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都看过(或听说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在这次演讲中,罗振宇老师提到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概念:多元思考模型。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提出来的。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答案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为,我们每天学习的东西,其实是非常碎片化的。
那要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简单来说:我们要获取大量的知识、然后去芜存菁、将留下来的碎片有机的组合起来,成为自己的“思维模型”。
顾名思义,“多元思维模型”就是把很多个思维模型组合在一起,去理解事物。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跳出自己的局限、可以跨学科、跨专业,从更高的格局去看待事物。
觉得不好理解?我们用风靡全球的小说《哈利波特》来打比方吧!我简单举三个例子,你就能明白了——
第一个例子:什么是“思维模型”?
《哈利波特》是如何风靡全球的?
除了故事本身充满想象力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了电影的影响力。
《哈利波特》第一部在2001年上映,而最后一部则是在2011 年,时间跨度长达10年、导演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们又是如何保持相同的调性和拍摄水准呢?
当然是依靠了强大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从题材选定、剧本写作、美术设计、影片拍摄和后期剪辑、包装,直到后来的宣传、发行,整部电影按照“流水作业”的方式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这里,我把电影制作的过程简化成了七个步骤:
1.题材选定2.剧本写作3.美术设计4.影片拍摄5.后期剪辑6.特效包装7.宣传、发行
注意到了吗?这七个步骤就是一个小小的“思维模型”,你可以把它套到别的电影上面去,包括《魔戒三部曲》、《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大片;
另外,国内不少商业电影,包括今年的《飞驰人生》、《疯狂外星人》以及《流浪地球》,大致来说,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走的。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学电影专业的,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分析呢?
很简单——去寻找别人的思维模型啊!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话题。
第二个例子:如何发现新的思维模型?
如果你读完了全套《哈利·波特》的小说,那么你一定很喜欢罗琳阿姨的文笔吧?(不然怎么有耐心读完七大本小说呢)
假如说,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读完《哈利·波特》之后,你是不是可以总结很多文学创作手法出来?
有读者就从这套小说里面,总结了三个写作特点:
1.故事里充满了伏笔
罗琳阿姨会用轻快的叙述手段、不断抛出一些线索、一点点将我们引入歧途,然后在结尾处才真相大白、让大家直呼上当:原来真正的敌人不是他啊!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里,真正的坏人并不是嫌疑极大的斯内普、而是没什么存在感的奇洛教授;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故事中,处处帮助哈利脱险的“疯眼汉穆迪”竟然是食死徒变的;在《阿兹卡班的囚徒》里,小天狼星并不是哈利的杀父仇人、反而是他的教父……而我个人认为,最大的伏笔是:哈利第一次打魁地奇球,用嘴衔住了金色飞贼;到了最后一本书的最后一刻,这个伏笔终于发挥作用了!这两段故事出现的时间,间隔了足足十年啊……
2.人物形象突出
《哈利·波特》系列完全赶不上《魔戒三部曲》的世界设定,也赶不上《冰与火之歌》的庞大叙事,它最受欢迎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角色。
孤独的哈利、蠢萌的罗恩、学霸赫敏、坏坏的马尔福、情感丰富的“面瘫”斯内普、睿智贤明却又对过去悔恨莫及的邓布利多、有着巨人血统却又喜欢养动物的海格……
太多太多的人,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3.文笔优秀
小说多达七部,加起来好几百万字,但却吸引了各个年龄的读者,包括儿童。
这主要归功于作者流畅的文笔、丰富的情节、紧凑的内容,以及亦真亦幻的魔法设定。它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却给人实实在在的真实感。
就像没有人相信《灌篮高手》的故事是真的,但却有很多人爱上了故事里的角色。
OK,扯远了。
以上就是我们聊到的第二个思维模型: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就可以学到至少三个创作方法——埋伏笔、塑造人物、提升文笔。
有一天,你遇到一个喜欢电影的朋友,你们聊了各自对《哈利·波特》的看法:你告诉他这套书的三个写作特点、他告诉你这套电影的创作流程……
聊过之后,你发现:哇,原来拍电影是这样一个流程啊!
然后,你带着新的思维模式,再去看《哈利·波特》的电影版,就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亮点:
1.导演是如何改编、还原书中的剧情的?(剧本写作)2.电影是如何呈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美术设计)3.魔法大战是如何拍出来的?(特效包装)4.……
而那位喜欢电影的朋友,听了你的讲述,又回头去看小说,可能会忍不住骂:x的导演,为毛把皮皮鬼这个角色删了?
相信读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什么是“多元思考模型”、以及如何寻找那些“思维模型”了。
但我想,我们还漏了最重要的一点。
请看——
第三个例子: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
1.读书,广泛地读
《哈利·波特》的故事太长了,听别人讲、或者看电影,都比读书来的快;但这样做的缺点是:缺少了沉淀和思考的时间。
如果你不读书,从哪里获取“思维模型”呢?
如果你不思考,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搭建成“模型”呢?
当然,你可以不读《哈利·波特》,读任何书都可以,从你喜欢的书开始吧!
2.思考,联系别的书一起思考
仅仅是读书还不够,还需要读不同观点的书、并且结合实际来思考。
比如,你是文学爱好者,读了《哈利·波特》、再去读《魔戒》和《冰与火之歌》,就会发现:同样是奇幻故事,有的重在剧情和青涩的情感、有的侧重于构建一个架空宇宙、或者庞大叙事结构;它们各有千秋,并且都能成为你的写作学习榜样。
比如,你是影迷,你看了《哈利·波特》的电影、再去看漫威电影,就会发现:同样是改编题材,有的忠于原著、拍出一个完整的系列;有的着手构建“电影宇宙”、拍出一套体系。
比如,你是营销专业的学生、或者正在从事市场营销的工作,你不妨研究一下《哈利·波特》是怎么做宣传、推广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并且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你就可以构建起自己的思维模型。
3.交流,跟不同圈子的人沟通
我是不赞成“死读书”的。如果你真的想从书中学到东西,不要把时间全部花在读书、思考上。每天抽一点时间读书就可以了,多余的时间,出去走走、跟人聊聊。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如果你是文学爱好者,你可以跟别人聊文学;如果对方是学理科的,你不妨认真听一下对方是如何看待问题的,借此机会、慢慢发现他的思维模型,然后……
然后,你就有两个思维模型了。
一定要读《哈利·波特》吗?
不一定啊!
当你掌握了“思维模型”,你读《新华字典》都会有启发的。
真的。
下次有机会,我再跟你聊聊,我是如何从一本日历里面、发现“新媒体营销”新思路的……
网友评论