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积极心理学——幸福之学

积极心理学——幸福之学

作者: e9c524713235 | 来源:发表于2019-05-03 07:50 被阅读0次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

1975年,因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无助感有先天和习得之分。天生的无助感如让男人生孩子,要小学生造火箭等。而由后天的学习产生的无助感被称为习得性无助)被牛津邀请去做报告。

报告中他提到,实验中的大部分狗在经过多次电击后,即使换了环境,能够逃脱电击,却选择一动不动,仿佛已听天由命。说明狗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也形成为习得性无助。

报告结束后,一年轻学者问他:尽管大部分狗出现了习得性无助,不是还有一部分没有出现吗?为什么不研究后者?

塞利格曼大受启发,是啊,既然无助感可以习得,那乐观是不是也能习得?

从此,他专注于研究习得性乐观。在此基础上,他有了一个想法:建立一种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为核心的心理学。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他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至今并越来越大,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以塞利格曼为首的大批心理学家的提倡,更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学渊源。它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二十世纪,人类在创造空前的物质繁荣的同时,发现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日俱增。对许多人来说,别说幸福感,就是快乐也并非易事。二十世纪末,美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比四十年前增加了十倍!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那么,心理学做了什么?

二战后,为了修复和社会一样千疮百孔的精神世界,心理学家们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有问题的人身上。心理学成了消极心理学,成了治问题的科学。它戴着消极的有色眼镜看每个社会成员,于是每个人无不带着消极的色彩。当有人回顾过去,总结自己是个好人时,一顶写着“自恋狂”的帽子就戴在了他头上,摘也摘不掉。当一个人不图任何回报全力帮助陌生人时,就会被认定是别有用心。总之,在消极心理学眼中,没有同情、美德、利他,只有怪癖、自负、非理性。它除了问题,什么都视而不见。它一门心思地鼓动人们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一定要改掉。

殊不知,克服缺点有一个适当性的问题,不能为克服缺点而克服缺点。有些缺点克服不了,不如坦然接纳,扬长避短。况且,一事物总有两个方面,不是所有缺点都该被克服——缺点即特点,缺点消失了,优点也就没了。

有时,保留缺点比克服缺点意义更大

消极心理学的又一局限是忽略了大多数普通人。他们不左不右,既不是疯子,又不是天才,他们也需要心理学的指导。可惜,消极心理学对他们像空气一样无视。

心理学是理心之学,消极心理学的理心之道极偏执:过度关注问题,以为只要解决了问题,人们就能获得期盼的幸福。实践证明,它大错特错。很多抑郁症患者摆脱了抑郁,却没有获得快乐。可见,快乐不等于不悲伤,不焦虑,不愤怒。快乐和悲伤的相关度并不高。

所以,不如换个思路吧!

人本主义的出现早于积极心理学,二者都强调人性的积极方面,强调积极体验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说,人本主义是积极心理学的渊源。

有趣的事,当人本主义者向积极心理学频送秋波,试图证明积极心理学和自己有割不断的联系时,塞利格曼却指责人本主义“自恋、反科学”拼命和人本主义划清界限。

他们这样做,可谓各有各的盘算。对人本主义而言,自从马斯洛去世后,这一派即四分五裂。一些人本主义者不甘心如此,希望能借与自己主张类似的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对积极心理学来说,它想吸引更多眼球,就必须突出自己是多么与众不同,而非新瓶装旧酒。此外,人本主义虽号称第三势力,却一直是非主流,和非主流混,能有前途?不过近年来,情况有了改观,不少积极心理学家已承认人本主义是其重要理论来源。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马斯洛就设想: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研究人类消极方面的成功远大于积极方面。它展示了大量缺点、病态和陋习,却很少揭示人的潜力、美德、抱负和能达到的心理高度。心理学应该纠正这样的倾向,摆脱对人性悲观、狭隘的偏见。

积极心理学同样关注积极,视积极为人的固有品质,相信通过增进人固有的积极品质,充分发挥潜力,清楚前行路上的障碍,从而获得成长,自我实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牧师在为明天的讲道词大伤脑筋。偏偏小儿子一直淘气,烦躁的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看到了一幅彩色世界地图。他把这幅图撕成了很多小碎片,丢在地板上,对儿子说,只要他能重新拼好就给五毛钱。牧师知道,他的儿子没见过世界地图,这够他忙上一大会了,而他,也就有时间想自己的布道词了。牧师带着胜利的微笑进了书房。

没想到,不过十分钟,儿子就把拼好的世界地图递到了牧师爸爸眼前。

“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牧师大为疑惑

“很简单,这张地图背后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一张纸放在地板上,然后在这张纸上把这人的照片拼出来,再放一张纸在拼好的照片上,把它翻过来就好了。我想,只要这个人拼得对,地图也就会拼得对。

这时,牧师也想好好了讲道词:假如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一定是对的!

积极心理学,不是整天拍手叫好的喝彩,不是充满希望但空洞的良好祝愿,更不是只说好话的自我欺骗。它是现实的。它清楚地知道人不可能不面临困境,不可能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是乐观的。相信人,应该是人;人,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积极心理学是幸福之学。它着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发现美,欣赏美;保持乐观,给他人和自己制作快乐;常怀宽容之心、感恩之心。通过这些培养积极人格。达到个人生命的完满。

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领域。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前者来自生理需求的满足。后者则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相近。它更有利于个体成长。当然,感官愉悦也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形式更直接,更接近人追求快乐的本能。(不是有很多人宁愿整日看无聊的电视剧也不想读一页书么)何况,二者常如影随行。在饥饿难耐时,吃到一顿美味佳肴,能不生欢喜之情?常怀知足常乐之心,即使粗茶淡饭,也会甘之如饴。

积极体验可增进个体对生活的满足感。提高创造力。释放紧张感。但消极体验也有其价值:它让人得以生存。为适应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消极体验被优先发展。一个谨小慎微,时刻保持警惕的人比一个乐观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

持久深刻的积极体验就是幸福。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幸福感的产生,有赖金钱。但不意味着钱越多越好,关键是如何运用。幸福感的产生,和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密不可分。幸福感的产生,需要个人细细品味。人们总在相互提醒避免灾祸降临,为什么不提醒幸福?(毕淑敏提醒幸福一文,可以一看)幸福感的高低,还和文化背景有关。在以个人为取向的文化中,幸福与否,自己说了算。而在中国,社会说了算。很多人是为面子活的。只要让别人觉得自己幸福,自己就幸福了。因此,个人主义文化模式下,人的幸福感略高于集团主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这不意味着个人主义文化更优越。只要在一个稳定和谐、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的人们都会体验到幸福感。幸福的社会,总是相似的。

除了刚出生的婴儿,所有人都有过去。那么,如何看待过去的经验?弗洛伊德认为过去决定了现在和未来。正是有了痛苦的过去,才有问题丛生的现在。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进行“心灵考古”,回溯你的童年,看看你受了什么创伤。

没错,一个人之所以是现在的状态肯定和过去有关。只是,过去真能决定现在吗?翻开一些杂志,随处可见这样的结论:幼年丧母的孩子更易患抑郁症。离异家庭的儿童会成为问问青年。。。。事实果真如此吗?

母亲在孩子11岁前去世,孩子因此患抑郁症的并不多,而且几乎都是女孩。从对离异家庭的儿童研究来看,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成长的确有影响,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而且,许多孩子长大后和其它人并无不同。

可见,个体早年的不幸经历对其人格形成,不起决定性作用。过分夸大童年的经历有明显的害处:人是无法选择自己有怎样的童年的,对童年幸福的人来说,努力是没必要的。对自感童年不幸的人而言,努力毫无意义。只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这难道不荒唐!?

众所周知,过去的体验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上。但,回忆完全可靠吗?研究已发现,人的回忆是完全可以随着人的需求加以重构甚至完全虚构的。所谓回忆,其实是现在对过去的解释,影响个人现在状态的,不是过去事件本身,而是经历该事件时,产生的情绪,以及事后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人生就像旅行,沿途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若心总被灰暗的风尘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怎能美好?

乐观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积极体验。乐观是对自身行为和周围环境的积极体验,也是美好必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乐观的人,具有良好的心境,高度的创造力,积极的行为,更容易获得成就。当然,盲目的乐观往往适得其反。

乐观是天性,也是选择。一个人的遗传秉赋为其提了一条乐观基准线,人又从个自的生活经历中把这条线升高或降低。于是,就有了一些人表现乐观而另一些人却恰好相反的情形。

乐观是可以学习的。要善于从自身失败和挫折中汲取营养。好的是好的,难道坏的就不是好的?

希望是基于将来的积极体验,它与当前的状况无关。19世纪末,英国画家沃兹画了这样一幅画:画面以暗淡的蓝色和灰色为主色调,画中,一位低着头,被蒙着双眼的少女,手中拿着一把断了一根弦的古希腊竖琴。她似乎是坐在一个四周都布满云雾的球上。就是这样一幅展现绝望的画面,他却命名为“希望”。就像画中少女,即便手拿断弦琴,也要努力奏出音乐。希望总能在我们陷入困境时激励我们鼓起前行的勇气。

希望,终究是好东西。

没有完善的人格,只有人格的完善。积极心理学提出从人的积极力量出发,研究人格、完善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抑制。一味关注消极方面无济于事——即使所有问题都被解决,积极力量有不可能自然增长,人也就不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解释风格是指个人在成功或失败时对其原因的归类。解释风格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凡是失败原因归为特定的、暂时的、外部的,就是乐观型解释风格,反之则为悲观型。获得成功时,把原因归为个人的努力和聪明才智等内部因素,这样是乐观型,反之,则为悲观型。

不同的解释风格的形成,和生活背景有关,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解释风格对子女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作为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其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有影响。年龄越小,受影响程度越大。遗传基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有些在恶劣消极环境下生存的孩子仍保持了乐观心境。不过,基因的作用可能是间接的:通过影响人的外貌、智力等,形成对自我的评价,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解释风格。

拥有积极的人格,需增进积极体验—满意地回顾过去,幸福地活在当下,充满希望地展望未来。

拥有积极人格,要培养良好的自尊。自尊是对自己真正的、持久的肯定。自尊之心人人皆有,只是有高低之别。低自尊(自卑)和极高的自尊(自负)都是畸形的自尊。只有高自尊的人拥有良好的自尊。高自尊的人,能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幸福感更高。

人是社会中的人。建构积极人格,离不开一个积极的社会制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是人幸福的源泉。一个积极的家庭系统,夫妻关系是相互包容、体贴、理解、亲密的。父母给孩子有利其成长的爱。(溺爱不能说是爱,甚至不能说是过度的“爱”,它不过是父母把对自己的爱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而已)。生命早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但如今的教育却实在无法令人满意。希望情况能有改观吧。

告别了校园,就走入了职场。人都要找一份工作。对工作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把工作当职业的人,眼中只有面包,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他们最开心;把工作当事业的人,虽然也看重金钱,却更重视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大小。他们“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如果个人前途堪忧,会到其它地方寻求发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把工作当天职的人,他们工作不是或很少为了金钱和个人发展,而是出于对工作本身的热爱。无论何种情形,都会积极地工作。如传教士、医生、警察、心理咨询师等一些和人的生命、信仰有关的工作。职业、事业定向可以升华为天职定向,要提倡干一行,爱一行。管理者要把员工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尽其用;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制度,最根本的是建立积极的国家制度。国家要以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上,发展计划的编制上,社会舆论的营造上,体现积极意义。

过去,政府把促进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这是存在问题的。政府是人的政府,而不是物的政府。一个积极的政府是把以人为本落在实处的政府。它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它把提供穷人生活质量放在优先地位(不是为穷人说话,替富人办事)它关注民众的心理健康。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对国民幸福度进行调查。联邦政府将这些数据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我国虽然仍不够发达,也应未雨绸缪。希望国家今后制定的发展计划在确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能越来越多地关注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

积极心理学刚刚兴起,所以难免有局限和不足。它选取的被调查者,多是成年白人,而且,女性占了其中多数(这很有趣,此前,大部分心理学研究中,男性是比女性多的)其次,它没有一项令人信服的长期追踪性研究。毕竟,它至今还不到二十岁呢!再者,积极心理学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如果塞利格曼不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恐怕会更晚,更别影响世界了。因为身居高位,它毫不掩饰对消极的不屑,恨不得把它打入十九层地狱。积极是人的天性,但消极就不是了?积极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难道就对人的身心健康就没有贡献?积极发展了人,但消极却保存了人。没有保存何来发展!积极心理学对消极的过度批评令人担忧。

和人本主义前辈相比,积极心理学显得更低调,更务实。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只是16岁的少年。来日方长,谁又能断言这个少年没有似锦的前途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积极心理学——幸福之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ka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