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来蹭个热点,说说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已经火了很久了,加之最近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也是这个主题,一系列的活动、培训纷至沓来。这不,前两天刚参加了一场关于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也听小学老师说了一些,然后自己再“添油加醋”一点,谈谈对幼小衔接的一点认识。
一、幼儿适应小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小学教师的视角
从小学教师的视角来看,孩子刚入小学后如果不适应,可能的表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上课坐不住、随意走动
——动手管理能力差、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丢三落四
——倾听习惯差、不能很好地倾听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话
——规则意识不强
对于小学课堂教学来说,一节课40分钟,一天6-8节课,知识内容量大,需要幼儿保持专注的时间较长,课与课之间、以及课堂内部节奏比较紧凑,所以注意力、坐得住、管理好自己的物品、良好倾听都是保证教学活动节奏正常进行的关键。小学班级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左右,人员密度上升,除了学科教学任务外,其他的主要都有班主任一人管理,所以对于规则的要求则比较高,如果规则意识不强的确会给教育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与问题。
二、希望幼儿园阶段准备什么——小学教师的视角
鉴于幼儿升入小学,刚开始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表现,从小学教师的角度来看就希望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时候能够有以下的准备,这样就能够比较好地助力于幼儿良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1.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不会因为找不到学具、不好好喝水、不主动上厕所而影响自己的情绪、身体健康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2.专注力与学习习惯。能够很好地跟上教师教学活动节奏,并高效完成相应的任务。
3.学会关心他人。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发生矛盾都是别人的问题,与同学之间多一些关心他人、谦让,这样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会因为经常的人际冲突而导致情绪不好,影响到学习活动。
4.家长多一些正面积极的态度。在即将升入小学的阶段,家长不管是从言语还是行为上不要都表现出负面的、消极的东西,潜在地影响到孩子对小学的正确认知和情感反应,而应该多一些正面积极的东西,让孩子也能够积极阳光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
5.拥有坚持等学习品质。在小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个时候怎么坚持、怎么想办法则比较重要,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获得良好的效能感与自信,不断获得成长的内生动力。
总之,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坐得住、静得下、听得进。
概括来讲,幼儿园阶段准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方面,正面的。不要把小学妖魔化。
情感方面,积极的。不要传递给孩子焦虑的、负面的情绪情感。
内容方面,生活的。生活中的学习就足够了。没必要提前学,反而有可能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
品质方面,生活自理、亲社会性、学习兴趣、坚毅品质等等。
三、幼儿园可以具体做的一些活动示例
具体来讲,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什么活动呢?
1.模拟课间十分钟。
主要在于让幼儿对十分钟的时长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于在这十分钟内可以做什么也有一个认识,从而不断意识到在这个十分钟内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中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自己想要做的。
原则就是先做必须要做的再做自己想要做的。
比如,这样就不会因为铃声响了,忘记上厕所;去上厕所了影响教学秩序,不去影响心情还有可能尿裤等。
2.模拟小学的一堂课。
主要让幼儿能够感受一下小学一节课的时长,在这期间要坚持能够坐得住,不可以随意走动、上厕所等。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学会举手,同时在别人回答的时候能够学会倾听。
3.自我管理书包。
自己准备自己的学习用品,在书包里装好,不丢三落四。在需要相应的学习用品的时候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并且用品保持功能完好。
……
四、小幼衔接视角的引入
其实在谈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我们感觉到好像都是在给幼儿园提要求、在给家长提要求,怎么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和要求,然后才会比较快速、平稳地适应小学。说到底,这就是幼小衔接。
这个时候可能会想起,不是也有人提出不仅要“幼小衔接”,也要“小幼衔接”,需要双向衔接。刘晓东老师《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一文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小幼衔接”的理念。在刚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就明确提出注意“学段衔接”,要“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由此可见,“小幼衔接”不管从理念上还是从政策上已经有了准备,但是在实践层面又是如何呢?
通过幼小衔接的交流讨论中,我们仍然依稀可见主要都是从幼儿园要怎么做来适应小学的。为什么在实际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幼小衔接的实践惯习呢?
从命名上看,“幼小衔接”成为对相应现象的主流话语概括。命名是对一事物本质上概括和反映,既然取名为“幼小衔接”,就给人一种幼儿园需要向小学衔接的内在认同,所以主要的责任似乎主要在幼儿园一方。正因为命名的缘故,所以后来呼吁“小幼衔接”,算是一种正名。
从学制上看,幼儿园需要做好入小学准备。学制这种制度设计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学段自然向后延伸,无形中前一学段需要对后一学段负责,而后一学段无需对前一学段负责。后一学段对前一学段具有主导权,对其学生具有选择权,所以前一学段需要“迎合”后一学段。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治理“择校热”的问题所在。
从竞争上看,迎合小学甚至超过小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延续学制设计中的底层逻辑,在教育竞争中,幼儿园为了自己的名声需要迎合好小学的要求,家长也会为了自己孩子上一个好小学而臣服于小学的各种要求,否则就在竞争中被淘汰。这是当下教育焦虑的现实,不仅裹挟幼儿园,更是绑架家长。当然有比较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在竞争的赛制下幼儿园不得不向小学衔接。
五、小幼衔接的根本性难题
虽然“幼小衔接”已经根深蒂固,但“小幼衔接”已然破土而出。在学界以及政策的推动下,小幼衔接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比如“课程游戏化”(李艳、刘华,2021)、“零起点教学”(顾新佳,2021)、绘本融入课程(苑永辉、刘梦,2021)、家校协同(张剑澜、刘彩凤,2022;曲晨,2020)等,都是为了降低门槛,帮助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
但这只是点状存在,似乎并不能改变“幼小衔接”问题的整体局面,那“小幼衔接”的根本性难题何在呢?
根据唯物论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1.小学的时空环境不变,那么它就没办法真正实现小幼衔接。比如说小学的时间安排就是40分钟一节课,10分钟课间休息,然后一天8节课左右连续;而课堂空间布满桌椅,呈现“秧田”状等。再加上学生密度,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下小学一二年级怎么游戏化,其游戏化的程度受时空环境的影响会大打折扣。所以只能幼儿园来主要适应小学,而不是小学去适应幼儿园,除非在时间安排、学校教室空间上也做出改变。
2.社会现实中的竞争、内卷。虽然政府花大力气在促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但是教育不均衡仍然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教育中择校竞争仍然是社会竞争的缩影,一时间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所以幼儿园需要幼儿上好小学来提升办园声誉、家长需要幼儿上好小学来在社会竞争中抢占先机,最终导致幼儿园阶段还是得主动向小学衔接。
当然意识也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所以当下才会有各方的努力来破除“幼小衔接”的困境。在寄希望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断推动实践变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物质性的变革有充分的考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