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
我不想变成美酒,我想尝一尝美酒的滋味

我不想变成美酒,我想尝一尝美酒的滋味

作者: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14:47 被阅读0次

    一直讲“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从从业以来,武老师也一直在讲“成为你自己”,那么成为自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特别是,这样的人会成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吗?在他最初创倡导“成为你自己”时,总有人问这个问题。

    武老师想,学了心理学课的人应该不会问这个问题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一旦被看见,就会成为白色的、好的生命力,所以成为自己的人,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力的品质也就是人性化程度是最高的。

    只有那些没有被看见的生命力,尤其是黑色的生命力,在展现时才会是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

    武老师这是主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做的一个理论构建和推导,然而理论还需要证明,关于这个理论的一个最好的佐证,应该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杰出人物做的研究。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和心理学家罗杰斯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大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位大师,提倡自我实现,代表作是《动机与人格》等。

    马斯洛根据杰出人物的研究,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需要层次理论。

    最初是五层,后来马斯洛进一步完善,提出了需要七层次论,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七类需要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要(basic needs),较高的后三层成为成长需要(growth needs)。

    其中基本需要的共同性质是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某些欠缺而产生,所以又被称为匮乏性需要(deficiency needs)。

    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者,就是那些真正成为自己的人。马斯洛研究总结说,这些人会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

    这部分武老师来介绍一下马斯洛的相关理论,并阐述一下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认识。

    调查:你认为自己是自我实现者吗?你身边有自我实现者吗?请介绍一些他们的人格特征,或者你可以讲一下你认识的人中人性成熟度最高的人物,并说说他们的人格特征是怎样的。

    我觉得自己算自我实现者。因为我还在路上,再从匮乏性需要走过去,还没有达成自我实现。我有一个富有的亲戚,我感觉她是人性成熟度比较高的人。

    她少年时代出来打拼,然后经历了很多事情,走到现在,基本富裕。我觉得可能是经历和阅历,还有自己的思考的原因,让她的人性比较成熟。

    分享一首鲁米的诗:

    我看上去如此脆弱,

    而这里,就在我手里

    是永恒的保证。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武老师先介绍一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方法。

    与精神分析一开始接触的多是心理问题患者不同,马斯洛是直接研究了48位杰出人物,例如林肯、杰斐逊和爱因斯坦,马斯洛认为他们是自我实现者。

    他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一些普通人,但被视为自我实现者或可能的自我实现者。马斯洛的具体研究方法是分析他们的书信、作品等各种资料。

    必须澄清一下,不少人认为精神分析治疗的就是病人,但即便在弗洛伊德那个时代,也不完全是这样,而现代社会能接受一周数次的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大多是高功能人群。

    弗洛伊德的来访者中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中至少有十多位,将他们接受弗洛伊德分析的过程写成了书,读他们的书,你会觉得他们病得不轻,但还真不能诊断出他们有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

    同样,像林肯、杰斐逊和爱因斯坦这些人,如果给他们做深度精神分析,他们一样是有各种问题。

    可以说,每个还没有像王阳明一样开悟的人,都必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仔细研究的话还都不轻。

    像日本一位精神分析大师,他始终认为精神分析是给少数人的,他一生中也只接受了几十位来访者,其中不少是跟了他一辈子。

    到后来,这些来访者已经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心理问题,但还继续接受精神分析,只是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

    再回到马斯洛这,我们先界定一下什么是自我实现,就是那些成为了自己的人。

    不过这个说法还是容易引起误解,对此,武老师觉得可以有一个更简单的解释,就是拥有自主人格的人,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自己为自己负责。

    自主人格者,因为一直活在真实中,他们的生命力被充分看见,这部分生命力也因此更为成熟,这会带来一些好处。

    让他们既能深入地理解世界,又能真诚地看待自己,他们的自我更和谐,他们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也更和谐。

    马斯洛德认为,真正自主的人具备十四个明显的人格特征,我们来一一讲述一下,这节课先讲前七个特征。

    一、准确和充分地认识现实

    马斯洛将人的认知能力分为两种:B认知也就是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on),D认知也就是匮乏认知(Deficiencu cognition)。

    具备B认知的人,是现实怎么回事,那就怎么认识,不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想象或欲望去认识现象。不自欺是具备B认知的人最明显的特点。

    相反,具备D认知的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想象和欲望去认识世界。

    前文中讲过“花喇子模国信使”的故事,讲到一个只听好消息的国王,这就是经典的D认知。

    这位国王,有一种天真的逻辑:如果大家报的都是好消息,那么就会有好事情发生。

    再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到一个偏僻山区的伐木厂做工人。他发愤图强,每年考研究生可,每年考的学校都不一样。

    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每一年都在变化。他似乎学的非常刻苦,但成绩不升反跌,关键的科目英语一年比一年分数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其实对考研一点信心都没有,他只是借考研这件事让自己和身边人知道,他还有着上进心和远大理想。

    但他不是清晰地分析形势,按照实力报考学校,而是每年都不切实际地报考名校、名专业,并且在复习时也毫无方法,他甚至都不去查他所报专业今年的参考书是什么。

    这是典型的D认知,内心缺什么,就去要什么,而且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现实来行动。因为需要自信,所以他就对别人和自己说,他一定能行。

    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小男孩,看到皇帝没穿衣服,这是最经典的B认知,有B认知的人,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改变自己对事物的原初认识。

    所以,可以说B认知是自主人格的基石。

    二、宽容但又嫉恶如仇

    具备这种特人格特征的人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深入地理解人性的脆弱,具备高度的宽容;另一方面,他们对人性中的恶又有高度的敏感和抵触。

    例如王小波,他的作品对恶和人性的弱点描绘的入木三分,嘲讽起来仿佛不留余地。但同时他的作品中又有着无限的宽容。

    三、对自己的体验全然敞开

    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对自己内心的体验欣然接受,自然的表达情绪和思想。他们坦率、自然,又不落入俗套,而且按照本心去行动。

    四、以问题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

    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他们为工作而工作,而非自我实现者,是为生活而工作。

    以问题为中心的人在做事情时,非常投入,忘我,为事业自身所吸引,而不是相反,把事业的副产品,例如钱权名利等当做主要目标。

    非自我实现者则正好相反,他们也许工作会很卖命,但追求的不是事业自身,而是为了副产品,比如控制别人、赢取社会地位,甚至变态地要求其他人服从自己。

    在工作中,自主者总是新意不断,创新仿佛是信手拈来,这也是因为他们有B认知,而不是D认知。

    五、超然独立的性格

    是指具有独处与独立的强烈需要,自己做判断,不依赖别人。

    六、不迷信权威和文化

    是指权威和文化对他们没有压力,不随大流,不受制于文化环境、权威而被动选择。

    七、清新隽的鉴赏力

    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像是没有“审美疲劳”,能以敬畏、惊奇和愉悦的心情体验并鉴赏一生中所遇到的各种事情,并频频产生“高峰体验”。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这是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创造的一个名词,是人类最高的需求,人类在超越自我实现后的超然体验,强调的是心理上主观的感觉。

    高峰体验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被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体验。

    在高峰体验时,人会产生一种存在认知,这与一般的认知不同,这种体验仿佛与宇宙融合了,是人自我肯定的时刻,是超越自我的、忘我的、无我的状态。

    马斯洛归纳了高峰体验的六个特征:

    1.产生的突然性;

    2.程度的深刻性、强烈性;

    3.感觉的完美性;

    4.存在的普遍性;

    5.结构的统一性;

    6.保持的短时性。

    高峰体验其实是“我”的本质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的碰撞,马斯洛对此提出了B价值和D价值的概念。

    所谓B价值,就是存在价值。自主者既理解自己,又理解别人和自然,他们能以孩子般的心欣赏一切,可以看一千次日落而不厌倦。

    D价值,就是匮乏价值。非自主的人需要别人和外物来满足自己,他们根据这些需要给别人和外物硬安上了一些意义。

    当需要丧失时,别人或外物对他们而言所具备的价值也就消失了,“审美疲劳”也因此而生。

    就是说,B价值是一个人看到了事物本身的价值,而D价值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匮乏而产生的需要,然后用自己的需要去评判对方,而赋予对方的价值。

    例如,一个男人因为寂寞而恋爱。一开始,因为恋人填补了他的孤独感,他对恋人“很有感觉”。

    但当寂寞消失后,这种感觉也随之消失,所谓的“审美疲劳”油然而生。他看到的是恋人对自己的“用处”,这是一种匮乏价值。

    他没有看到恋人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人的原初的美,那才是存在价值。

    工作也是如此。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自身的意义,这是存在价值。而非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带来的“好处”,这是匮乏价值。

    但当匮乏得到满足时,非自主者就觉得工作越来越没意思了,而自主者就不会产生这种感觉。

    将以上几点做一下概括的话,我们会看到,自我实现者与是非自我实现者的最大差别是,前者可以臣服于其他人和其他存在的真相,而后者则陷入在自己自恋的想象中。

    对此,武老师的理解是,自主人格是充分把自己活出来的人。结果这个充分被看见的人,也可以很好的看见别人和外部世界了。

    当“我”被充分看见后,也就能看见“你”的真实存在了。

    总结

    1.自我实现就是那些成为了自己的人,自我实现者是拥有自主人格的人,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自己为自己负责。

    2.自主人格是充分把自己活出来的人。当“我”充分被看见后,也就能看到“你”的真实存在了,可以很好地看见别人和外部世界。马斯洛认为,真正自主的人具备了具备十四个明显的人格特征。

    3.自我实现者与非自我实现者的最大差别是,前者可以臣服于其他存在和其他存在的真相,而后者则陷入在自己自恋的想象中。

    思考

    听完这节课,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我之前就是活在自己自恋的想象中。原来我也是一个“花剌子模国”的国王,我害怕恐怖故事,可能最大原因,就是害怕这些恐怖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心理学可能是我经历过最恐怖的故事,就是里面说的所有内容,我身上都有,然后我看到自己真的有久病成医的潜质。

    这七种特征中,哪一点最符合?哪一点最不符合?哪一点最难拥有?

    在这七种特征中,我觉得自己最符合的就是对自己的体验全然敞开。就是我会不断的认识到,我跟我之前想象的,完全是不同的人。

    而对于这种感觉,每次我都是能感觉到,欣喜和接受。我由衷地为看到自己另外一面,而感觉到高兴。

    最不符合的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我平时处理问题是完全相反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问题为中心,常常把我挂在首位。

    这一点有证据可以显示,如果你去看我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应该是我或者我们。

    我觉得最难拥有的品质是,清新隽永的鉴赏力。我真的没办法做到,欣喜地看一千次日落而不厌倦。

    我以前一直觉得小学课本上那篇《海上日出》是很无聊的文章,因为每天都能看到,现在才觉得,那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作品。

    因为在那一刻,他的感受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了一起,能够建立并保持了与更大存在沟通的那个通道,这是他创造力的源泉。

    但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完全的没有希望,从年初开始欣赏绘画,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我愿意一直欣赏。

    引用青岛罗刚老师的一段诗:《我》

    我为什么要成为你呢?

    我和你又有什么不同?

    我不想听解释和说辞

    我想亲自去弄明白每件事,

    我不是历史的延伸,

    也不是你的影子,

    我想过快乐又解脱的生活,

    而不是闭关时才连接自我

    我是我的存在本身,

    我原创了我的生活,

    我不想变成美酒,

    我想尝一尝美酒的滋味。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不想变成美酒,我想尝一尝美酒的滋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go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