听,把他们整入迷了,就暗示或明言要给我做个纸手枪什么的,换得“请听下文分解”。 那时候,我们农村的孩子读书,可不像今天“全天候”加“父母陪读”。放学回家后,我们天经地义要干家务活的。不是到菜园里扯杂草,就是到田野里打猪草,具体做什么事因各家情况不同而会有差异,没有差异的是“都要干家务活”。我们小伙伴就快快地把活儿干完,再做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这种见缝插针式地做家庭作业,很幸福,舍不得花一分钟时间“磨洋工”。 我呢,喜欢动些脑子,常会带本书外出打猪草……无疑问,我的猪草打得比别人的少。好在母亲,也不是太在意“扁篮”里的猪草的多少。 也有讨父母打骂的时候。一次母亲说她要去父亲的茶厂,下午才能回家,嘱咐我要看好自家和邻家的鸡,不能让鸡吃掉了园里的菜。

          等母亲走后,我就跑到邻居家找媛媛玩去了,玩得兴起,就把母亲要我看鸡的事情玩得找不影儿了。母亲回来,见菜园被一群鸡像八国联军糟蹋圆明园一般,自是怒从心起,把我从邻居家叫回来——我自是饱食一顿皮肉之苦。挨打的我,气冲冲地找来一大堆杉树枝,把菜园园堤的“洞洞”堵得死死的,让鸡死了那份念头,当然也操起家伙,泄恨地把鸡驱赶得横飞乱跳的。但是并没有觉得生活不好,甚至认为这就是人生。 点滴往事,窜起来,就是一窜幸福的糖葫芦,生活美好得菜园里的油菜花呀。怎么今天的少年,动不动甩出一句“生无可恋”,动不动就觉得“活得没意思”? 是什么让他们笼罩着厌世的情绪? 现在的青少年,通过书本、影视、动漫、微信以及各类直播平台等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适应群体各异,着力点也不同。加之青少年的理解力和消化力都存在问题。往往把剧中某个角色的一句调侃的台词,不加区分和甄别,视其喜好拿来当作自己人生的信条、处世的参照。从而误入歧途。 无独有偶,朋友给我说,他家上初中的小子,也是成天在手机上玩游戏。他说孩子,孩子居然振振有词说:“爸,我的同学都在玩游戏,要是有款新游戏,他们会玩,而我不会,多没面子呀。”我对朋友说,你家那小子说话还挺幽默。朋友摇了摇头,你当时没见我家臭小子那表情,哪是什么幽默,俨然是在生死捍卫他所理解的“面子逻辑”。最后,朋友硬是花了几个小时对孩子“剖细篾”,才把什么叫真正的“面子”培植在孩子的脑海里。 社会对孩子的“无边界宽容”与家长对孩子的“溢爱”是造成孩子人生观的扭曲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中小学生,恋爱之风盛行。虽然学校也出台过一些规章制度。然而今天的中小学生在规章制度面前都有“翻墙”的本领。他们在公园里、马路边亲亲我我,搂搂抱抱,他们无视行人,行人呢,要么无视而过,要么“不影响他们”而绕道而行。家长呢,要么管不了,要么一句“现在年轻人都那样了”懒得管。社会和家长的态度,让中学生误认为谈恋爱“合乎生长规律性”,倒是学校那些规定,有从中作梗之嫌。这些现象合力作用于学校,又大大削弱了学校的执行力,加之“无爱不成戏”“无爱不欢”的当下娱乐之诱惑,使得中小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恋爱观。甚至靠不趁年轻好好恋把爱,有辜负青春之憾的错误理念支持着自己的早恋行为。 玩游戏成瘾被家长斥责就选择跳楼轻生。今天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为何那么脆弱。主要还是社会的“温室效应”和“舆论的偏轨”。 小时候,我们到外面玩耍,常听到长辈们讲传统,讲家教,讲“尊老爱幼”,讲给我们听的故事,也大都是要有礼貌、要好好学习、要听父母亲的话。似乎那时候的“舆论场”里,没有人评论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策略。那时候,外人见家长在管教孩子,顶多会说句“娘打不丑、爹骂不羞,改了就是好孩子”来宽慰一下孩子。而今天呢,社会已经“温室”得非常可以:孩子不能打、不能骂,要给他好好讲,要跟他交朋友。这些观点都没错,是不是真的就很效?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前题:孩子在没有牢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之前,他最喜欢“给鼻子上脸”的。

         这种非常理想化、演戏化的教育,在孩子看来就是:父母打我是不对的,骂我是不对的,不好好跟我说也是不对的。父母们跟我好好说了我不听、我任性,我离家出走,那是因为我年纪小,处在叛逆期,父母们不懂这一点也是不对的——父母们只好寄希望于孩子逆反期一过,就一切都好了,问题是不少熊孩子在逆反期所做的错事。这些纯理论性的东西宛若一根根无形的绳索,捆住了父母的对孩子的管教。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现在的父母不敢管孩子,好像孩子手上都有一把可以任性“尚方宝剑”。毋庸讳言,针对孩子教育,社会的“舆论场”是有些偏轨:赋予家长管教孩子的义务,似乎又收起其管教孩子的权利,封堵其管教孩子的方法。 有位家长,见自己的孩子说话非常的“污”,就训了他几句,孩子不但没意思到自己的无礼,还跟父亲顶撞起来。父亲一怒,打了他几下。被孩子们的姨姨、姨父们看到了,纷纷指责孩子的父亲。原本有些悔意的孩子见姨亲们如此斥责其父亲,也转而认为父亲有错了,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当然不会去反省自身之错。 社会对孩子太多恭维式夸奖,很可能造成“捧杀”孩子的现象。谁都喜欢被夸奖,孩子更是如此。只是如果这种夸奖要是不设条件,不分场合,一味地迎合孩子去“捧”。久而久之,有朝一日残酷的社会竞争现实由“捧”变“棒”时,孩子们是适应不了的。一个没有历经过挫折和屈辱的人,他自然是没有社会免疫力。一旦人生的挫折降临于他,他肯定无所适从,最后常常走极端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应对。

       人的一生,该有多少挫折、失败要你“跨沟迈坎”地去面对,去克服。父母赐你生命,育你成长,又历经多少困难,父母自是一个一个地挺过来了,他们指望你有出息,指望干番事业,指望你去实现他们的“养儿防老”!少年,请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一次小小的挫折,就“生无可恋”,少年,你没资格将生命折合成一句轻轻的台词。

(坚持原创,请支持原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你无权选择“生无可恋”/ 吕政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dr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