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的目的
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作者: 茉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23:03 被阅读0次

背景介绍

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涵盖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

教育的目的背景

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英国的黄金时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方面跃居世界首位,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搜刮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治的地域遍及欧、亚、非、美、澳各洲,号称“日不落帝国”。这里列的《英国大事年表》大多为科学发明。正是这些科学发明的应用使大英帝国称霸世界。

在这样的的背景下,由于工业文明的影响,物质主义,机械主义的影响,使英国的教育出现种种僵化的弊端,对应试教育的片面追求,教育过程的僵化,对个性和自由的扼杀等等问题,怀特海对此在他一系列有关教育的论文中予以了批评。这些情况与我们当下的国情非常类似,甚至于有过之而不及,因此,在今天读来也还是有为我们所借鉴的积极意义。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

怀特海说:让人感到悲哀的莫过于理想的消逝。回望过去,我 们的先贤在学校里倾心传递智慧,再看现在,我们在大学里的目的变得如此卑微,仅仅是教授一些知识,从过去的神对人类智慧降低到现今的若干学科知识,这标志着教育的失败。

核心观念

一、教育的目的: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促成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是要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在某个具体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奠定个人发展的基础,文化修养是旨在引领学生达到哲学思维的深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

教育就是教人们怎样掌握知识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要注意避免形成

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接收知识,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融合起来。也就是不动脑筋不作思考的学习。

惰性思维的坏处是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所学的知识成为死的知识,形而上的知识,由此造成了身体与心智的对立,思想和行为的对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高分低能,书呆子、眼高手低,说一套做一套的精致的利已主义,都是这种思维下的产品

智慧与知识:没能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而知识的吸收可能很容易,但却不一定拥有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控,能够把知识的理论灵活应用生活中艺术。所谓知识的应用,就是把知识与生活事件联系起来,这关联着我们的感觉、知觉、希望、欲望和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

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违反了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为了考一个好分数,老师和家长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一遍一遍的反复练习,这些做法极大的摧残了青少年心性,呆滞了他们的思想,是促使形成惰性思维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培养最多的不是过一群有知识的废人。

教育中如何防范惰性思维的形成,让知识充满活力,答案是教育的知识要少而精。要以最少的手段获取最丰富的信息,知识之间能形成各种可能的组合。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去深刻体会知识的力量、知识的迷人魅力、知识的基本条理 ,以及让学生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某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领悟知识的结构,由此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素养能让学生具备俯瞰全局的眼光,以及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思维。在教育中我们所要实现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思维既能更具体,又能更为抽象。

怀海特在最后提出了审美对于教育的意义。他认为风格是教育素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有用的一部分。风格是思想的最佳德性。风格源自对事物本身的热爱和对风格本身的专注,只有足够专业才有风格的产生。业余的画家和业余诗人是没有风格的。

二、教育的节奏

怀特海认为人的心智发展是有周期的,根据人的心智发展,他把教育的节奏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结合第三章自由和规训的关系,他认为在教育的初始阶段和终结阶段都应以自由为主。在初始的浪漫阶段要自由的积累大量的感性的、直观的教育素材,形成一个广泛的联系。因为教育在根本上就是要根据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所思所想来进行,如果面对空无一物的头脑,教育将无所作为。

通过浪漫阶段的自由探索,学生会对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产生好奇与兴趣,由此而进入学习的精确阶段,这一阶段仍然继续收集素材,但更主要是的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认识和分析。掌握知识的理论体系。学习什么是对的方法,什么是错的方法,还要学习精确的真理。这一阶段的学习方法主要以规训为主,也就是不断的练习,同时也辅以适当的自由。

当学生完全掌握了所学知识的理论体系后,就进入了教育发展中的最后一个阶段,综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而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以自由为主,即通过一定的想象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具体的事实。

在教育过程中,这三个周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三个周期自始至终普遍存在,且相互关系,不可割裂,会交替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的阶段:0-8岁是智力发展的幼儿期,完成获得感知到语言学习,这一过程受到的干扰较少, 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学习,因为完美无缺。

8-12岁是青春期的浪漫,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浪漫阶段,一个人的品性在此期间基本固化。一个人的青春期如何度过,胸怀什么样的抱负,拥有什么样的梦想,将会决定这个年轻人后面一生的道路。熟练运用母语,观察事物,安排事情。

12—15 是一个语言的精确学习阶段,科学的浪漫阶段。

15-16是语言的综合阶段和科学的精确阶段。

大学阶段就是一个智力发展周期的综合阶段。大学阶段是一个给知识赋予力量的时期。

透过细枝末节来学习基本原理,形成内化的习惯的思维,以恰 当的思维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将知识转化为力量,把孩子培育成人。

在大学阶段的最关键词是想象。通过想象将发现的规律检验用于具体的实践中,运用于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世界。想象的方向则是新,一是知识的更新叠代,二是知识应用的与时俱进。没有知识,只有想象力是傻瓜,没有想象力,只有知识,那是学究。大学的功用是把想象力与经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中学生的学习是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大学生则是培养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应用。

教育节奏的三个周期伴随的是自由与规训的关系:理想的教育中,规训是自主选择的,是真正有效的自我约束,而能不能做到自我约束取决于学生心智是不是真的自由。教育必须始于自由终于自由,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会在比较自由的氛围中产生,而胡乱的规训只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混沌。

教育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待,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成长靠的自己的自我发展内在驱动。一个人发展变化的创生性的内在动力总是源于他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绝不能忽略了艺术和审美。

三、技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的关系

怀特海认为,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训练观察自然的艺术,侧重于逻辑思维(用脑);技术教育是训练生产物质产品的艺术,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动手)。人文教育则是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的学习,学会观察社会、进而学会生活的艺术。但是,源于现代哲学之精神与躯体、思想与行动之二元对立的现代教育却割裂了三者的内在联系,或是把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对立起来,或是把两者与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导致了狭隘的专门化,是一种“最糟糕的教育”。我们看到的大量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或是虽有一定的科技修养、但又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就是这种现代教育的畸形产物。在怀特海特看来,只进行一种教育必然会有失偏颇,但三者的机械混合同样难以通达真理。关键是把握三者的必要张力,实现其最佳平衡。

四、古典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教育中要避免向学生灌输与他们的体验无关的,干巴巴的教条。

古典文化的学习顺序,首先是学习古典文化的语言,之后学习古典文化体系中的逻辑学、哲学、历史,之 后是文学审美。

我们在教育中所要注重的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的观仿和思想,纷繁复杂的审美意识和种族冲突,正是这些要素决定了,影响了我们人类的发展历程。

透过古典文化的学习,了解我们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如何演进,从而体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进而有可能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人类文明的的历史发展,因而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意义。

五、数学课程的要点,旨在讲述去除数学课程的“深奥艰涩”,通过一些基础的数学原理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抽象的思维方式,懂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掌握方法的恰 当使用。通过对数、量、空间关系的理解,进而形成哲学思想的基本素养。

相关文章

  • 《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读书笔记

    学校的教育都是二手货,甚至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来的。 学习的第一目标不是知...

  • 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背景介绍 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

  • 【读书笔记】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1861~1947)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所谓过程哲学是一种主张:...

  • 《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教育目的》 精华摘录 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孩子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二、在智力教育中的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

  •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这是严中慧的译本。 从附文了解到怀特海的生平与追求。出身不凡,得到过良好的教育,终身致力于学术,剑桥,哈...

  •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四) 对思想的逻辑的欣赏,是有教养的心理的一种表现,这是在一种专门学习之后才可能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这样的...

  • 【一道共读】跟着导师读奇书(14)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14) ——再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文/张爱敏 又一次共读怀特海《...

  • 教育的节奏及其他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阅读笔记 随想 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怀特海先生的演讲论文集《教育的目的》。首先有一点不解,按我所...

  • 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学习笔记二

    五一期间,来校加班,继续咀嚼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在第二章怀特海重点围绕教育的节奏进行阐释。 教育的节奏,就是...

  • 读《教育的目的》

    读《教育的目的》 胡超群 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开宗明义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na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