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学,首先是去体会语言的美感。一种成熟的语言,它不仅能承载信息,还有它的美感,翻译只能解决信息问题,但往往带来美感的折损。
补充一点,我觉得翻译让原文的美感折损往往还有另一个原因,失去了原来语言的文化土壤。
每种语言的形成都扎根于这个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中,中国是诗词之所以很难翻译成外语,很大一个原因是诗词中有大量的用典,隐喻。就如李商隐的《锦瑟》来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翻译成外语,读者不清楚中国文化中的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读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句就会少了很多意味。同理外文翻译成中文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大文豪夏目漱石还是英语教师的时候,曾有学生将 “I love you” 翻译成 “あなたを愛しています”(直译就是“我爱你”)。
“哪有日本人把 ‘愛しています’ 挂在嘴边的!夏目漱石认为此处不应直译,而需要含蓄表达,译为“今夜は月が绮丽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就够了。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月色很美。
不同的文化承载着不同的语言,要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深度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体会语言的魅力,也更能把握作者真实的含义。
体会语言的魅力,把握作者真实的含义,又让我想到了《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每一句都能让你把玩好久,每一句都蕴含作者各种思想情感。
作业:
能不能分享一段你深度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做个分析?
自己深度阅读的书不多,能够独自赏析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就连常说的《红楼梦》我也是查阅大量的资料才逐渐发现各种有趣的隐喻,伏笔。我在想一部文学经典,是否要独立阅读,孤身前往书中的世界,才算品读到作者的思想。带着阅读别人品读后的成果去读原文,会不会失去阅读经典的乐趣和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