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有斋育儿宝典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尹建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尹建莉)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07:17 被阅读164次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这样的观点如同一个悖论,可能挑战了人们的习惯。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二是没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老人竞争一直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儿童竞争却愈演愈烈。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这个目标本身没错,就像少年怀有理想从来没有错一样。但如果认为孩子的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在孩子年幼时就推动他竞争,这就错了。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历史。出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的多。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继续能量的时间。就像麦苗从小绿芽过度到麦穗硕壮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不足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看不到这些简单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却更愿意把精力放在一些眼前的竞争事务上。其理由是,社会需要竞争,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能不说,这看似长远的想法,实际上是短见。

      有这样的心理的家长,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较重,喜欢给孩子灌输一些弱肉强食的道理,喜欢计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会背的唐诗比别人多几首,是否上了重点校,成绩排名如何,获得了多少种证书,等等,不仅引导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关心孩子的内在的感受。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家长站得高,其实并没有看的更远。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低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我曾受到这样一封信,写信的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的家长,信是这样写的:昨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晚上做作业时还好好的,一会儿拿出了一张试卷就开始掉眼泪,我以为没考好,瞄了一眼分数,是99分,我问是怎么回事,他就问:“妈妈,我数学一考就是100分,语文考试怎么老是考不了100分呢?”说着就开始哭了。我用您的方法告诉他,你i帧及把试卷订正完,如果全对了,还是100分。课他含着眼泪说,可是在老师那里不是100分,老师今天让我们反省为什么没得到100分。我告诉儿子,没得100分没关系,重要的是学过的东西有没有掌握。孩子点头好像明白了,但做作业时还是伤心,情绪不高,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显得心不在焉。我想请教尹老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时有个好的心态?

      虽然信件只是孤立地陈述了一个生活小片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才上二年级的小男孩为了一分只差而流泪,背后要多少相关事件才会孵化出这个结果呢?老师要孩子“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这是真的疯了,家长又在多大程度上推波助澜了呢?虽然这封信中家长开导孩子的话说的不错,但从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家长的话。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会更难过。沿着这样的心理轨迹一直走下去,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小男孩会是个有竞争力的人吗?

      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 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她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藏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窄,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专营,凡是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

    我认识一位年轻人,他的微博大约只发两类内容,不是励志就是抱怨和骂人,情绪总在两极上惴惴不安。他的父母都是当年经过艰苦奋斗,从农村走出来的,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年轻人遗传了父母的智商,小时候很聪明,父母对其寄予厚望,一直不停地给他励志,要他处处胜出,孩子达不到,父母就不停的失望,不停地对他训诫......现在孩子成年了,对自己不满意,总想做出个样子给父母看,又力不从心,集合不起体内的能量,只能在励志和咒骂中纠结着过日子。

      如果童年的生活总处于斤斤计较中,大格局从何而来呢?

      不能不说,现在的童年生态环境太差了,成人把自己的焦虑过多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即使有“拼爹”这一说,压力实际上最重都落在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过早地被赋予竞争的责任,背负了攀比的重担。

      我曾收到一封这样的家长来信,说他为了给孩子择到一个市级重点幼儿园,倾尽全力,想了很多办法,找了一些关系,同时,因为幼儿园要用考试选择孩子,为了在选择中能有好的表现,家长早就做了准备,教孩子学了不少东西。但最后却没能被这家幼儿园录取,只好选了一个普通幼儿园,就伤心不已,对于上普通幼儿园非常排斥。眼看着入园的时间快到了,孩子表现得还是很抗拒,家长给我写信要咨询的是,怎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才能让孩子愉快入园呢?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给年仅3岁的孩子做思想工作”是在头痛医脚。孩子们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尚不具备抗挫折的年龄,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这怎么能用一番说教解决呢?就像不可能通过说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决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了孩子内在的力量,让他变得羸弱无力,还有以下几方面损害。

      第一种损害是会破坏孩子的合理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竞争力质疑,合作能力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等,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可现在的情况是,当孩子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充足。几乎是从幼儿园开始,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竞争为目的,哪怕玩耍,最后也不是以快乐而是以得名次为目的。这种持续不断的竞争训练,使得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合作,只是学会了比和争,学会了防范。比如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不愿意给其他同学讲一道题,生怕别人学会了,把自己比下去。更多的孩子在竞争中挫败感,首先不满意自己,产生自卑,然后不满意他人,敌视他人。

    有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儿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每天给作业,考试,纪律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放小红花,定期评比谁的小红花多,多的人受表扬,少的人挨批评。老师还要把这些情况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每个家长,这又大大地激起大家的攀比心。而他的儿子总是得小红花太少,弄得它在别的家长面前抬不起头,就经常批评儿子。结果最近老师找他告状,说他儿子居然偷同学的小红花,还数次向老师打别的同学的小报告,尤其是得小红花数比他多的同学,明显嫉妒这些同学。

      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所以,并不是这个孩子的品行除了问题,显然孩子是被一步步逼到这里的。

      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现实却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地制造着评比,并不考虑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小学,分早中晚三次对孩子们进行评比,评比等级分为五级,从“最可爱的人”到“最不可爱的人”。想想看,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从早上的“最不可爱的人”变成晚上“最可爱的人”,并且经常在各个级别间来来回回地变。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评价却一会儿吧他抬到天上,一会儿把他贬到地下。在这样的评价中,孩子的内心能不乱吗?他的道德能不被损坏吗?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变得满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没有合作能力的人,竞争力又有几何呢?

    第二种损坏是会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

      有些孩子确实能被训练得很有“竞争意识”,从小表现出极度的争强好胜,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孩子早早停止自然人的发育,小脚穿大鞋地努力让自己适应各种社会标准。这种扭曲是以消灭天性为代价的,他被训练得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会不假思索地弃绝内在的愿望,只以社会评价作为价值判断。例如有位小学生,他为了不丢掉副班长的职务,每节课都坐的笔挺,蚊子落在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宁可让蚊子叮一个大包。这个孩子可能会得到教师的赏识,但这种反天性的行为肯定会在生命中留下硬伤,病灶不一定在什么地方暴露出来。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胡萝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即使他们在某些时段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紧绷的精神始终处于险象环生的境地。比如有些过度”吃苦耐劳“的人,他们甚至把“苦”和“劳”当作生命意义本身,把生活中任何一丁点享乐都看做罪过。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我们发现他并不快乐,总是活在焦虑和紧张中,甚至有些人自杀了;或者有些人最终放弃了曾经最看重的名利,心态归零,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生命似乎绕了远道,才进入正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着。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这和哲学家弗洛姆的观点相映衬;懒惰与过度的勤奋并不对立,它们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扰的两种症状。在神经病患者中,我们常常看到他的主要症状是没有工作能力。过度勤奋不是懒惰的对立面,而是它的补充。它们都是人内在的和谐遭到破坏的一个后果。

    第三种副作用是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长久的,超过承受能力的压力首先会在情绪上积淀毒素,影响做事效率和品质。而情绪上的毒素太多了,又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发育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理发育。已有研究发现,压力或睡眠不足会影响儿童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现在机体其它方面,比如皮肤病。英国教育家尼尔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现,“我从未在一个快乐少年的脸上发现过暗疮。”哲学家弗洛姆也发现,我们的身体对幸福与不幸福的反应,统统比我们的意识对它的感受更明显。身体比心理更不易受蒙骗。这和中国传统医学讲的“七情”对五脏六腑的理论也是吻合的。

    事实上现在的很多人已擦觉到社会竞争心理对孩子的伤害,希望还孩子一个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轻松地成长。但不少人只能在孩子尚小,尤其还没上学时会这样想。一旦孩子上了学,面对学校各种各样的奖励和排名,尤其是来时经常通过手机短信发给家长们的信息---几乎都是各种评价的通报---很多人开始无法淡定了,不知不觉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开始一边抱怨孩子压力大,一边配合学校给孩子施压。理由是,现在的教育就这样,不能不竞争,我们也没办法。有的人甚至搬出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也是竞争的结果这样一个理论,来证明人类的竞争必须是从头开始的。

    没错,生命的诞生固然是一种竞争的结果,一个精子为什么可以战胜几亿个精子捷足先登,并不是因为它有竞争意识,而是因为它强悍,它不需要在意别的小蝌蚪时都比它快,它只管自己尽情游,就成了赢家。一个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培养竞争力的奥秘正在这里。

    所以,不要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靠意识来解决。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我认识一位电视编导,她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儿子今天放学回家告诉她,学校举办奥数选拔赛,所有同学都参加,卷子上的题好难。她问儿子会做几道题,孩子轻松调皮的回答:“一道都不会。”这句话不但没有让她生气,反而隐隐地感到一种欣慰。她说,以前自己太计较孩子的考试成绩以及在学校的其他排名,这让她和孩子都感觉很累。她也一度简单地把这种困扰归咎于社会竞争,学校和老师。后来她慢慢意识到自己这种受害者的心理很是可笑,其实主要是自己的焦虑和虚荣心作怪。放下这些,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以前孩子考试不好的话根本不敢跟家长说,现在却能如此坦然的口气告诉她“一道都不会”,她形容她当时的感觉,不亚于听到孩子说“全都会做”。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的不幸和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间的差别.....没错,有一些境况也许比其他境况更值得我们偏爱,但没有生命境况值得人们用太过激烈的方式去追寻。如果不是出于审慎的态度,不顾正义法则,一个执意改变境况的人,等于是在玩所有危险游戏中最没有胜算的那种,并且把全部家当都押在几乎不可能赢的赌局上。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在本已险象环生的人生中,虚荣是一种自残行为。可以说,哪里有虚荣,哪里就有自我伤害。有些人命运不济,与其说是运气差,不如说是虚荣作梗。放下虚荣,就能减少消耗,节约生命成本,克服恐惧,就会降低贪婪,享受生活之从容。“不做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能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设想一个孩子如果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著名企业,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可谓典型的“成功”人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曾经历经种种挫败,却一直坚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说:“一流高手眼睛里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这正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估摸能与之争”。也就是本文要表达的“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海燕麦萌:还好,我没有逼孩子竞争!
      • Y丶暖:(。・ω・。)ノ♡支持
      • 艺味深藏:有道理。可是不竞争很难,考试排名次,公费生名额有限,不竞争,就落后。
      • linwood:👍👍
      • 路福:我单位一个同事的女儿上小学五年级,医生诊断是过敏性紫癜,建议休息几周。孩子就是不肯,担心跟不上课程,在班内的名次下降。看了您的文章,我想她的病因是不是焦虑,是不是过度的竞争伤害了孩子的健康。这种说法,在中医上也能找到根据。
        海燕麦萌:@梅天昆 有可能!
      • d15514f12f0a: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原来在校时没听过他考得多好,也很少有人关注,很平淡的样子,后来听说在高考的时候,考了全县第一,很多人包括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想起来,也许有些不争的孩子,爆发出来的力,是强大的!!
      • 吻过地平线_8781:学习👍👍👍🌹🌹🌹做家长的真得反思

      本文标题: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尹建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fx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