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的大象

作者: 象语KTE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12:40 被阅读28次

    Lucy Bates曾对ATE(Amboseli Trust for Elephants,安博塞利大象信托基金)研究组AERP(Amboseli Elephants Research Project)的行为数据库进行过一些总结工作,并发表了一系列与大象认知行为相关的文章,其中一篇为对大象同理相关事件的总结,较详细地介绍了大象同理的归因与潜在的认知过程。本文主要译自Lucy Bates的这篇文章(Do elephants show empathy?[1]),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做改动,图片选取为同理相关的照片。关于对事件的定义、取样的方法等见第三篇文章。关于死亡同理的介绍可见第二篇文章。

    1. Byrne R, Lee P C, Njiraini N, et al. Do elephants showempathy?[J].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2008, 15(10-1): 204-225.

    ATE的logo像是小孩子的鬼画。关于logo的源来笔者没有去探究,应该是借鉴了新石器时代岩画的风格,以此表达一种希望大象延续下去的愿望。

    简单介绍下ATE和AERP。安博塞利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南部的半干旱草原,ATE在这里监测和研究大象40余年(1972年由Cynthia Moss和Harvey Croze建立)。AERP是现今最长的非洲象研究项目。除了CynthiaMoss(CM)外,AERP还有两位研究超过40年的科学家Joyce Poole(JP)和Phyllis Lee(PL),以及三位固定的研究成员Norah Njiraini (NN)、SoilaSayialel (SS)、Katito Sayialel(KS)。AERP已识别和记录了安博塞利近3000头现存和死亡的非洲象。该文章中的总结来自于从AERP行为库中提取的、与痛苦同理相关的事件249件(除去6例仅记录一次的0级事件,关于事件级别见推送第三篇),作为揭示大象面对痛苦情景时同理行为的潜在线索。事件提取参照以下的工作定义:对其他个体当前或即将发生的痛苦或危险做出自发、主动的行为,行为结果实际或潜在降低痛苦和危险。

    对于大象来说,最痛苦之事在于失去母亲,尤其是对于仍缺乏对生命性理解的幼象。

    同理行为有不同归因,下表对几类进行了汇总

    下表为行为事件的汇总以及认知的潜在过程

    初次发情的雌象很可能无法意识到雄象的持续跟随、追赶、守卫的行为和交配是直接关联的。而经历过交配或是目睹家族成员交配过程的雌象可能很容易认识到雄象的导向性目的,可直接将跟随和交配行为建立联系。 上图为三头青年雄象正在守卫年长雄象。青年雄象对于知识、经验丰富雄象的守卫,类似于仆对主保护,是对知识和经验的守护,表现出大象对于知识和经验的同理。

    各类事件介绍:

    结盟(17事件)

    结盟通常是两或多个成年象结伴对抗、威胁或驱赶其他大象(或组合)的行为。17次结盟中包括9次向外产生威胁和8次回应外来威胁的事件。其中4次为雄性结盟以帮助其他同龄的雄象,13次为在成年雌象之间形成的。成年雌象的结盟通常发生在有亲缘关系的大象之间,7次为母女组合、5次为家族内的亲属组合(姐妹、阿姨与侄女、表姐妹),1次为更远的亲缘关系。无雌雄结盟事件的记录,13次记录均针对同性别的对手。所有结盟均以成功退敌结束。仅有一次事件涉及了打斗行为

    结盟潜在的认知过程:结盟至少涉及了行动者对于双方意图的理解,以及双方体能的估计。

    下面一系列图片展示的是一次类似雌雄结盟的援助行为,下方两头为一雄M1一雌F,对抗上方的雄象M2。第一次将M2赶走后,M1在一旁玩枝条。

    上图中左下颜色偏红的M1,右侧争斗中的上位为雄象M2,下位为雌象F。M1正在玩枝条,发现M2和F两头象又在对抗,且雌象处于劣势。便放下枝条前去帮忙。

    下图M1将F顶开,然后参与到与M2的争斗中

    M1将M2赶跑并持续追赶 M2转了一圈回来又来威吓F,且忽略了身后紧跟的M1 M1把M2拽开,再次与之对抗(大有放开那姑娘冲我来的意思)

    以上三头象的关系未知、争斗原因不明,但能看出的是,雄象M1在帮助雌象F,且对雌象的劣势有所同理。

    下面一系列图表现的是家族内的一次团队合作,共同驱赶跟群雄象。最初没有象上前驱赶,直到一头成年雌象上前,其他象便一哄而上。表明家族成员对起头大象的意图均有理解。

    下图为一头青年雄象和育幼雌象之间正在比力,不管他俩的心理状态如何,可以看出母象身旁的雄象希望她离开,注意下图2中雄象在推动母象的后身。这一行为后,他们便一起跑开了。很奇怪的一次互动,下图左侧雄象以超过了被赶出家族的年龄,右下方的两头雄象约10岁,也接近离开家族的年龄。

    保护(29例)

    保护针对的是那些无足够能力保护自己的幼年、受伤或是处于潜在危险情景中的大象。与结盟的区别在于,保护行为强调被保护的对象因体能或生理原因而无能力保护自己。27例被保护者为1岁以内的乳象,1例保护对象为5岁幼象,1例为针对被刺伤无法行动的成年雌象。保护成年雌象的是其成年的女儿,她威吓并驱赶其他家族的骚扰者。涉及幼象的事件中,16例为母象发起保护,只有三例为初产母象,其余13例均为经产(二次或以上当母亲)的雌象。12例保护者为义母象,其中5例为经产义母,其余7例为年轻的未经产雌象。

    下两图为守卫象对几头休息象表现出的保护行为,她们直到车辆在缓慢接近到几乎贴上才缓步后退,并发出了抱怨隆叫。待身后的大象起身才转身加速离去。将这一行为归为保护是因为守卫象理解身后的同胞处于一种无法自我保护的状态,她可能潜在理解了车辆的导向性目的(沿路行进,若以当前速度前进身后的大象可能无法逃开)。

    上图守卫象的行为不被归为保护,因为身后的大象有足够能力逃离。

    22例事件为预防性的保护行为,发生在任何伤害或是被保护者发出痛苦的视觉、听觉信号前。剩余7例,保护行为发生在被攻击或被威吓之后。预防性的保护发生在以下几种情景中:

    驱赶捕食者远离新生象(2例),如驱赶鬣狗;阻止幼象打斗(4例),如刚长出牙的幼象戳更幼年的小象;驱赶其他大象(5雌5雄)远离幼象,如对新生象好奇的雄象;保持幼象远离年轻雄象和雌象(4例),如将幼象保持在腹部下方;阻止幼象进行危险区域(2例),如阻止小象进入深坑。

    下几图为母象在引导幼象在深泥坑边泥浴,期间多次阻止幼象过低地前探,以防幼象落入深坑。爬出这类深坑对于幼象、成象都是极大的困难。属于保护行为。

    保护潜在的认知过程:22例预防性的保护行为暗示了保护者存在对幼象潜在遭受痛苦的预测和同理,它们理解若不及时对现状作出改变,幼象就可能会遭受痛苦。由于保护行为并非由于幼象发出了痛苦的信号而触发,说明行为至少是涉及保护者过去经验的,如她们认知到狂暴的年轻雄象会对乳象产生危险,或者是年幼和年长幼象的争斗可能会出现危险。保护者具备理解情景的能力,并做出行为阻止伤害的发生。因此,这类同理可以归因为对其他个体的生命性、导向性目的和情感的同理。

    安抚(129例)

    安抚针对的是目标的痛苦情绪,而非任何实际的危险。最常见的是母象、义母或阿姨对幼象表达的一系列母性、义母性的关怀行为,如触碰、鼻抚幼象、提供倚靠的支撑、义哺(非亲雌象给予哺乳行为,与泌乳与否无关)等。

    母象和义母会频繁地触碰幼象以建立亲密的联系,这种触碰的频度和强度会随着幼象年龄的增加而减少。35例针对2岁以内幼象的触碰安抚事件中,21例的对象为1个月内的乳象,15例发生在幼象发出不适的叫声时,1例幼象(双胞)未发出叫声、而是表现出警觉的抬头姿态,3例的情形为幼象倚靠着义母触摸自己的身体,16例安抚的发生无可见的行为线索。

    图中表现的是母象和阿姨对幼象的关注。注意象鼻的方向 图中表现义母象对幼象的安抚(触碰幼象足部),图2为母象哺乳

    安抚性义哺行为记录了92 次,只有一例索乳的对象超过两岁(6岁幼雄获得家族内一头青年雌象的吸吮许可)。91例义哺发生在家族或氏族内。47例为经产母象给予义哺,只有15例为低于13岁的青年雌象。两例义哺拒绝事件,一例发生在家族内,一例在家族外,雌象均育有幼象且泌乳。

    倚靠、触摸母象以及自我触碰都是自我安抚的表现

    安抚行为的潜在认知过程:安抚行为的高比例记录意味着大象对于幼象情绪需求的敏感。接近一半的事件发生在幼象出现明显的痛苦迹象时,且大多是通过声音信息表达的。在这些案例中,母象或义母需要意识到幼象的情绪信号并给予相应的安抚。通常安抚的表达基于对幼象需求的理解,无需幼象表达任何的情绪。而最基础的条件是,母象理解幼象已表达出的情绪并作出反应。

    被车辆惊吓到的新生象,快速躲到母象腹下 母象之于幼象存在保护侧和暴露侧,母象倾向于保持在幼象和威胁源之间,将幼象引导至保护侧,这就是一种保护行为。

    对于幼象无行为线索的事件,很难理清母象行为的归因。安抚的发生可能主要源于幼象存在的刺激以及对幼象血缘的识别,成为了母象对幼象形成的一种类似本能的行为。母象和家族的这种行为对于增加幼象的存活率意义重大,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索乳与哺乳

    安抚性义哺总是由幼象发起,无需雌象有过多的参与。在两个义哺拒绝的事件中,雌象明显是分辨出该象并非自己的孩子。她们对于幼象伸出象鼻指向乳房的索乳姿态表示拒绝,说明她们理解了幼象行为的导向性目的。

    母象代理(21例)

    当幼象长时间与母象分离后,一或多头雌象会对幼象表现出照顾行为,被称为母象代理行为。常见于母象与幼象分开几个小时以上时。如果母象死亡,幼象被收养,则实施主要照顾的称为养母,对应的行为称为养母代理。

    上图左侧幼象刚失去母象,被右侧母象所收养。

    6例为未知的幼象与无关的家族在一起,其间记录到一些照顾行为,但幼象在几周后便死了。对这些死亡很难给出单一的原因,与幼象的年纪、身体状况、与母象分离时间等均有关。其他事件均发生在幼象的出生家族内。6例为孤儿幼象,其中4例在母象死亡1-2月后也死了,2例仍存活,分别已存活3年和5年。其余9例的分离为暂时的,在被家族成员照顾一段时间后母子重聚。

    幼象视角的局限使得它们很难认知到母象所观察到的信息

    母象代理的潜在认知过程:代理一般被解释为雌象母性的延伸,本能性地照顾幼象。但极少有记录雌象误认非亲幼象为自己的孩子。代理行为可以被认为是安抚和义哺幼象行为的自然延展,可能依赖于相同的对生命性和情绪的认知。义哺行为的表达与母象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相关,幼象都会被义哺。但母象代理行为发生的条件是幼象与母象处在分离的状态。极少情况下,母象代理能保证失去母象的、且仍依赖母乳幼象的存活。

    寻回(22例)

    寻回为母象(或家族)找孩子的行为,对象为与家族暂时分离的幼象。

    全部寻回事件中的幼象均小于5岁。9头幼象从非亲家族的雌象身边或家族寻回,6例为被遗落独行后的重聚,5例为被ATE观察车辆吓走,2例从其他雄象身边寻回。走失的幼象均为被母象独自或母象与另一个家族成员协同寻回。其中9例寻回为母象识别出幼象迷失时发出的叫声,其他事件没有声音情况被记录。9例从无关象身边寻回的事件中,6例为幼象游荡到到无关的雌象身边,并接受该雌象的义哺,另外3例为优势家族主动尝试“绑架”幼象并阻止母象的寻回。事件笔记如下:

    在10:10,Freda和其同伙(FB家族)快速移动到EB家族休息的地方并排挤她们。然后她们绑架了Echo的新生象Ely。Ely惊叫、哭喊着。Enid停留在原地,而Echo冲了出去,准备将Ely拽回。但是FB黏住Ely、不让其回去,甚至一度踢他、将他撞倒。——CJM:24.3.1990

    上图截自ATE家族故事页

    寻回的潜在认知过程:此行为同样可被认为是母象义哺照顾意愿的延伸。寻回通常由母象发起,所以她必然具有意识到孩子消失以及从其他象身边(象群中)区分自己孩子的能力。寻回行为有时依赖于幼象的情绪,至少是对幼象痛苦声音信号的反应,即同理也可能归因于情绪。还可能涉及对绑架象导向目标的理解。

    移动协助(28例)

    移动协助指在行动方面的帮助,通常为母象协助幼象。

    27例陷入移动困难的被协助个体在2岁以内,其中4例为母象将幼象引导到其能克服的省力区域通过,如河岸边的缓坡或绕过拦畜沟栅。其中9例为帮助摔倒或无法起身站立的幼象,8例施助者为母象,只有1例为无关的成年雄象,协助起身的方式均为母象用象鼻托提同时将足伸到幼象身下。剩余13例为幼象掉入沟渠、无法爬上或爬下泥坑、河岸或水道等,3例幼象被推出、9例被拉出,还有3例伴随着大象用象牙挖掘坡面以缓解过陡区域。28例中13例协助者为母象,6例为家族内的其他雌象。举一个义母协助的记录:

    IB家族在爬Snipe河岸时,一头乳象跟随母象正在费力地爬坡。一头成年雌象站在乳象的身边,在它费力爬坡的同时逐渐靠近,然后将她的象牙插入了它左前腿后的泥土中,为其创造了一个踏板。之后乳象便爬上了坡。——LBand NN: 21/9/2005

    下图为扎进土中的幼象吸引来的帮助者,表现出家族成员对幼象的异常关注

    还有一例涉及了一头6岁和2岁的小象。两头小象进到了电围栏围住的围场,母象用象牙将电围栏上方的电线挑断然后进入围场,并将小象从安全区域(电围栏缺口)引出。第二天,小象又进入了围场,且徘徊在通过电围栏的土路周边。土路通向电围栏的开口,开口处的地面上有垂丝象栏(从上方垂下的铁丝,用以阻拦大象进入草场)(笔者注:此处原文为cattlegrid,指的是防畜沟栅(防止有蹄类进入围场的地面设施,栅格间有一定距离,亦不适于小象踏行);但ATE曾在2002年一篇文章用cattle grid其指垂丝象栏elephant grid,elephantgrid在Amboseli区域有应用,故应为此设施),小象无法通过。尝试了15分钟后,母象没能鼓励小象完成通过,只得走到小象面前,面对面倒退着将其引领出来。

    图中为三头象协助一头幼象,幼象在蹬坡雌象身下 协助幼象爬坡

    行动协助的潜在认知过程:在此类事件中,大象必须具有对个体生命性和体能的同理能力才能做出协助行为。某些情况下,情绪归因也涉及其中,比如11例幼象发出痛苦声音的事件(7例陷于水道或沟渠中,4例为摔倒),此外涉及视觉信息的痛苦和沮丧表现也算作此列。

    3例将幼象推出水沟的行为,需要协助者理解幼象的意图,否则面对幼象的沮丧和痛苦,推这行为意味着将幼象推远。而对于拉出水沟的行为,不必须理解幼象的意图,因为面对沮丧的幼象,这一行为仅仅是将幼象拉近,就像寻回行为,拉到身边给予安抚。相似地,用象牙戳坡度较陡的区域也不一定涉及对意图的同理,可能仅仅是出于自私性的方便自己考虑。但记录的戳坡行为大多发生在对成年象没有造成爬坡困难的区域。

    幼象摔倒吸引来的家族成员

    以下为另一个涉及视角和体能同理的例子,记述了母象将幼象引导至低浅水岸的情景:

    11:10,Ella开始进入湿地,同时发出了“出发Lets go”隆叫。11:19,Ella和其他全部成员进入了湿地,除了Eudora和其女儿Elspeth以及Elspeth不足半岁的孩子。11:25,Eudora开始引导Elspeth和乳象从另一边进入沼泽,唯一一处没有泥的区域。——JP,03/06/2000.

    此事件中,Eudora本无必要绕道进入湿地,故她的行为完全是从幼象角度思考的。

    下图为一次不确定的幼象协助行为,图中的小幼象向后退提供用力支点以协助年长幼象爬出泥坑。

    移除异常物体(3例)

    一例是雄象(M324)从另一头雄象(M319)身上拔下了兽医用于麻醉的镖针(准备治疗刺伤):

    M319被镖中后,另一头雄象M324靠近了M319并不断触碰镖针。然后M324拔出了镖针并将其扔到了地上,然后继续触碰被射中的地方。之后M324开始推动M319(应该是麻药生效,动作变慢了),等到M319倒下,324离开了。——SS:04/09/2006.

    M324拔针后直接将针扔到了地方上,之后没有再去触碰和嗅闻,说明他对于针本身没有兴趣,而拔去镖针后仍不断触碰被镖中的部位,说明他的兴趣更多在于被射中部位的情况,行为的意义在于将其从M319身上除去。

    下图为一次佩带项圈工作,被射中的雌象发出了惊号,并吸引身后本缓慢行动亲族的快速聚集到了雌象身边。雌象倒地后,家族成员迅速聚到了身边。被车辆赶跑后族长仍想要靠近。

    第二例描述的是一头6岁的雄象对另一头少年象Matrix背部插着的矛的探索。该矛从左侧臀部上方插中、后方穿出,有约4英寸刺穿露在肉外,位于脊椎下一英寸处。Matrix没有表现出跛行,只是跟随者她母亲Marjorie的脚步:

    Matrix不断地用尾巴抽打着渗脓伤口的入口和出口。11:35,Matrix与Marjorie开始泥浴,Matrix最初仅向伤口处喷泥。11:07,Matrix沙浴伤口,仅向伤口区域撒土。11:12,6岁的Winona从沼泽出来接近Matrix,停在她身后。他三次触碰了矛刺穿的出口处,与此同时Matrix停止了进食并保持静止。11:15,Winona离开了,Matrix继续进食。无声音记录。——LB和KS,24/02/2016

    Matrix和Marjorie没有用象鼻检查伤口的迹象,Winona也没有拔出矛的意向。但在其他口头报告中,大象有时会尝试拔出插进其他象身体上的矛。

    雌象不断用尾巴抽打镖针

    第三例记述了以为年长的族长从她乳象口中移除垃圾的事件:

    Echo和Esprit(生于2005)在某小屋后。Echo捡起了一个塑料袋然后立即扔下了。站在身旁的Esprit却捡了起来并往嘴里放。Echo立即从Esprit嘴里将其取出,并拿在象鼻几秒,然后扔掉继续前进。Esprit跟随着她。——LB和NN, 22/02/2006.

    大象常会将植物弄到身上,而同胞对这些自然之物几乎没有兴趣。极少记录到一头大象从另一头大象身上移除了些植物。虽然大象会玩弄植物然后自己扔掉。Bates等人曾给大象呈现一些色彩亮丽的布块,在几次试验中均有不同的个体将白色的布块捡起,边走边盖在身上,但没有发现有大象尝试除去其他象身上布块的情况。

    移除异物的潜在认知过程:在3例事件中,行为大象分别识别出镖针、矛和垃圾袋为出现在大象身上的异常物,并移除了其中两个。故这一移除行为完成的最低要求为,大象拥有分辨之于大象正常与异常物品的能力,如植物为正常、矛为异常。对于异常物品可能给予检查并移除。但对于大象没有移除身上和牙上布块的情况没能很好的解释。而且,对于被镖射中时无表现出受伤迹象的M319,以及流脓的Matrix的对比,好像健康状况并不十分相关。虽然3例事件无法得出什么结论,但暗示了大象能够识别异常物的危险程度,可能与情绪和行为线索相关。此外,这种移除行为也可能是利他(Trivers的定义)的,因为接触异常物对于行为者自身也可能存在着危险。

    上图为一头发声中的雌象,持续10余秒,未发出人耳可听见的声音。

    本文中记录的249例事件仅仅是发生在安博塞利大象同理行为的冰山一角,类似安抚和幼象触碰索求安抚的行为每几分钟都会发生,而对于结盟、保护和协助运动等行为每天都能见到。然而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渐渐被忽略,只有在行为取样时才会被记录。

    下几图展示的是休息中的幼象和家族。下图一中的母象因受到车辆的干扰想移到内侧,但被睡着的幼象阻碍,她发出隆叫、用脚尝试轻推幼象也没能唤醒幼象,最终只得小心地跨过幼象。

    每当看到家族包围着睡着的幼象就觉得格外的温馨和温暖,即便感觉有一种莫名的喜感

    从以上记录的事件可以看出,大象对于其他个体的痛苦非常敏感,且擅长预见和阻止痛苦的发生。大象常对完全无关的个体实施帮助,说明大象的同理行为不完全依附于亲缘关系,而可能是更广义地对痛苦的回应。根据deWaal的对利他行为讨论,同理是作为利他潜在的因果机制去解释行为的。在动物中,利他行为多见于直系(Kin line)关系的个体间,但对于大象这种高生殖代价的动物来说,利他行为常扩展到旁支,大大增加了大象的适应性。而且,正是因为利他行为的普遍让人类更容易对大象进行同理,让人们相信大象是大象是通人性的、智慧的动物。这也是大象有如此多动人故事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称大象为同理动物或利他动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理的大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ia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