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孔子说:今天听了这个道理,以往不符合这个忠恕之道的所思所想,就要当死去了一样,不能再存在啦。
早上悟了这个忠恕之道,就晚上可以死了吗?应该不可能,孔子的原意不应该是叫人去死。后面这个解释相对要跟符合孔子。当然,把前面这个解释理解为,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感,也是可以的。
"朝、夕",不是单纯的"早晨、晚上",而应该从"天、地、人"三个角度来考察。从"天"的角度,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闻其道"开始,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地"的角度,代表了"东方、西方",也代表了整个天下所有的地方,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的承担,所谓出生入死。只有从这三方面去理解,才是真知道"朝、夕"。
原来的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由于古文都没有标点,因此断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千古以来被惯用的这个断句,就把"死"当真的死了。而从上面的分析知道,这"死"是"固守"、是"承担",相应的断句就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里面的"道"字是可以省略的,因为整部《论语》就是说这圣人之道和行圣人之道,省略"道"并不会影响理解,"朝闻夕死",这更符合古汉语的语气。光"闻"不"死",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只能是口头玩意,而历史上的腐儒们,最大的弊病就是光"闻"不"死",这"死",是"固守"是"承担",而要"固守"、"承担",就必须"死心地"、"痴心不改",偷心不死,是不可能行圣人之道的。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追求什么道呢,宋儒张载有一句话,概括了儒家追求的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是为往圣继绝学;把尧、舜、文王、武王、周公之道,发扬光大,这是为万世开太平。正如他所说:“虽百世可知也。”再过一百代人,也不过如此。
但是,他没有机会啊!颠沛流离十几年,没能施展他的抱负。他羡慕管仲,因为管仲得了机会辅佐齐桓公。他也赞赏管仲,因为管仲成就了民富国强的霸业。但他也说“管仲之器小哉”,说管仲器局不够,因为人亡政息,得三十年富强而已,没有为万世开太平。
那孔子自己的器局够不够呢?他的“道”能不能为万世开太平呢?他没试过,他自己也不知道啊!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无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说不定哪天就死了!那我到死也不知道啊!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可能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吧!
今天学习了圣人的天职是勇于探索真理。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