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冬季的养生原则

冬季的养生原则

作者: 读经宝宝冀麦芹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18:12 被阅读29次

    2017-11-07 正德学堂

    冬季的养生原则

    冬季养生原则

    先從立冬這兩個字說起。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24節氣當中,四季的開始都被稱為“立”。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要先立住腳,站穩了才能謀求發展;等發展到了頂峰,就稱為“至”了,四季當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是本季的頂峰。“立”和“至”就是八節,凡是“節”都是不容易通過的、氣機變化明顯的,很多人容易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發病或者病情加重。

    再看冬這個字,《說文解字》上說:“冬,終也。”是結束了的意思。“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經過春生、夏長、秋實以後,到了冬天就完成自己的使命枯死了。來年發青吐芽的是它的子孫後代,而不是它自己。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則進化了一步,通過落葉、收斂、閉藏,對抗嚴寒冰霜,來年還能推陳出新、繼續欣欣向榮。有些動物,比如昆蟲、蛇、狗熊通過冬眠來保存自己的能量,而鳥兒則是通過逐日飛翔遷徙來躲避嚴寒。

       

    冬季的养生原则

      人是萬物之靈,不會像動物那樣遷徙或冬眠,而是通過人為改善起居環境,來達到禦寒、保溫、健康生存發展的目的。冬天我們要穿棉衣、燒火炕、燒暖氣等等,同時要歇冬、貓冬,有意識地減少外出和活動。

    所以中醫順應自然的養生保健原則,在冬天就是養藏。《黃帝內經》中強調:“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應該“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這就是說冬季天氣寒冷,萬物都處於收斂閉藏的狀態中,所以冬天的作息安排,應該是早睡晚起,避開陰寒之氣,等太陽升起,有了陽光再出來活動。

    所以,我要給習慣了晨練的老年朋友提個醒:在冬天,需要歇冬、貓冬,有意識地減少外出;不要在天沒亮的時候就出門晨練,鍛煉身體最好還是等陽光充足后再出來,以達到去寒就溫的目的。別看這個事情很簡單,但卻非常關鍵。

    閉藏的反義詞是開泄,也就是說在冬天要把自己包裹得嚴實一些,不要袒胸露懷,不要穿露臍裝,一句話別著涼、別把自己凍著了。可是我們看到很多大姑娘小媳婦為了美麗不惜凍人,她們嫌冬衣臃腫肥大,掩蓋了自己的身段,所以在冬天依然是衣著單薄。有的人自稱出門開車有空調,到了單位有暖氣,所以穿得少。殊不知,寒邪傷人,就是一瞬間得事情,在出門上車、下車進門的這段時間足夠了。而且一冷一熱、忽冷忽熱的刺激更容易傷害身體、誘發疾病。

    很多女士喜歡穿靴子,覺得又漂亮又保暖。無論是靴子配褲子還是裙子,中間裸露的恰恰是人體最薄弱的膝關節。人體的關節是氣血最不容易流通的地方,所以用關和節來命名。平時我們可以摸摸大腿、小腿是溫的,而膝蓋往往是涼的。很多人受了風寒濕邪,出現腰腿疼痛之前,都是先出現關節疼痛。

    冬天不閉藏的結果,就是先耗傷自己寶貴的陽氣,接著就是外來寒邪入侵到體內,有人會反復感冒發燒,有的會出現經常的肌肉骨骼疼痛,有的會出現痛經,有的人面部和皮膚會出現黑斑、黑點,寒氣入血入臟腑以後不僅會導致行動過緩、瘀血,還會導致人出現陰寒負面的精神情緒。

    在立冬那天即便氣溫不低,我們也應該知道冬天來了,有意識去防範。等到自己覺得冷了再加衣服的時候,往往就已經遲了。學習二十四節氣,就是要先知先覺。如果覺得冷還不知保暖的話,那就是自作孽,自己找病了。

    冬季的养生原则

    養藏的智慧

    秋天要預防秋燥,那麼到了冬天要注意什麼呢?答案也是兩個字:冬寒

    當四季當中出現的氣候變化“風寒暑濕燥火”過於劇烈時,中醫稱為“六淫”,淫是過度、過分的意思。相對於人體的正氣而言,正常的氣候變化顯得過分過度的時候就會傷害人體,造成疾病。六淫造成疾病也帶有明顯的季節和地域特點,在冬季,就是寒邪偏多,尤其是在北方更為明顯。

    寒濕屬陰,容易傷害人體的陽氣。人們常說的陰寒,其實就是說明了這個性質。寒邪的主要發病特點是凝滯、收引,這是什麼意思呢?來看看外在表現就知道了。

    首先,中了寒邪以後人體會不由自主地蜷縮,肌肉、肌腱收緊,會打哆嗦,上下牙床直打架,這都是人體本能的減少散熱和產生熱量的反應。而當人的肌肉、肌腱收緊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筋攣和疼痛,比如人在受寒之後會很容易出現小腿肚抽筋。另外筋攣還會產生局部的血液循環不暢,這樣就容易導致局部的凍瘡、凍傷甚至壞死。

    其次,寒邪會造成人體機能的下降和衰退,人的心率、體溫也會慢慢下降,逐漸陷入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有的人甚至會一睡不醒。

    有人可能知道,東北有三怪,其中一個就是“生了孩子掛起來”。這是因為過去東北都燒火炕,直接把孩子放在炕上,容易過熱生病;而自然界中,熱氣都上升、寒氣都下降,所以放在地上的話容易過寒生病;於是把籃子掛在房梁上,使籃子稍高於火炕,再把孩子放進去,這樣既暖和又不會太熱。由此也能看出,寒邪是從下面侵害人體的。老百姓有句俗話“寒從腳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想禦寒,首先要注意腿腳的保暖。

    有一本偉大的中醫著作,專門論述了治療寒邪所致疾病的方法,這就是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東漢末年,豪強割據、軍閥混戰導致饑饉遍地、瘟疫流行,很多人由於食不果腹、體質下降,抵抗力削弱,死於外感風寒。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的家族也不能倖免,家族中200多人死了2/3,其中患傷寒病而死的又占到7/10、於是,張仲景總結前代醫學的理論和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創立了六經辯證體系,揭示了寒邪侵害人體的六個階段,并制訂了相應的治療方法和藥物,為後世醫家治療傷寒病制定了規範,提供了方法。

    華佗稱《傷害雜病論》“此真活人書也!”

    《傷寒論》告訴我們,人體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就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内眦,貫穿人的頭顱後背、腘窩和足小趾外側。寒邪入侵膀胱經以後,人就會出現惡寒、高燒、腰背痛、後腦勺痛等症狀。

    要保護好膀胱經,就要養成晚上用熱水泡腳、燙腳的習慣,不給寒邪留餘地。

    另外,在北方睡火炕、在南方對著火塘烤後背都是溫煦膀胱經的好方法。如果沒有這個條件,可以經常在家裡做做日光浴,讓陽光透過玻璃曬在後背上,直到全身發熱、打幾個噴嚏出來,這樣也同樣能夠達到目的。古人把這種方法叫做天灸。

    進補

    我們說冬天要“閉藏”,如果閉藏不住,就會出現開放洩露,導致流失精氣,後被寒邪入侵。冬天補身體、補漏洞也要“對症下藥”,就像我們做飯的鍋漏了,先要找到缺口一樣,不然放再多的好東西進去,也是枉然。

    那麼,如何診斷人是否存在漏的現象呢?我們一步步來看:人身有三寶——“精氣神”,養精蓄銳,吝精惜神的人會健康長壽。而漏精、漏氣、漏神的人,生命的質和量就不高。

    先說精,精也是我們所說的精髓,它能化生成人的各種體液。如果人流失體液,就屬於漏精。比如慢性出血、女性月經淋漓不斷、男性的遺精都在此列。有人會在晚上入睡後出汗,甚至搞得衣被全濕,中醫稱為盜汗,有人會不停地流口水,有的人會迎風流淚等等,這些都是漏精的表現。

    所謂漏氣,是指人的腠理只開不合,衛氣失去了保衛自身的功能,這些人身體總是發著低燒,對風寒特別敏感,雖然穿著厚厚的衣服,甚至裹著被子,但還是怕冷,容易反復感冒。這些人的氣都消耗流失在外面,所以沒有精神體力去做事情,稍微活動或做點事情,體溫馬上就上來了。

    所謂漏神,輕的叫走神,中度的叫恍惚,重的就是魂不守舍、失魂落魄。因為失去了作為物質基礎的精和作為功能支撐的氣,慢慢人的心神就會受到損傷,注意力難以集中,喪失興趣、慾望,出現健忘、入睡困難、淺睡多夢甚至早醒。

    出現了漏的情況,就要去補。很多人認為,要補就是要吃人參等“補藥”,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我小時候在母親的指導下背誦《藥性歌括四百味》,其中第一味藥就是人參。歌訣是這樣的:“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我曾經一度把這句話理解成為人參可以增強人體的元氣,估計很多人都是這麼理解的,以至於有了人參能使人長生不老的傳說。然而通過後來的學習認識,我了解到事情並非如此,元氣是有限的,用完了就完了。

    那麼,人參大補元氣是什麼意思呢?在人臨死的時候,會呈現“漏”的極端狀態,元精元氣流失,元神也隨之消亡,會有出氣多,進氣少,汗出如油,四肢冰涼并逐漸向心蔓延的症狀。在這個時候,趕緊熬上參湯給病人灌下去,能夠暫時補住漏洞,挽回即將脫散的元氣。

    很多人迷信補藥,以為可以依賴補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服用了很多類似興奮劑的催欲藥物,不僅沒有達到涵養精血的目的,反而提前透支了潛能,縮短了壽命。您看歷代皇帝,盡占天下的美食良藥,結果大多夭折短命,平均年齡不到40歲,原因就在於此。

    那麼我們平時怎樣進補比較合理呢?概括中醫營養學思想,可以總結成四句話: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現在“五穀”泛指各種主食食糧,一般統稱為糧食作物,或者稱為“五穀雜糧”。五穀是植物的種子,而種子又是一棵植株的精華所在。種子的營養不是其他東西可以替代的,所以人想要身體好,最基礎的一步就是要吃五穀,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為了減肥而不吃主食的做法是錯誤的。

    冬煉三九

          “冬煉三九,夏練三伏。”是古代道家煉功的術語,這個煉指的是丹道的修煉,是火字邊的“煉”,不是絞絲旁練習的練,含義是指在陰極陽極,寒酷暑毒的時候,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最容易出功夫。具體做法,是在避風溫暖的房間站樁、打拳、靜坐而已。 現代人既不識字,也無傳承,望文生義,三九天去冬泳、跑步,還美名其曰鍛煉。不怕愚就怕蠢,實在不知道幹什麼的時候就想想“道法自然”,看看穿著大皮襖的狗熊吧,再數數自己身上那幾根毛。

    “冬三月,此為閉藏”,熱鬧、冷靜;熱脹、冷縮都是自然現象。冬天比秋天更冷,所以比收斂更厲害的就是封閉、隱藏。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如此,我們人類的身心也應如此。

    “水冰地坼”,坼發音同徹底的徹,是乾裂的意思。水也結冰了,地也凍裂了。這時候,“無擾乎陽”,這時候陽氣收斂到身體內部。這是我們的養藏之道,就是說別把自個兒的陽氣往出放。所以冬天幹的最蠢的事是什麼?冬泳。人家說,冬天游泳的人都很健康。別光看賊吃飯,不看賊挨打,你怎麼不知道因為冬泳死了多少人。很多人冬天洗冷水澡或者喜歡冬泳,他是從小培養出來的這種習慣,但是你記住,這種習慣是透支他的陽氣。你看芬蘭人先在桑拿房裡蒸,然後,嘩,跳到冰水裡。我說可以,這都是激發自己陽氣的一個辦法。看《雍正王朝》那個雍正,為了推他爹給他的那個差事,怎麼辦?先在火盆上烤,然後跳到冰水裡,第二天發高燒,這是什麼?這也是激發陽氣。這都叫擾陽。冬天幹這些事,都叫擾陽。就是說本來應該陽氣閉藏在體內的時候,你把它激發出來,這叫蠢,不叫愚。愚是不懂事,蠢是老幹一些錯事。

    這時候呢?應該“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等太陽日上三竿再說吧。高臥、高枕無憂啊,睡。“必待日光”。誰在這時候冬練三九,早起鍛煉,誰就是在透支陽氣,年輕人可以,可以激發潛能。中老年人這麼做,就是折壽。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這就是自己的志向完全不暴露,也不顯露。若有若無,想幹啥吧也沒啥的,想沒有吧,也有點。“若有私意”,這時候就是關愛自己的時候。“若有私意”,就是照顧自己,自愛愛人,自度度人。自己陽氣弱的時候不要去付出愛,自己陽氣旺的時候,就像夏天一樣,“若有愛在外”。

    “若己有得”。我們說了,恬淡虛無,那個恬的感覺就是自得其樂,這時候就是enjoy self,就是跟自己相處獨處、自己談話的時候、跟自己交流的時候,這也是我們練功靜坐最好的時候,這時候人是靜的,不鬧騰。你可以讓一個人春天夏天去站樁、靜坐,能把他鬧瘋了,冬天完全可以。

    “去寒就溫”,為什麼要“去寒就溫”,還是養我們的陽氣。你非要去“臥冰取鯉”,那就是去驚動消耗自己的陽氣。記住就溫也不能搞得太熱,“無泄皮膚”,不要出汗,不要衣著暴露。我的很多日本女病人,什麼毛病?不是痛經,就是不孕,要不就是關節病,為什麼?為了漂亮,冬天穿個裙子。日本的冬天比北京冬天冷,因為它是個濕冷。所以呢,夏天開空調,冬天穿裙子。我說日本很多過敏病,過敏性疾病,一到春天日本人就開始戴個小口罩,打噴嚏,什麼花粉過敏。我說跟花粉一點關係都沒有,是您體內寒氣太多,所以這種“無泄皮膚”,在冬天,一定要把自己包裹的嚴嚴的緊緊的。啊,現在時代變了,我們現在流行露臍裝,肚臍是個穴位,叫做神闕,露得越多,門闕洞開,失魂落魄,病得越重。

    說到無泄皮膚,我建議大家冬天要護脖子,頭頸結合部氣血薄弱,最容易受寒受風,所以這裡的三個穴位分別叫做風池、風府、翳風。所以冬天可以不戴帽子,一定要戴個圍脖,護住這個脖子。這也是無泄皮膚。這兩年冬天,還不算太冷,我記得我小時候在我老家大同的時候,那會兒手上都起凍瘡,我們拿辣椒跟茄子秧煮的水泡手,就凍成那樣,經常就是耳朵長凍瘡,你看耳朵為什麼凍,因為暴露在外。所以戴一個座山雕那種護耳,無泄皮膚。

    這樣的話,你泄了皮膚的話,會“使氣亟奪”,會使你身上的陽氣很快的散發掉,這就是養藏之道。 “冬氣之應”,冬天我們就是藏起來,貓冬。

    “逆之則傷腎”。如果你冬天不收藏的話呢,你就會喪失精氣,喪失精氣呢,就像你一個宿根的植物,第二年到春天再生發成長的時候,沒有動力,沒有養分。

    所以呢,就會“春為痿厥”,痿是肌肉萎縮,厥是什麼?手腳冰涼,肝氣淤滯,或者是肝氣有寒的人,你跟他一握手,哎喲,我們叫鬼手,冰冷的手。哎,他還自個兒不覺得,他覺得很正常。這叫厥,中醫叫厥,厥逆。

    好多人不把它當病,其實這是個挺大的毛病。手腳冰涼的人一般脾氣都很暴躁,為什麼?他這個郁氣鬱火都在胸口憋著,到不了手上,到不了手上以後呢,就出現了這種很怪異的脾氣,性格都不好。所以你看病找大夫,你跟他先握一下手。他給你號脈,他手腳冰涼的時候,你說對不起,把掛號費退我,不找你看了。你氣血逆行,手腳冰涼,你還給我看什麼病,不在狀態。所以冬天不養藏的話呢,到了春天就會肌肉萎縮,手腳冰涼。“奉生者少”。第二年春天想去生長、發育,沒有動力,沒有養分了。

    冬季的养生原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冬季的养生原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nj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